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庄的变迁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dong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初中毕业回村,19岁任团支书,26岁任党支书,如今65岁,他就是邢利民,亲历了村里的风风雨雨,始终有一种共产党人的坚守。盛夏时节,笔者走进贾家庄。接下来的两天,老邢回到记忆深处,述说着贾家庄自1949年以来的那些事、那些人。由此看到一个人的奋斗史、一个村的变迁史及二者所折射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农村发展史。
  互助组初级社“一百把镢头闹革命”
  集体主义共同富裕价值观由此萌生
  那年有个专家说贾家庄1500年前就有了。不管有多少年1948年解放时我们是方圆十里最穷的村。听老辈人说第二年开春就来了土改工作队,前前后后8个月,贫困户分到37间房、620亩地。又一年,村里建起党支部,当时全村只有7名党员。
  土改以后,八成多的贫困户分到了土地,粮食比过去多,收入比过去高,大家非常高兴。可单家独户种地,问题很快出现了。首先全村178户没有大牲畜,只能保证一半耕地按时下种。二是好些户劳力不足,肥料送不到地里,白茬下种,产量很低。地种不成,只好卖了,前后两年贫困户就卖了200多亩,以致又返回去成了雇农。说老实话,这样下去就要两极分化,这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为解决这些难题,出现了变工互助生产。最早是土改当年冬天,支书贾焕星牵头8户村民组织起变工组,第二年改成互助组。村里有名的种地把式我父亲邢宝山,联合几家也组织起变工组,取名“宝山组”,后来也成了互助组。头年即1950年,3个变工组各家的庄稼都长得很好,比单干户普遍增产一成以上。最好的宝山组亩产由单干时的30多斤提高到200多斤,人们都说不得了。那年2月28日我才出生,好多事情都是听老人们说的。到1951年春,全村互助组发展到17个,60%的家户都进来了,粮食都是丰收,人均收入53元,超过当时中农的生活水平。
  互助组好是好,但终究是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也有问题。比如这一户要地里锄草,那一户要出去搞副业,户与户之间劳力调配、时间安排很难协调。为解此难题,贾焕星互助组8户开了16天的马拉松会,最后议定把各户的土地评产入股,统一经营,收入按地勞分成。当年,组里8户就按这个办法合伙种了32亩小麦。这在当时是为了解决挡手的难题,后来上面评价是迈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第一步。嗨!好些时候就是这样,你按实际需要好好做一件事情,经常正好合上时代潮流。果然第二年1952年开春,中央就号召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贾焕星互助组立即响应,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月份,宝山组也加入到初级社。当时起名叫“星光社”,说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过,初级社这个事,听说上面的主张并不一致。但村里不会多在意。初级社成立后,过去的难题确实解决了,种地不违农时获得丰收,还能抽人出来搞副业,叫“搬走泥胎神像,请进能工巧匠”,贾家庄办起木工组、锻工组。到1955年毛主席发出合作化的号召,贾家庄所有人家都入了社,全村实现了初级合作化。当时的省委书记陶鲁笳专门来看过,定成全省合作化试点,还给村里安了直通省委的电话。
  有个故事得说一说,那就是“一百把镢头闹革命”。那是1953年春天,眼看就该下种,合作社还有300亩地没耕过。这事火烧眉毛,合作社决定向互助组的富裕户雇用牲畜。但富户故意责难,双方话不投机吵了起来。最后富户两眼一瞪说了绝话:“不用劳力换,那我就不干。你们就是把钱给我拴在犁把上,也不要想用我的牲畜!”牲畜没雇来,反受了一肚子气。最后商定,用人拉犁、人刨地的办法,打好春耕春种这一仗。第二天合作社抽调30个强劳力拉犁耕地,组织100个强劳力用镢刨地,4天就把300亩地全部翻过。下种时牲畜还是不够,社员们又人工拉耧,一个人扶着耧上面的把子,一个人在耧底下拴绳子拉,硬是把合作社的1000亩地都按时下了种,但一个个熬得精疲力竭。互助组富户挖苦说:“你看,这就是楼上楼下(耧上耧下)!”因为那时有个顺口溜说共产主义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挖苦归挖苦,到秋后一算账,合作社的收成超过了互助组富户,他们就没啥说的了。
  现在大城市都有标志性建筑,那么在贾家庄的历史上,“一百把镢头闹革命”就是个标志性事件。这个事告给人们两条,一条是集体主义、共同富裕,一条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一种精神,这是贾家庄的核心价值观。
  大跃进、人民公社好心办坏事
  风雨中农民想要的是自己的生活
  麻烦是从高级社开始的,在这以前村里一切都还好。
  1955年毛主席编了一本书,叫《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还写了序言和好些个按语,全县掀起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热潮。这样在1956年正月,贾家庄和邻近3个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海燕社”。名字倒是起得好,可“海燕”注定飞不高,因土地、牲畜、农具全归公,也不像初级社入退自由,群众不高兴。果然,那两年虽然是风调雨顺,但海燕社连年减产减收。到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开始了。上面把贾家庄和邻近11村的高级社合起来,成立起“万年青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统揽,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实际是“瞎指挥”“浮夸风”泛滥。当时“山药蛋”派作家马烽住村体验生活,社长贾焕星陪他看谷子地,只见谷苗密密麻麻一大片,像是一块绿色的地毯。马烽问:“这苗子不稠吗?”贾焕星悄悄告诉马烽,县里下了高产死命令,这都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
  “大跃进”那年我八九岁,好些事有点印象了,村里真是乱了套。地里大忙季节,劳力被一批批调走,有的参加大炼钢铁,有的参加大兵团工程,村里只剩老人、女人、小孩。庄稼虽长得不错但没人操心作务。地里、路上掉的玉茭、棉花、红薯,社员们都不去拾,真是糟蹋了许多劳动果实。这样折腾了一年,报应很快就来了。1959年,村里钢铁不炼了,公共食堂不办了,但人无粮、马无料,“低标准、瓜菜代”的苦日子开始了。许多社员嘴上说不出什么,但心里清楚:这样的共产主义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党中央、毛主席还是英明,很快发现了问题,上手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极左做法。当年,贾家庄恢复了以村核算的机制,后来又成立了贾家庄生产大队,按劳取酬一套制度,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又起来了,第二年,全村粮食产量达到163万斤,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国家事、村里事其实都一样。你想走得快些得有那个实力条件。实力条件没达到,一股劲儿求快,难保跌个大马趴。其实,好多东西都是一阵风。但不论东南西北风,农民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多打粮、多挣钱。
  过去贾家庄穷,穷就穷在盐碱地上。全村3749亩土地,盐碱地就有2800亩,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那是1954年春天,合作社在村西选了一块条件最差的下湿阴碱地做试验,支书贾焕星和我父亲邢宝山亲自上阵。秋天,试验的一分高粱地产了38斤,一分棉花地产了3.7斤皮棉,都在一般地的两倍以上。初战告捷,从1955年,大规模的改碱治水开始了。开挖排水渠时虽说已经入春,但天气还是寒冷,父亲带领社员们早出晚归,拼命苦干。冷了,就用烧热的白酒洒在腿上搓两把,踏开冰层再下水;渴了,也不想跑远误工找热水,就手掬渠水喝两口。就这样,社员们农忙时先到地里干活,农闲时集中起来改土治碱,前后十年投工12万多个,移土42万立方,把2800亩碱滩碱地中的2650多亩彻底根治,变成良田。那时粮食亩产全国有个口号叫“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我们贾家庄1965年就实现了“跨长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816斤,成为北方地区第一个“跨长江”的村。贾家庄还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红旗单位。副业搞起来后本来劳力不足的贾家庄人手更紧张。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那咱就向机械化要劳力,先从改革农具入手。村里选择能工巧匠成立了农具改革组,后来又成立了农具修配队,加上“家家是工厂,人人当巧匠”的号召,还真弄出不少好东西来。前后5年共试制仿制农用机械28种496件,加上后来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国家给了各种试验样机19种43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副总理谭震林听说贾家庄的情况,专门来村里看自制的农机具,认为可以全国推广,还安排我们的土农机到北京参加展览。就是谭震林来的座谈会上,总理详细了解了村里情况,建议主持工作的父亲正式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贾家庄那些年全省学习、全国出名,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好多中央和省里的领导来考察,有外国人到中国也引来看看。郭沫若老人家也来过贾家庄,还现场用毛笔写了一首诗。郭老写诗这事村里男女老少都知道,就是龙飞凤舞有些字不好认,但“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这两句人们都知道。
  “文革”十年村里乱糟糟
  恶梦醒来拨乱反正又见艳阳天
  20世纪60年代有个电影,就是马烽写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说的是我们贾家庄的事儿。马烽是“山药蛋”派的大作家,当时住村体验生活,每天在各家吃派饭,熟悉村里的人和事,电影里头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根据贾家庄的人写的。这个电影当时全国影响可大哩,一些地方的年轻人还以电影里的人物为榜样,成立了“高占武排”“孔淑贞班”,治山治水,建设家乡。马烽当时才30多岁,就住在大队部,和作为大队长的父亲是好朋友,断不了去我家吃饭聊天。我那时还小,也就八九岁,在家听马烽跟父亲聊天,在村钻在人堆里听马烽讲故事。
  大概是受这些文化人的影响,我从小就想念书,成为有文化的人。但1967年初中毕业的时候,正赶上“停课闹革命”,高中上不成,只好回到村。村里也是亂糟糟的,造反派夺了权,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两派斗来斗去,什么事也弄不成。刚回村那阵儿,我就想当个木匠,后来父亲说我,要多关心村里的事。就像《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那样,我开始参加村里的事,集体劳动、团里活动都参加,很快冒了尖。1969年,我当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那年我才19岁。
  “文革”怪事真是多。就说“全国学大寨”吧,贾家庄佩服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文革”开始后,学大寨变了味,甚至学不学大寨成了一根打人的棍子。当时村里学大寨的口号喊得也很高,上面要什么就喊什么,但父亲“解放”出来主抓村里生产,实实在在就是搞农田建设,粮食平均亩产也恢复到800多斤,比大寨就差8斤。这本来是好事,但是麻烦跟着也来了。县里一个大领导提出,要求贾家庄粮食亩产上浮8斤,证明学大寨雷厉风行,赶大寨见了成效。这是要虚报产量,可不是小事。最后找到父亲说这事儿,父亲一口拒绝:“咱不能图那些虚花花的事。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咱们这儿一马平川,产量理应比大寨高。咱们学大寨、赶大寨,应该学人家的精神,不能在数字上做文章。”后来有人写回忆录,说那几年全县一共虚报产量1亿多斤,可我们贾家庄1斤也没有虚报。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做事做人也挺认真。记的在县里七支渠水利工程,我带着贾家庄的48个团员青年,每天光膀子拉着平车跑。工地定的任务是每人每天挖运土3立方,我们48个人均能挖运到十五六立方,你想那是怎么个干法。当地区一位干部叫我写入党申请书时,我却给了一句“就那些斗来斗去的党员,我不做那样的党员”,弄得人家挺尴尬。直到很长时间后我才写了入党申请书。
  当时的县委书记是郭巨民,为人正派,很有威信,常来贾家庄,也了解我的情况。一次他跟我说:“利民,你看村里的情况。你老父亲独木难支,还得有个肯受能干的人。”我知道他的意思,以前他也说过,就是想让我当村里的主干。看着他一脸的盼望,我不好再推了。不久,我就当了大队长,很快又突击入党进了支部当了副书记,直到支部书记。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76年8月。两月后“四人帮”就被粉碎了。
  上任前3年,我脑子里每天就是转的4个字“重整旗鼓”。我想化复杂为简单,还是贾家庄的老办法,一手抓粮,一手抓钱。种地好说,贾家庄有的是办法。挣钱,我想不能老是窝在村里开作坊,而应该到外面去折腾。最后,与金井村联合办起砖瓦厂,与胡家社村合作办起铝矾土矿,与南广成村联合办起小煤矿。这叫什么来着,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词,叫“飞地经济”。可别小看这三个小摊子,每年能给村里闹回十大几万块钱哩。有了钱,社员的分红增加了,还拓宽主街道,建起文化活动中心、村民澡堂,还建起水塔成为全县第一个自来水村。
  苦干三年,成效大见。到了1979年,全村粮食总产达到175万斤,经济总收入102万元,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当年,贾家庄又评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我还到北京大会上领了奖,奖状上还有当时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亲笔签名。1991年秋天,风风雨雨后的华国锋来到贾家庄,在村史馆我们指给他看。华老凑到跟前,盯着看了好久,点了点头,但没说一句话。   大包干四水围村的的困惑和务实选择
  “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岂止于口号
  20世纪80年代初,贾家庄又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要不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2年时全县318个村中的312个村都实行了“大包干”,只剩下6个村没改,贾家庄是其中之一。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中央的决定肯定要执行,但土地怎么个放法,其他东西放不放;集体经济还搞不搞,要搞又怎么个搞法;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大多数村民怎么办?这些弄不清楚就不能动,动不好就毁了贾家庄。但上上下下、各方面难听的话却一直不断。省里一位领导在大会上批评:“一些农村干部顶住不放,就是想继续为非作歹,吃人民的肉、喝人民的血。”公社一个通讯员在报上写了篇《上头放下头望,中间有个顶门杠》小稿,不点名批评贾家庄。当时真是四水围村,压力山大。
  到1983年,我心里想清楚后就召开支部会、村民代表会,原原本本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研究“大包干”具体办法。这时马烽正好来到贾家庄,我征求他的意见。马烽跟别人就是不一样。他没正面回答问题,而是讲了“大包干”搞得好的和弄下麻烦的两个故事,都是他亲戚村里的故事。最后他说:“咱当干部的,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刀切或者切一刀。”他一番话让我彻底想明白了。接下来党员干部三天三夜大讨论,最后达成两点共识:一是贾家庄要改要放,改“一窝蜂”“大锅饭”,放土地经营权到户;二是改放不能赶浪头,大中型生产资料和固定资产不能放,集体经济不能散。最后,贾家庄改革办法跟其他村不一样,叫“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这做法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甚至有人觉得改革太保守,放得不彻底。但几年后,粮食稳定,收入又增,方方面面都说好,还成为一种统分结合的典型模式。
  “大包干”以后,干部的事情少了。我就跟干部们说:“现在号召干部带头富,大家就各自想办法弄个摊子吧。村里的事我先扛着,忙了再叫你们。”话是这么说了,但是好长时间,干部、群众没动静,只是集体劳动变成家户劳动,谁也没有找下个致富门路。为什么?是多少年“穷革命、富变修”给整怕了,还有就是只会种地不会弄别的。我看大家有难处就表了态:“那好,我先来吧。”选来选去,办了个卷尺簧盒厂,起名“曙光塑料厂”,年产180万个卷尺盒,纯利收入1.4万。现在1.4万不算多,但那时候“万元户”可不得了。这是贾家庄解放30年来的第一个私营企业。开业那天,我安排了个场面,请了好多人来,为的是让大家看看,党员干部要带头富,富也是一种光荣。农村的事就是这样,主干做到了,其他人就跟上来了。不长时间,副支书赵吉生的农机厂开张了,支委王安国办起木器厂,村长解宝庆办起农资经销部,副村长张铁生和祁贵生各自承包了150亩地当起种粮大户。群众也跟上来了,比如赵万祯承包了村里的工业队,搞得红红火火。一年时间,全村收入就翻了一番。
  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村里的收入差距在拉大。我家和7户干部的收入最高,是一般群众户的8倍以上。好多村民除了种地没事干,圪蹴在阳地吵吵,说贾家庄变了,如今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为这事我经常一夜一夜睡不着,最后想出个办法,还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在支部大会上,我跟大家说:“如果今后还是这么个干法,党员干部只顾自己富,不去带领群众富,那就没有共产党员的滋味了!”干部们也觉得这是个大问题,你一句、他一句议起来,说还是得发展集体企业。但是,当我说到干部个人企业作价交给集体时,屋里就只能听见出气声了。见大家不說话我就启发大家:“我认为,贾家庄最富的不应该是村干部,也不该是党员们,而应该是群众、老百姓!老山前线战士能喊出‘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难道我们就不能‘亏了我一个,富裕全村人’!”大家心动了,又议论起来。我看大家基本上想通了,就说:“党员干部把自己手里的厂子统统交给集体,村里折价以后还清,腾出手来好好办集体企业!我先带个头,曙光塑料厂从此归集体。”贾家庄的干部还是有觉悟、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责任的。会后,7个村干部的企业都交给了集体,承包的地也退了出来。赵万祯不是党员干部,但也交出了厂子,同时提出个条件就是要我介绍他入党。他说“当贾家庄的共产党员,值!”
  干部们交了个人的企业,全部精力投向集体企业,情况很快就不一样了。摸爬滚打到1990年,村办企业发展到17个,固定资产55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00万元,每年总产值1600万元,可以上缴集体170万元。企业上缴的钱,主要用于滚动办企业,同时拿出200万元办公益项目,改善群众生活。群众更加高兴的是,全村总共580户,其中450户的560个劳力进集体企业上班,人均年收入在2000到4000元之间,再也不愁没事干、没钱挣了。
  1991年3月1日,《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发了我们贾家庄的大报道,题目是《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这报道影响可大啦,省委书记王茂林来,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来,中央政策研究室来,还有咱们驻25个国家的大使一起来。那两年荣誉不断,越摞越高。贾家庄是全省农业战线红旗单位,我成了全国劳模到北京参会领奖。
  抬头向“前”看与低头向“钱”看
  办大企业挣大钱并因时而进做旅游
  这就是我当支书前20年的事情。你问我后20年做了些什么,还真是跟从前不一样,政治方面的动荡少了,但经济方面的变化多了。但是,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往前走,比政治上选择更难。
  我们总支1994年召开党员大会号召创大业,提出要树共产党员形象、举共同富裕红旗,但具体做什么一时还不清楚。第二年到北京开全国劳模会,会后跟上吴仁宝到他们华西村看了看。那几天,眼里看的是人家,心里想的是贾家庄。不错,咱们和华西条件没法比、数字没法比,但人家脑子活胆子大、办法多企业大,咱可以学。看了两天,想了两天,拿定主意:大胆干!干大的!
  回来摸市场,思谋想要高收入就得高科技,于是投了200万,先后上了“二茂铁”、激光全息防伪商标。但后来发现,高科技这东西咱弄不了,200万块也打了水漂。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上个10万吨的特种水泥厂。特种水泥当时热得很,全省只有3家,只要把排放污染控制好,就是一个翻身工程。1995年6月10号,水泥厂正式动土开工了。但是紧接着,各种想到的和没想到的困难都来了,其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我这人最不爱管钱,平时个人也很少花钱,但建水泥厂那阵儿,每天脑子里想的全是钱。就是到县里开会,我也是四处张望,看问谁能借下钱,闹得好些人见了我都绕开走。反正是四处求人,到处借钱,最后总算筹齐没误事。最让我感动的是村里党员干部们和父老乡亲们。共产党员宋克忠是葡萄专业户,首先提出党员干部捐款,并带头捐出1000元。随后,党员干部千二八百地捐起来,村民们也捐起来,一共捐下54000多块。说实话,对投资3000万的工程来说,五万多块不算多,但体现的是贾家庄的人心,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水泥厂投产后,真成了贾家庄的支柱产业,前后18年每年上缴村里的现金加上实物折算,总在2000万元以上。   扑闹这么多年,咱也看清楚了,这企业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水泥厂现在好,哪一天不行了可怎么办,最好有个接续产业。1997年到云南转了一圈,回来就和两委干部商量,请来专家论证,议定农业生态旅游是个好路子。说干就干,第一锤子建设“贾家庄生态园”。这地方有200亩大,早年是个下湿盐碱滩,后来烧过砖、养过鱼、做過苗圃。请人搞了个整体设计,具体就是我们自己干。非花钱不可的就花,能不花钱的就不花,反正农村人有的是力气和辛苦,总计修路、挖湖、栽树这些活计,都是村民义务投工。苦干了整整一年,后来又完善了两年,说少花钱、少花钱,也投进去将近3000万。你一会儿进去看看景点,有山有水有草有树,还真像个生态园,那年还招来两个白天鹅。其实里头好多东西是自己瞎琢磨闹的,就说那个大树根吧,原本是个砖瓦窑,就型弄成个大树根。1999年开园的时候,我想闹出点儿动静,就请50年代的省委书记陶鲁笳来剪彩。两个月后,总书记胡锦涛也到生态园来了,还在瀑布跟前和我们两委干部照了相。一下子,全省都知道贾家庄开了生态园,每天考察、参观、游览的人不断,两个月就接待了4万多游客,直接收入了15万元。我们顺势办起“贾家庄商贸旅游节”,又投资五六百万建起文化体育广场,投资8700万建起裕和花园酒店,现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都全了。就在你来的那天,我们已经拿到国家“4A景区”的牌子了,这样以后的路子会更顺一些。现在情况还不错,上年全村经济总收入是2.5个亿,利税5000万,其中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收入占到三分之一还多,全村九成以上的劳力已经转移到工商旅游摊子上。
  唉,就是给你说“过五关、斩六将”的好事,其实贾家庄现在又遇到大难题了。一个是全国经济不行,水泥卖不动,价格一直往下跌,加上排放有问题,去年水泥厂就停产了。一个是发现在我们这么个平川村搞旅游,“农业生态”这个牌子太虚,走下去恐怕是个死胡同。你刚才看到了,我们的旅游也正在转型。水泥厂停了,做起工业文化旅游;旅游整体定位不再突出“农业生态”,而打“文化民俗”牌子。一共十几个转型项目,什么民俗馆、文昌书院、祭祖坛、三星殿、汾州食府,现在正在建设汾州古街,小吃一条街已建成运营。去年第15届商贸旅游节时候,我们还组织了实景表演,700多人的演出队伍,长袍宽袖、吹吹打打,想是再现400年前汾州府的民俗风情。
  这说了两三天了吧,这些年还没有说过这么多话。陈年往事、拉拉杂杂,把你也累得够呛。不说了,集体经济也好,共同富裕也罢,对我来说还是父亲那两句话:跟共产党走,干贾家庄事。
  (责编 曲星)
其他文献
玉珍:  由南溪来信数封均收到,悉一切情形,又家中朱理书①来信亦悉。许杨明②近到我处,见面亦谈及家中情况,十年来的家中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兵灾,实不成样子,我早已看到封建社会之破产,这是当然的结果。尚书死去,云生转姓,后事已完,我再不念及,惟两老母亲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分,接济两母两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你千万办到。至于你的生
期刊
预知任过旧职的曾日三会很优秀  1932年12月25日,周恩来致信苏区中央局,提出要正确对待曾在旧政权任职人员的问题。其时,几位级别较高的机关干部对出身于旧职员而时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的曾日三有所怀疑,并产生了某种情绪。  周恩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牵涉党的政策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他在信中首先指出:“曾日三并非教育局长,系局中职员,且左倾。”继而肯定他参加革命后“一向都好,入党后亦未曾有严重错误。今年
期刊
我是太原市娄烦县人。1947年在晋绥老解放区参军,先后参加过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军旅生涯多年,但我记忆最深的是67年前太原前线指挥部给我们攻城部队下达的“打太原空进空出,出城时两袖清风”铁的指令。  我16岁参军,当时我家房无一间(佃租住房),地无一垄(租种地主土地),是叮当响的穷人。参军后先是在晋绥八分区警卫连当战士,不久正式编入晋绥军区独立旅警卫连,从交城山下到了晋中平川,参加了几次
期刊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月18日,主题为《扬抗战精神 共圆中国梦》的中华两岸百名将军部长与书画家作品展在山西太原开展。省政协主席薛延忠,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省军区政委郭志刚与原山西省委书记、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等北京来宾一起参加开展仪式并观看展览。  此次书画展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八路军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晋文化研究会、中国
期刊
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它决定了一个人终生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员从入党第一天起,就注定要为自己的信仰奋斗终身,并要永远接受各种形式的考验。  革命时代:生与死的考验  《聂荣臻回忆录》提到,红军之所以能打胜仗,除了靠正确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主要靠压倒敌人的士气。士气从哪里来?靠指战员的阶级觉悟,靠广大指战员知道为何而战,靠政治思想工作。……试问我们的每一个红色战士,为什么当红
期刊
1937年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失利,这座千年古都便陷落在了日本侵略军之手,日军对南京人民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南京人民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今年101岁的杭州老人汪发生,每当忆起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景象,仍禁不住失声落泪……  求助英国神父,躲过两次屠杀  我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二军(第八十七师)三十三团的一名通信兵,师长王敬久率领我们坚守上海前沿阵地到了最后,在日本鬼子强大的攻势下几乎全军覆
期刊
毛泽东是伟人,也是普通人,他有常人的亲情世界,有三姑六舅、堂亲表戚。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为国操劳的和平年代,毛泽东始终保持与亲友的书信往来,或以寒暄、或以家常、或以劝导、或以眷念、或以接济、或以慰问……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如何处理这些亲友关系的呢?  劝导  文运昌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次子,早年不仅极力帮助他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而且多方寻找各种新书报提供给他阅读
期刊
编者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各阶层力量的坚强组织者和团结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坚强核心,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弘扬抗日根据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本刊推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共产党人》,着重记述战斗生活在山西抗
期刊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华北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基本崩溃,先后退到了黄河以南。11月12日,上海失陷。是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并且,还庄严地提出了“与华北人民共存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口号,领导群众为收复国土、反
期刊
提起曾中生,尽管他曾是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但许多人未必熟知。徐向前在回忆录里则不惜笔墨盛赞这位战友“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甚至很惋惜地指出:鄂豫皖苏区“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  掌控全局,“飘忽”歼敌  曾中生,又名曾钟圣,19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