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题的角度探究高考诗歌鉴赏得分不理想的原因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y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得分低下,很多老师和同学不愿积极对待,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钻研,这种现象和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要求、命题者的态度、试题难度、命题指向以及答案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命题;探究;古典诗歌鉴赏;得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的鉴赏是现在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但考查的结果却不如人愿,如江苏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值为8分,实际得分的均分为2.2分,得分率为27.5%,是整套试卷各类题型中最低的。江苏省2012年的《考试说明》将考查定位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在其相关例题的“简要说明”中,也明确指出:古诗词鉴赏题,属中等难度和难题。因此,很多老师都把诗歌鉴赏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望“题”兴叹,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导致一些学生考试时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笔者认为高考诗歌命题的种种问题和这种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那么高考诗歌命题存在哪些问题?
  一、命题要求简单含糊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的规定很是简单含糊,如江苏省的《考试说明》只有一句话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在考试能力要求中补充道“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除此,并无任何实质性、具体性的规定。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命题者有极大的空间和自由,而应考者则显得更加被动和无助。为了更好地显示高考的公正公平,《考试说明》最好拟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如避免过于浅显直白的诗作,从而保证试卷的区分度;避免典故过多的诗作,因为考生做题的时间非常有限,根本无从阅读太多典故;避免个性化色彩太浓的诗作,因为高中生的诗歌阅读能力确实有限。
  二、命题者高高在上
  高考诗歌命题者一般来说均是大学教师,客观地讲他们的个人学识,确实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对高中一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却缺乏相应的了解,所以命题时的尺度和难度有时难以把握精准;而有的命题者却是自高身份,固步自封,不肯正视高考诗歌的实际得分情况,不肯倾听来自教学一线的呼声,不愿调整命题的思路,不愿借鉴其他试卷的成功经验。有的甚至话语霸权,只承认自己预设的单一答案,而答案本身可能少有真知灼见,大多是来自各类诗歌鉴赏词典的相关解释,可是鉴赏词典的相关文字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甚至“一孔之见”,而非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试题难度不适中
  如江苏2008年高考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009年浙江卷,问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__,题目的设置考察不出考生的思维,显得有些低幼和简单。前一道题考生用程式化的语言就可以解答(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后一道题学生无需解读相关诗句就可以找到答案,这类题目难度过易。而有的题目则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难度显得过大,如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第三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关于诗歌鉴赏,中学生能读懂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描绘出诗歌的意境,感悟出诗人的情感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诗歌的艺术风格,那是诗歌鉴赏的高级层次,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生如何能达到?学生作答时肯定是只能从脑海里找到“沉郁顿挫”之类的套话,再结合故事做一番陈述。最后阅卷老师遭遇到难题,给不给分呢?所以过难过易的题目虽然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但是最终殊途同归,一样失去了考查的信度和效度,直接导致了测试的低效甚至无效。
  四、命题指向不明确
  如2009年海南、宁夏卷诗歌鉴赏其中一问: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看到此题实在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命题者到底要考查什么?是诗歌的艺术技巧还是诗歌的构思角度?看了参考答案(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比,效果独特。)才有所理解,原来考查的对象是作者的構思的分析与评价,可是考场上的考生时间有限、心情紧张,他们哪里能够明了命题指向呢?可见诗歌鉴赏要想拿分实在是难。
  五、答案设置不科学
  面对同一首诗歌,不同身份、不同时空的读者会有各自的阅读感悟与审美体验,诗歌鉴赏的主观无限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作为选拔性质的高考试题,它的答案又必须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前者的不确定性和后者的确定性构成了一组无法回避的矛盾。命题者在设置答案时必须尽量兼顾这两点,可是一些试题的答案连基本的科学简洁都难以做到,如2009年湖南卷诗歌鉴赏第二问: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有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答案的解说专业色彩过浓,让人如坠云雾,一点也谈不上简洁明了。细细研究下来其实答案就是:起句和结句首尾呼应;结句含蓄点题。面对如此拗口的参考答案,真不知道阅卷者们如何下手,如何给分?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到一家大型餐廳应聘主管。主考官出了这样一道题考他:请在正方形餐桌周围摆上10把椅子,使每边的椅子数相等。  这个应聘的学生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出来,你能帮帮他吗?
Since its introduction of the one-child policy for most Chinese couples in the late 1970s, China has effectively reined in its rampant population growth. Benefi ting from the policy, Chinese women hav
福溪水库大坝为定向爆破堆石粘土斜墙坝型。由于粘土科墙填筑质量较差;斜墙与堆石之间未按要求铺设反滤;堆石本身级配差、密度低;致使坝体沉降量较大,并在蓄水过程中多次出现
本文对经典对流方程的数值解建立了一个高阶数值格式。原理是在特征线脚所在网格的两个基点上建立5阶插值多项式,此多项式考虑了一阶导数的对流和两阶导数的嵌入,进而使数值
原文引用近代土壤水动力学关于潜水蒸发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蒸发影响下田间排水沟(管)间距计算的一种新方法。但在计算与结论部分中指出:蒸发强度采用阿式计算时存在间距偏大
试想一天早上8点你从山脚开始上山,恰巧在12点钟到达山顶。你在山上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8点从山顶开始下山,沿原路返回,恰巧又在12点钟到达山脚。  我断言,无论你上山的速度和下山的速度如何,在从山脚到山顶的路上一定有一个地方,你在两天的同一时间经过了那里。你觉得我说得对吗?为什么?  2019年第4期答案脑筋急转弯:  1.厨师  2.纸飞机  3.镜子  4.只在晚上睡觉智力游戏:  围圈报数 
期刊
本文将灌区井渠灌溉调配问题,归结为多目标的灰色局势决策问题.通过对衡水湖灌区地上水与地下水调配运用决策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创造性思维比较缺乏,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更多途径。  【关键词】农村学生;创造性思维;观念转变;学习方式;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农村,但不是没有希望的,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