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宁民间乐舞艺术源远流长,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正是民间乐舞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乐舞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本文对建宁地区的民间乐舞艺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建宁;民间乐舞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建宁县的民间乐舞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对于现代学生来说,还缺少具体的感知,离现有的生活经验比较远。但是,学生生在建宁、长在建宁,有必要进行了解和传承,况且,建宁的一些民间乐舞传统艺术文化在县里的舞台上还有所展现,学生或多或少有所感知。
1 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1.1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内涵。关于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内涵,如果从狭义的层面去理解,即源于民间,存于百姓,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技艺、手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倾向于以造型艺术和审美艺术为主的技艺形式,主要体现的是实用性、功能性和审美性。相对于狭义的传统民间乐舞艺术概念,广义的传统民间乐舞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则宽泛和宏观的多,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和审美,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平台,其源于民间,但高于民间并更贴近生活,起于艺术,但高于艺术且更融合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艺术的门类和形式。
1.2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外延。以传统民间乐舞艺术深远的内涵为基础和铺垫,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外延和研究范围已经触及、延伸和涉猎到社会、生活、艺术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容了审美艺术、造型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形象艺术、说唱艺术、生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拓展和升华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审美情趣、艺术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高深层次的领域,综合体现了其生活性、文艺性、思维性和价值性。
2 建宁地区民间乐舞传统艺术特点
2.1龙灯舞的特点。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舞龙灯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全国各地都有。建宁舞龙灯以均口镇龙头村、龙下村、龙源村最具特色,又以金龙、黄龙为主,前面辅以花灯,其习俗也比较独特:各村都成立了“龙灯会”,由各自然村轮流作东,作东的在正月初二、三日就要去各家收集资,俗称“写龙灯”,每户最少十元,愿多出的不限,收来的钱用于购扎龙灯和花灯等。开灯要捡吉日,先到社公菩萨前和龙王庙里,在鼓乐曲里表演龙盘、龙腾、龙戏珠、龙舞升平等套路作龙灯拜。一般玩三或五天,到元宵夜结灯,之后,还要捡吉日化灯,即送龙归海,送龙要到河边,将扎好的纸花点上蜡烛后放置河里让其自然漂走,河岸上摆上供品,老人还要祈祷一番,以送真龙归去。玩龙灯多是后生小伙,尤以舞龙珠和龙头的见功夫,龙灯来时,东家要在大厅神位上要放一碗清水,以爆竹相接相送,每次龙要出厅门时,主人就急匆匆关大门,舞龙尾的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夹住,所以舞龙尾的要机灵。到最后一夜龙灯去时,作东的人员会把剪好龙须贴在东家的祖神前或厅门上,以示吉祥。龙灯的光芒照亮了多少人间岁月,一个新的年代又充满了龙的活力。
2.2马灯舞的特点。马灯舞是在原建宁土戏和器乐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闽西北乡村民间马戏之精华,起源于元朝年间。是在建宁土戏和古乐队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动作细腻,优美大方,集闽西北山村民间马灯舞艺术之精华,独具乡土特色。均口镇台田村的马灯舞,历史悠久,舞风古朴,被誉为全县马灯舞之首。马灯舞传说源于元朝年间,当时盛行骑马习武的风气,为了表达骑士出征英勇杀敌的慷慨壮举,民间艺人就用马灯舞的一文世形式表现出来,把洗马、喂马、训马、出征等动作及舞蹈形式展示,体现了英勇的騎士爱护战马及胜利归来的喜悦心情。马灯舞的表演形式主要由战马、旗幡、牌灯、凉伞、乐队、马夫等组成。表演开始后,随着乐曲响起,由一位少女和四位青年分别扮成巾帼女将和英勇骑士,他们骑着五匹马、踩着马步,一手拿缰绳,一手舞马鞭,以飞奔的姿势出场,然后依次表演“五马出征”、“五马冲锋”、“五马团聚”、“五马凯旋”等动作程序,其队列灵活多变,动作要干净利落,姿势要萧酒大方。持旗幡、牌灯、凉伞者应踩着碎步,在马队的两侧,随着五马表演而及时变换队列。建宁的马灯舞,经过几百年的继承和发展,原来用于庆祝战胜敌寇胜利后所跳的一种欢乐舞蹈,现已成民间欢度春节和喜庆丰收所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2.3傩舞的特点。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避免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乞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经长期传承发展,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久而久之形成现在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被视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傩舞表演独具风情,是一支引人注目的扮相舞蹈队组成。傩舞的表演形式有二种一种是一人扮观音娘娘在前面引路,后面是六位男子以六种各具特色的扮相边舞边击鼓,他们的面具分别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毯”即“平坦、平安”之意;“鼓”与“谷”同音,为“五谷丰登”之意。此六人一边敲击着木鱼、鼓、尺、板等道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一边舞蹈,其舞蹈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也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动作,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骠悍的雄姿。后面是一男子扛百家伞,百家伞意为神赐百家福。百家伞是各家的姑娘和新媳妇缝合而成,布条上绣有各户主的名字和吉祥词。百家伞紧随六位神仙之后,撑伞者应随着乐曲不停地转动伞,并回旋、跳跃,表演出各种舞蹈动作。随后是器乐队,演奏的多是《五谷祭》。傩舞表演时,全村男女老幼倾巢而出,傩舞威威,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场面非常壮观。
3 结束语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外,建宁民间乐舞传统艺术还包括埠乡的花灯舞、木偶戏、蚌壳舞,客坊乡的伞灯舞,黄坊乡的桥灯舞和均口镇宜黄戏等。无论是哪一种传统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参考文献:
[1]丁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D].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2013.
[2]建宁民间文化,2013.
[3]建宁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与时令,2014.
【关键词】 建宁;民间乐舞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建宁县的民间乐舞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对于现代学生来说,还缺少具体的感知,离现有的生活经验比较远。但是,学生生在建宁、长在建宁,有必要进行了解和传承,况且,建宁的一些民间乐舞传统艺术文化在县里的舞台上还有所展现,学生或多或少有所感知。
1 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1.1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内涵。关于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内涵,如果从狭义的层面去理解,即源于民间,存于百姓,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技艺、手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倾向于以造型艺术和审美艺术为主的技艺形式,主要体现的是实用性、功能性和审美性。相对于狭义的传统民间乐舞艺术概念,广义的传统民间乐舞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则宽泛和宏观的多,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和审美,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平台,其源于民间,但高于民间并更贴近生活,起于艺术,但高于艺术且更融合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艺术的门类和形式。
1.2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外延。以传统民间乐舞艺术深远的内涵为基础和铺垫,传统民间乐舞艺术的外延和研究范围已经触及、延伸和涉猎到社会、生活、艺术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容了审美艺术、造型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形象艺术、说唱艺术、生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拓展和升华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审美情趣、艺术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高深层次的领域,综合体现了其生活性、文艺性、思维性和价值性。
2 建宁地区民间乐舞传统艺术特点
2.1龙灯舞的特点。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舞龙灯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全国各地都有。建宁舞龙灯以均口镇龙头村、龙下村、龙源村最具特色,又以金龙、黄龙为主,前面辅以花灯,其习俗也比较独特:各村都成立了“龙灯会”,由各自然村轮流作东,作东的在正月初二、三日就要去各家收集资,俗称“写龙灯”,每户最少十元,愿多出的不限,收来的钱用于购扎龙灯和花灯等。开灯要捡吉日,先到社公菩萨前和龙王庙里,在鼓乐曲里表演龙盘、龙腾、龙戏珠、龙舞升平等套路作龙灯拜。一般玩三或五天,到元宵夜结灯,之后,还要捡吉日化灯,即送龙归海,送龙要到河边,将扎好的纸花点上蜡烛后放置河里让其自然漂走,河岸上摆上供品,老人还要祈祷一番,以送真龙归去。玩龙灯多是后生小伙,尤以舞龙珠和龙头的见功夫,龙灯来时,东家要在大厅神位上要放一碗清水,以爆竹相接相送,每次龙要出厅门时,主人就急匆匆关大门,舞龙尾的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夹住,所以舞龙尾的要机灵。到最后一夜龙灯去时,作东的人员会把剪好龙须贴在东家的祖神前或厅门上,以示吉祥。龙灯的光芒照亮了多少人间岁月,一个新的年代又充满了龙的活力。
2.2马灯舞的特点。马灯舞是在原建宁土戏和器乐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闽西北乡村民间马戏之精华,起源于元朝年间。是在建宁土戏和古乐队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动作细腻,优美大方,集闽西北山村民间马灯舞艺术之精华,独具乡土特色。均口镇台田村的马灯舞,历史悠久,舞风古朴,被誉为全县马灯舞之首。马灯舞传说源于元朝年间,当时盛行骑马习武的风气,为了表达骑士出征英勇杀敌的慷慨壮举,民间艺人就用马灯舞的一文世形式表现出来,把洗马、喂马、训马、出征等动作及舞蹈形式展示,体现了英勇的騎士爱护战马及胜利归来的喜悦心情。马灯舞的表演形式主要由战马、旗幡、牌灯、凉伞、乐队、马夫等组成。表演开始后,随着乐曲响起,由一位少女和四位青年分别扮成巾帼女将和英勇骑士,他们骑着五匹马、踩着马步,一手拿缰绳,一手舞马鞭,以飞奔的姿势出场,然后依次表演“五马出征”、“五马冲锋”、“五马团聚”、“五马凯旋”等动作程序,其队列灵活多变,动作要干净利落,姿势要萧酒大方。持旗幡、牌灯、凉伞者应踩着碎步,在马队的两侧,随着五马表演而及时变换队列。建宁的马灯舞,经过几百年的继承和发展,原来用于庆祝战胜敌寇胜利后所跳的一种欢乐舞蹈,现已成民间欢度春节和喜庆丰收所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2.3傩舞的特点。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避免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乞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经长期传承发展,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久而久之形成现在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被视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傩舞表演独具风情,是一支引人注目的扮相舞蹈队组成。傩舞的表演形式有二种一种是一人扮观音娘娘在前面引路,后面是六位男子以六种各具特色的扮相边舞边击鼓,他们的面具分别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毯”即“平坦、平安”之意;“鼓”与“谷”同音,为“五谷丰登”之意。此六人一边敲击着木鱼、鼓、尺、板等道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一边舞蹈,其舞蹈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也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动作,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骠悍的雄姿。后面是一男子扛百家伞,百家伞意为神赐百家福。百家伞是各家的姑娘和新媳妇缝合而成,布条上绣有各户主的名字和吉祥词。百家伞紧随六位神仙之后,撑伞者应随着乐曲不停地转动伞,并回旋、跳跃,表演出各种舞蹈动作。随后是器乐队,演奏的多是《五谷祭》。傩舞表演时,全村男女老幼倾巢而出,傩舞威威,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场面非常壮观。
3 结束语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外,建宁民间乐舞传统艺术还包括埠乡的花灯舞、木偶戏、蚌壳舞,客坊乡的伞灯舞,黄坊乡的桥灯舞和均口镇宜黄戏等。无论是哪一种传统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参考文献:
[1]丁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D].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2013.
[2]建宁民间文化,2013.
[3]建宁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与时令,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