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周《吴中奇境图卷》作于1500年他74岁时。纸本,画心(含沈周诗跋)纵35.3厘米,横430厘米,前有赵士桢“吴中奇境”篆书引首,后有吴大本、赵士桢、冯超然、吴郁生、吴湖帆五家题跋,并有明代南师伸,清代吴大激以及蒋祖诒、丁惠康四家鉴藏印,总长948厘米,品相完好,传承有序,十分难得。
庚申九月廿六日即明弘治十三年(1500)九月甘六日,沈周由水路从苕溪过太湖往宜兴游。时值金秋,岸上诸山紫翠重沓,花香异常,令沈周心旷神怡。沈周是明代中期典型的本色文人,一生不取功名,未入仕途,他把生命托付给丹青水墨,乐至无限。然而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他足迹未出东南,范围大抵在今天的苏锡常、杭嘉湖区域,却画了一生也没有画完他所要画的图画。文艺之妙在于触类旁通,阅读沈周,可知真谛。此刻他沿苕溪北行,身随舟移,触景生情,胸中早已勃勃然。沈周擅文,晚年尤喜赋诗,每每出游,往往途中舟次已拈得诗稿。此卷跋诗从诗前小引可知,是在舟行四十余里后也就是说到达宜兴后所作,五言,三十韵,中无转折,一泻千里。然而胸中快意仍犹未尽,于是衍生画意,作成《吴中奇境图卷》。画为吴大本所作,卷后有吴大本跋。
吴大本,安徽宣城人,世居宜兴,明正德十六年三甲进士,官进贤知县,因不畏权暴,刚毅正直,严惩仪宾(明代宗室诸王的女婿称仪宾)李贵横暴杀人而被擢为御史。关于他的资料作者所见不多,《文徵明集》卷八录有《谢宜兴吴大本寄茶》诗一首,此诗是弘治甲子年(1504)文徵明在长洲(即今苏州)收到吴大本寄自宜兴的阳羡茶后所作。从诗中语气可以推断吴大本与文徵明为同辈,而且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这一年文徵明35岁,入沈周门下已经十三四年了。如此看来,吴大本与沈周应该是忘年交,与沈周相识大概和文徵明有关,这一次游宜兴也许就是吴大本的邀请。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宗祖师,东南一带文坛的领袖,74岁的时候更是德高望重,求画邀游者络绎不绝。所以,他晚年出游,往往都是应邀而往。而吴大本的诗跋题于何年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他中进士之后,因为跋后钤“辛巳进士”印,此时沈周早已过世。吴大本识礼,当年得画时尚年轻,没有功名,在大名鼎鼎的沈周的山水卷上作跋,于人失尊重,于己失礼数,是万万不行的。他非常喜欢这件作品,一直小心翼翼地将它珍藏在自己的身边,即便升迁,也是携画宦游,这首诗跋就是题于他宦游在外的时候,因为思念吴中山水,有感而发。
这件作品的第二位收藏者是赵士桢。赵士桢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浙江乐清人,他虽无功名,但工诗词,精书法,并因为书法精妙被宦官带进宫而得到万历皇帝赏识,以布衣召入任鸿胪寺主簿,后来又升为武英殿中书舍人。他博览群书,兴趣广泛,是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专家。此人为人随和,性格幽默风趣,在谦称自己是“池鱼笼鸟”的时候,又说即使“池鱼笼鸟”也不能没有“江湖山薮之思”,所以才收藏名家画作,以作“休沐卧游”。“休沐卧游”就是足不出户,在家里卧榻赏画,可见他是一位道地的藏家和玩家。他爱玩画,也会玩画,对此画有“景与情合,心手两忘”的评语,极为精到。他为此画做了两件事:写引首,题观跋,书法文辞皆入妙境。《吴中奇境图卷》到了他的手里,算是规模初具了。
再后来传到了吴大澂的手上。吴大激是同治七年进土,历官陕甘学政,广东、湖南巡抚等,他还是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大收藏家吴湖帆的祖父,藏品之富之精世所共知。他为这件作品题写了签条,并前后共钤五枚鉴藏印,是为难得。后来《吴中奇境图卷》归入吴湖帆潘静淑夫妇门下,想来应该是吴大澂传给他们的,裱成今天的样式也是吴湖帆所为。吴湖帆在重新装池的时候,把明代原装旧隔水经过裁剪后嵌作新卷隔水,将吴大瀓的签条移入前隔水上,并且在一侧以恭敬之笔写下“此签为先尚书公手书。吴大本,宜兴人,石田此卷即为大本画也,卷后有大本题,吴湖帆识。”的题识。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吴大激题签时没有署名,只是在签条下端钤一枚“愙斋鉴藏书画”印,而且,“吴大本题”几个字写得有点像“沈石田吴中奇境卷”的署款,吴湖帆作此题识是为了不讹传后人。再则,大家一般都知道吴大澂是同治七年进土,广东、湖南巡抚,晚清著名金石文字学家,但是知道他还曾经有过尚书衔的人就不多。1892年中日开战,其时吴大激在湖南巡抚任上,他以巡抚之身请缨朝廷,朝廷旋命吴大澂领兵部尚书衔率湘军出关。吴湖帆借题识轻轻一点,既是对先祖的崇敬,也表达了自己的骄傲与自豪。
卷后还有一则吴湖帆题跋,这是1926年吴湖帆请冯超然、吴郁生观赏此卷并在他们写下观跋后题写的。跋云:“吾家所藏石田翁三卷,此为第一,一即游张公洞图也。余于石田翁画所见殊多,而信者则鲜,盖当时即赝鼎充市。故启南朱文印、石田翁白文印竟千百各异,皆恶劣不堪者。观此卷可知石翁印记之精,是一证也。”吴湖帆鉴画,往往由此及彼,先联系后联想,总有心得,故所题跋语绝不作泛泛空谈。尾跋言及的吴湖帆家藏另二卷沈石田山水分别为《游张公洞卷》和《西山纪游图卷》。《游张公洞卷》的诗引部分及《西山纪游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并收录在多本沈石田画册中。
吴湖帆对此卷山水的钤印也是格外讲究。全卷吴湖帆共钤17枚印,接纸处往往钤骑缝印,并有多枚是与潘静淑的合名印和潘静淑的私名印。这也是有缘由的。据郑逸梅记载,1939年夏天潘静淑去世之后,吴湖帆悲伤至极,他请陈巨来刻了十余方潘氏名章补钤在他们收藏的作品上,本卷所钤潘氏名章即当时陈巨来所刻。这让我们在见证了吴潘夫妇深厚感情的同时,还了解到至少在1939年《吴中奇境图卷》仍然是吴湖帆收藏着。而那方“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印则钤出了吴湖帆的牛气。此印他不常用,往往得意时才钤。“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语出宋高宗赵构所著《翰墨志》。吴湖帆借此作印语,是他的心气。由此可见他对沈石田此卷山水的欣赏和对自己鉴赏此作的自信。这是名士气派。
《吴中奇境图卷》何时离开梅景书屋不得而知,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归藏浙江湖州人、建国前去了台湾的著名学者蒋祖诒。
还有一点补充。前面已经谈到,《吴中奇境图卷》现在的形式是在吴湖帆手上装池的,这可以从裱工、题跋、钤印诸方面得到证明。其实,《吴中奇境图卷》在传承过程中,尤其是在吴大本和赵士桢收藏的时候都做过精致的装池。赵士桢在卷前题写引首,在吴大本的题跋后面续写藏跋,并且预留了长长的拖纸以待后人一家一家续跋下去,更让我们感受了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收藏本来就不是为个人收藏,也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所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生命无论多么长久都是短暂的,没有谁能够把一件宝物守到永远。得藏一件作品是缘份,其责任就是呵护与保管!
庚申九月廿六日即明弘治十三年(1500)九月甘六日,沈周由水路从苕溪过太湖往宜兴游。时值金秋,岸上诸山紫翠重沓,花香异常,令沈周心旷神怡。沈周是明代中期典型的本色文人,一生不取功名,未入仕途,他把生命托付给丹青水墨,乐至无限。然而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他足迹未出东南,范围大抵在今天的苏锡常、杭嘉湖区域,却画了一生也没有画完他所要画的图画。文艺之妙在于触类旁通,阅读沈周,可知真谛。此刻他沿苕溪北行,身随舟移,触景生情,胸中早已勃勃然。沈周擅文,晚年尤喜赋诗,每每出游,往往途中舟次已拈得诗稿。此卷跋诗从诗前小引可知,是在舟行四十余里后也就是说到达宜兴后所作,五言,三十韵,中无转折,一泻千里。然而胸中快意仍犹未尽,于是衍生画意,作成《吴中奇境图卷》。画为吴大本所作,卷后有吴大本跋。
吴大本,安徽宣城人,世居宜兴,明正德十六年三甲进士,官进贤知县,因不畏权暴,刚毅正直,严惩仪宾(明代宗室诸王的女婿称仪宾)李贵横暴杀人而被擢为御史。关于他的资料作者所见不多,《文徵明集》卷八录有《谢宜兴吴大本寄茶》诗一首,此诗是弘治甲子年(1504)文徵明在长洲(即今苏州)收到吴大本寄自宜兴的阳羡茶后所作。从诗中语气可以推断吴大本与文徵明为同辈,而且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这一年文徵明35岁,入沈周门下已经十三四年了。如此看来,吴大本与沈周应该是忘年交,与沈周相识大概和文徵明有关,这一次游宜兴也许就是吴大本的邀请。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宗祖师,东南一带文坛的领袖,74岁的时候更是德高望重,求画邀游者络绎不绝。所以,他晚年出游,往往都是应邀而往。而吴大本的诗跋题于何年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他中进士之后,因为跋后钤“辛巳进士”印,此时沈周早已过世。吴大本识礼,当年得画时尚年轻,没有功名,在大名鼎鼎的沈周的山水卷上作跋,于人失尊重,于己失礼数,是万万不行的。他非常喜欢这件作品,一直小心翼翼地将它珍藏在自己的身边,即便升迁,也是携画宦游,这首诗跋就是题于他宦游在外的时候,因为思念吴中山水,有感而发。
这件作品的第二位收藏者是赵士桢。赵士桢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浙江乐清人,他虽无功名,但工诗词,精书法,并因为书法精妙被宦官带进宫而得到万历皇帝赏识,以布衣召入任鸿胪寺主簿,后来又升为武英殿中书舍人。他博览群书,兴趣广泛,是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专家。此人为人随和,性格幽默风趣,在谦称自己是“池鱼笼鸟”的时候,又说即使“池鱼笼鸟”也不能没有“江湖山薮之思”,所以才收藏名家画作,以作“休沐卧游”。“休沐卧游”就是足不出户,在家里卧榻赏画,可见他是一位道地的藏家和玩家。他爱玩画,也会玩画,对此画有“景与情合,心手两忘”的评语,极为精到。他为此画做了两件事:写引首,题观跋,书法文辞皆入妙境。《吴中奇境图卷》到了他的手里,算是规模初具了。
再后来传到了吴大澂的手上。吴大激是同治七年进土,历官陕甘学政,广东、湖南巡抚等,他还是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大收藏家吴湖帆的祖父,藏品之富之精世所共知。他为这件作品题写了签条,并前后共钤五枚鉴藏印,是为难得。后来《吴中奇境图卷》归入吴湖帆潘静淑夫妇门下,想来应该是吴大澂传给他们的,裱成今天的样式也是吴湖帆所为。吴湖帆在重新装池的时候,把明代原装旧隔水经过裁剪后嵌作新卷隔水,将吴大瀓的签条移入前隔水上,并且在一侧以恭敬之笔写下“此签为先尚书公手书。吴大本,宜兴人,石田此卷即为大本画也,卷后有大本题,吴湖帆识。”的题识。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吴大激题签时没有署名,只是在签条下端钤一枚“愙斋鉴藏书画”印,而且,“吴大本题”几个字写得有点像“沈石田吴中奇境卷”的署款,吴湖帆作此题识是为了不讹传后人。再则,大家一般都知道吴大澂是同治七年进土,广东、湖南巡抚,晚清著名金石文字学家,但是知道他还曾经有过尚书衔的人就不多。1892年中日开战,其时吴大激在湖南巡抚任上,他以巡抚之身请缨朝廷,朝廷旋命吴大澂领兵部尚书衔率湘军出关。吴湖帆借题识轻轻一点,既是对先祖的崇敬,也表达了自己的骄傲与自豪。
卷后还有一则吴湖帆题跋,这是1926年吴湖帆请冯超然、吴郁生观赏此卷并在他们写下观跋后题写的。跋云:“吾家所藏石田翁三卷,此为第一,一即游张公洞图也。余于石田翁画所见殊多,而信者则鲜,盖当时即赝鼎充市。故启南朱文印、石田翁白文印竟千百各异,皆恶劣不堪者。观此卷可知石翁印记之精,是一证也。”吴湖帆鉴画,往往由此及彼,先联系后联想,总有心得,故所题跋语绝不作泛泛空谈。尾跋言及的吴湖帆家藏另二卷沈石田山水分别为《游张公洞卷》和《西山纪游图卷》。《游张公洞卷》的诗引部分及《西山纪游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并收录在多本沈石田画册中。
吴湖帆对此卷山水的钤印也是格外讲究。全卷吴湖帆共钤17枚印,接纸处往往钤骑缝印,并有多枚是与潘静淑的合名印和潘静淑的私名印。这也是有缘由的。据郑逸梅记载,1939年夏天潘静淑去世之后,吴湖帆悲伤至极,他请陈巨来刻了十余方潘氏名章补钤在他们收藏的作品上,本卷所钤潘氏名章即当时陈巨来所刻。这让我们在见证了吴潘夫妇深厚感情的同时,还了解到至少在1939年《吴中奇境图卷》仍然是吴湖帆收藏着。而那方“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印则钤出了吴湖帆的牛气。此印他不常用,往往得意时才钤。“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语出宋高宗赵构所著《翰墨志》。吴湖帆借此作印语,是他的心气。由此可见他对沈石田此卷山水的欣赏和对自己鉴赏此作的自信。这是名士气派。
《吴中奇境图卷》何时离开梅景书屋不得而知,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归藏浙江湖州人、建国前去了台湾的著名学者蒋祖诒。
还有一点补充。前面已经谈到,《吴中奇境图卷》现在的形式是在吴湖帆手上装池的,这可以从裱工、题跋、钤印诸方面得到证明。其实,《吴中奇境图卷》在传承过程中,尤其是在吴大本和赵士桢收藏的时候都做过精致的装池。赵士桢在卷前题写引首,在吴大本的题跋后面续写藏跋,并且预留了长长的拖纸以待后人一家一家续跋下去,更让我们感受了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收藏本来就不是为个人收藏,也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所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生命无论多么长久都是短暂的,没有谁能够把一件宝物守到永远。得藏一件作品是缘份,其责任就是呵护与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