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提示】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农村留守幼儿是幼儿园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是迫切需要关注的群体。我园在每年的9月对全园幼儿开展一次摸底,了解留守幼儿的家庭监护情况及幼儿行为习惯情况。以小班为例:26%的留守幼儿在进餐时不能保持桌面、餐具干净,而非留守幼儿只占3%;在归纳整理方面,45%的留守幼儿不能做到,而非留守幼儿只占13.5%。
综上数据集中体现了这些留守幼儿通常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一部分存在着任性、放纵、孤僻、不懂礼貌、逆反心理强,生活邋遢且没有规律,不讲究卫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案例】
情景一:
打击乐活动结束了,进入收拾整理阶段,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把乐器送回音乐区。我在音乐区协助孩子们收拾清点检查乐器。突然我发现沙球少了一个,于是提醒孩子们把掉到地上的乐器捡起来。孩子们蹲在地上仔细寻找,“没有。”“夏老师地上没有乐器呀?”……小朋友们回答道。“咦!真是怪事,一眨眼的功夫沙球就少一个。它会去哪儿呢?”我心里很好奇。径自来到刚才玩沙球的孩子们旁边,蹲下来与他们聊聊:“孩子们,发生了件怪事,一只沙球离家出走了,你们猜猜它去哪儿了呢?”没说完几个孩子就打开书包找起来,这时我发现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动,依然坐在小椅子上。看到这情景我心里明白了大概,接着对孩子们说:“放学时间到了,家长们都来了。小朋友们再见!”“夏老师再见!”这时只见睿睿猛松一口气,那情景……
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只剩下几个孩子没被接走(包括睿睿)。我走到他们身边:“孩子们在家看过《巴拉巴拉小魔仙》吗?喜欢吗?”“看过,喜欢。”“夏老师,那里面的小兰姐姐可厉害啦。”“还有美琳,美雪她们与黑魔法作斗争,很勇敢!”……“老师也会变魔术,那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好吗?”“耶!”几个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脸的期待。于是我拿着沙球边舞动边说着咒语:“巴拉巴拉能量,乌云驱动,变!”“咦,沙球不见了。”“孩子们摸摸你们的口袋或摸摸书包吧!沙球飞到喜欢它的孩子那里啦!”说完孩子们有的摸摸口袋,有的摸摸书包。“夏老师,沙球飞到我的书包里啦!”睿睿手里高举着沙球兴奋地叫起来。“哦,原来沙球宝宝喜欢你呀!”我轻轻地摸着她的头说。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情景二:
这段时间班上孩子们喜欢带一些卡通形状的橡皮,有水果的、有蝴蝶的、有戒指的……正所谓品种齐全令人眼花缭乱,别说孩子就连我看了也爱不釋手。这下好了,活动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控制不了自己把橡皮拿出来玩,于是我把橡皮收来放在收纳柜上,提醒他们放学后带回家。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有的上厕所,有的出去活动了,只见睿睿慢慢地走向厕所,趁我不注意时来到收纳柜前,先看看周围再悄悄地打量着我。发现我没注意到她,就伸手拿了几块卡通橡皮放进口袋里,然后走进厕所。
一、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留守幼儿的家庭因素
通过我与家长交流了解到孩子家庭的情况:睿睿属于典型的留守幼儿,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她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平时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交流得比较少。同时睿睿患有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症,生活中外公外婆处处都护着她,宠着她,几乎每个要求都会无条件满足。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她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外公外婆了解到这一情况也进行教育,告诉她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但孩子并不听,老人也没有真正重视。
2.幼儿园教育引导效果不明显
孩子猎奇心理属于正常,但这种不是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的行为就是品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活动教学中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幼儿之间分享、说理等策略让幼儿建立起简单的是非观念,但这些似乎没有能帮助到睿睿,对睿睿来说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帮助她建立起基础的道德观念。
二、针对性地干预与引导
风波在巧妙的过渡下平息了,既保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又解决了问题,根据睿睿的情况,从孩子发展和养成的长远角度,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干预和引导:
1.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育
首先,我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最近的一些情况,请他们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尽量避免打骂说教的方式,挤些时间回家多陪陪孩子。我提醒家长孩子并非真的想拿这些东西,她可能只是借助占有物品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交谈让家长了解到对孩子的爱除了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注重情感交流。其次,通过家访,电话交流,作品呈现等多种方法让家长了解到睿睿的优点,比如她爱看书,画画的很好,脑子也比较聪明等等,我们应该多鼓励她的优点,培养她的自信;我提议家长应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她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看怎么样战胜不良的影响。
2.改变教养方式,做好示范作用
通过了解我知道,作为睿睿临时监护人的外公外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睿睿的教育和引导方法很传统,再加之他们对孩子的骄纵和溺爱,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睿睿的外公外婆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告诉他们对孩子一味的满足和顺从,只能助长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孩子还小,他们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没有是非观念。有很多行为都是从成人那里学来的,而孩子每天有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作为孩子模仿对象的外公外婆更应时刻注意做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在知道孩子没有得到允许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与孩子一起将物品归还给别人,并真诚地道歉。
此外,我建议家长与睿睿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方式,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喜欢拿东西的原因。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正面引导,多与孩子交谈,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通过家园的配合,父母的沟通,我们的教育,睿睿渐渐地活泼开朗起来,在班上交到好朋友一起游戏,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交流,有时会将父母送给她的玩具、小零食等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睿睿有了自信,心理的雾霾渐渐散去。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农村留守幼儿是幼儿园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是迫切需要关注的群体。我园在每年的9月对全园幼儿开展一次摸底,了解留守幼儿的家庭监护情况及幼儿行为习惯情况。以小班为例:26%的留守幼儿在进餐时不能保持桌面、餐具干净,而非留守幼儿只占3%;在归纳整理方面,45%的留守幼儿不能做到,而非留守幼儿只占13.5%。
综上数据集中体现了这些留守幼儿通常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一部分存在着任性、放纵、孤僻、不懂礼貌、逆反心理强,生活邋遢且没有规律,不讲究卫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案例】
情景一:
打击乐活动结束了,进入收拾整理阶段,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把乐器送回音乐区。我在音乐区协助孩子们收拾清点检查乐器。突然我发现沙球少了一个,于是提醒孩子们把掉到地上的乐器捡起来。孩子们蹲在地上仔细寻找,“没有。”“夏老师地上没有乐器呀?”……小朋友们回答道。“咦!真是怪事,一眨眼的功夫沙球就少一个。它会去哪儿呢?”我心里很好奇。径自来到刚才玩沙球的孩子们旁边,蹲下来与他们聊聊:“孩子们,发生了件怪事,一只沙球离家出走了,你们猜猜它去哪儿了呢?”没说完几个孩子就打开书包找起来,这时我发现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动,依然坐在小椅子上。看到这情景我心里明白了大概,接着对孩子们说:“放学时间到了,家长们都来了。小朋友们再见!”“夏老师再见!”这时只见睿睿猛松一口气,那情景……
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只剩下几个孩子没被接走(包括睿睿)。我走到他们身边:“孩子们在家看过《巴拉巴拉小魔仙》吗?喜欢吗?”“看过,喜欢。”“夏老师,那里面的小兰姐姐可厉害啦。”“还有美琳,美雪她们与黑魔法作斗争,很勇敢!”……“老师也会变魔术,那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好吗?”“耶!”几个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脸的期待。于是我拿着沙球边舞动边说着咒语:“巴拉巴拉能量,乌云驱动,变!”“咦,沙球不见了。”“孩子们摸摸你们的口袋或摸摸书包吧!沙球飞到喜欢它的孩子那里啦!”说完孩子们有的摸摸口袋,有的摸摸书包。“夏老师,沙球飞到我的书包里啦!”睿睿手里高举着沙球兴奋地叫起来。“哦,原来沙球宝宝喜欢你呀!”我轻轻地摸着她的头说。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情景二:
这段时间班上孩子们喜欢带一些卡通形状的橡皮,有水果的、有蝴蝶的、有戒指的……正所谓品种齐全令人眼花缭乱,别说孩子就连我看了也爱不釋手。这下好了,活动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控制不了自己把橡皮拿出来玩,于是我把橡皮收来放在收纳柜上,提醒他们放学后带回家。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有的上厕所,有的出去活动了,只见睿睿慢慢地走向厕所,趁我不注意时来到收纳柜前,先看看周围再悄悄地打量着我。发现我没注意到她,就伸手拿了几块卡通橡皮放进口袋里,然后走进厕所。
一、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留守幼儿的家庭因素
通过我与家长交流了解到孩子家庭的情况:睿睿属于典型的留守幼儿,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她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平时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交流得比较少。同时睿睿患有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症,生活中外公外婆处处都护着她,宠着她,几乎每个要求都会无条件满足。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她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外公外婆了解到这一情况也进行教育,告诉她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但孩子并不听,老人也没有真正重视。
2.幼儿园教育引导效果不明显
孩子猎奇心理属于正常,但这种不是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的行为就是品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活动教学中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幼儿之间分享、说理等策略让幼儿建立起简单的是非观念,但这些似乎没有能帮助到睿睿,对睿睿来说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帮助她建立起基础的道德观念。
二、针对性地干预与引导
风波在巧妙的过渡下平息了,既保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又解决了问题,根据睿睿的情况,从孩子发展和养成的长远角度,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干预和引导:
1.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育
首先,我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最近的一些情况,请他们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尽量避免打骂说教的方式,挤些时间回家多陪陪孩子。我提醒家长孩子并非真的想拿这些东西,她可能只是借助占有物品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交谈让家长了解到对孩子的爱除了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注重情感交流。其次,通过家访,电话交流,作品呈现等多种方法让家长了解到睿睿的优点,比如她爱看书,画画的很好,脑子也比较聪明等等,我们应该多鼓励她的优点,培养她的自信;我提议家长应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她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看怎么样战胜不良的影响。
2.改变教养方式,做好示范作用
通过了解我知道,作为睿睿临时监护人的外公外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睿睿的教育和引导方法很传统,再加之他们对孩子的骄纵和溺爱,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睿睿的外公外婆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告诉他们对孩子一味的满足和顺从,只能助长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孩子还小,他们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没有是非观念。有很多行为都是从成人那里学来的,而孩子每天有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作为孩子模仿对象的外公外婆更应时刻注意做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在知道孩子没有得到允许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与孩子一起将物品归还给别人,并真诚地道歉。
此外,我建议家长与睿睿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方式,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喜欢拿东西的原因。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正面引导,多与孩子交谈,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通过家园的配合,父母的沟通,我们的教育,睿睿渐渐地活泼开朗起来,在班上交到好朋友一起游戏,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交流,有时会将父母送给她的玩具、小零食等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睿睿有了自信,心理的雾霾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