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作业设计的一次沙龙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无论是日常的调研工作还是苏州市现代化学校的验收。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我特意留心看了一下数学备课中的作业设计,总体感觉草率,不少教师“拿来主义”,从教材、补充练习和教辅材料中“信手拈来”。没有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今天请几位名师来谈谈对作业设计的一些思考。
  张必菁(苏州市名教师):有些教师往往不能区分“作业”和“习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误认为“作业”就等同于“习题”,因此,走进了“布置作业”就是让学生“做习题”的误区。当然,毋庸置疑,“习题”是“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全面理解“作业”的含义。“辞海”中对“作业”的解释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那么对学生而言,“数学作业”就是为完成数学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它应该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做习题”这项单一的任务就能涵盖得了的。
  吴金根(江苏省特级教师):学生作业应考虑其数量与质量,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与布置,体现“少、精、活”三个字。“少”就是不得超量,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布置适量的作业。“精”,就是设计作业必须符合课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难易适度,作业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所谓“活”,就是设计作业题要减少机械记忆和单调重复性作业,尽量多设计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作业,从而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感到有兴趣。
  徐建文(苏州市名教师,常熟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练习要求真出新。新理念下数学练习设计,应兼顾形式感受和目标内涵的优化整合,把必须落实的目标知识点通过别出心裁的练习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增长见识。
  主持人:三位老师分别提出了关于作业的概念和有关作业设计的原则,我想这对一线老师如何来理解作业设计会很有启发。大家都知道,设计课内作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好的课内作业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帮助。那当前作业设计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实际来进行课内作业设计呢?
  范励(苏州市金阊区小学数学教研员):课内作业课外做的现象比较普遍,是什么占据了学生做课内作业的时间?另外,教师布置课内作业的随意性也比较大,“拉到篮里就是菜”的现象比比皆是,今天做补充练习,明天做学习手册……可以说这些老师对于学生课内作业的布置没有一个规划,课前也没有一个思考。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
  赵云峰(江苏省特级教师):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设计好课内作业,课内作业只有做到夯实基础、提高应用、发展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李新(江苏省特级教师):我认为课内作业首先要用好教材。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作业设计首先要用好教材上的习题。要善于运用对比、沟通、变式、拓展等方式。提高教材习题的使用价值。比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想想做做”第5题“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其中的第2幅图的呈现方式可略作修改:先出示问题“1/5○1/6”让学生讨论解决办法,再引导学生用画图、折纸或推理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设计,把本来相对封闭的习题变得开放且以问题解决为形式,学生对各种解题方法的讨论、使用,便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非教材、教师指定。
  范励:我很赞同李新老师的观点,对于教材上的典型练习应特别予以关注,作业既要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应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演练,注意与前后知识的关联,有利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真正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课内作业要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相关性和前瞻性。
  李新:题组是课内作业常见且很有效的方式。因为题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提升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的良好品质。所以,除教材中已有的题组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题组。
  吴金根:我也赞同选择题组形式的练习。数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貌似但质异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提高认识,形成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各位老师都谈了自己对课内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让我们很有启发。对于作业设计。我认为要把握好“序”和“度”的问题。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对于不同的学生这个度也应该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建议设计分层作业。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徐建文:分层递进作业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练习手段。基本题,模仿性练习,要求全班学生必须掌握;提高题,发展性练习,为数学中等以上水平学生设计的练习题;深化题,创造性练习,为数学学习能力较高学生设计的练习题。不要求人人会做,但鼓励人人思考、人人探索。
  吴金根:是的,作业设计要关注因材施教。在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作业要以中等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作业和自选作业,既给优等生设计提高性的作业,又给后进生设计辅导性作业。对思维发展弱、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削减作业量,对有一定难度、个人不能完成独立解决的作业,教师可以适当指点或者鼓励学生合作。
  范励: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这个才叫分层。分层作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个不仅仅是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教师的备课和预设。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可能就会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好几个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作业,但有的老师分层作业一定不会想到这么多,最多在题量上有所删减。
  张必菁:教师作业设计时要有坡度,要从“基本”“提高”“拓展”等方面考虑,还可以设计板块组合式的作业。教师可以提供几组不同要求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自由选择。这样。既满足了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了中等水平或中等以下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赵云峰:层次性作业不在于深而在于巧,在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说到作业的分层,部分老师有一些偏见,总认为是在认知层面的加深,比如变原先的三步计算为四步、五步计算甚至更多步,变原来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加深为四到五步甚至更多步,似乎这样的题才能分出层次。其实,我以为,练习的层次。不应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的加深上,而应考虑学生思维层次的提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李新:我认为分层作业一般有这样一些做法。第一,分层要求。同样的习题,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完成要求。比如四年级下册“乘法”中有这样的题: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1600。对于后进生,只要其能填 出如40x40即可,对于中等生,要鼓励他们找到更多的答案,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探讨这一题的所有答案及寻找答案的基本规律、策略。第二,内容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进度大体一致,每天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相同的基本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差异。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适当安排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业。第三,自选作业。每天布置一两道习题让学生选做,内容、要求视情况而定,不必都是“聪明题”“思考题”之类,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愿选。同时,对学生的自选作业要进行激励性评价。
  张必菁:关于作业评价,我也想说几句,作业评价要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评价中树立信心、获得鼓励、反思问题、谋求发展。
  主持人: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设计一些分层夯实学生双基的作业题,也要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注重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作业。最近提得比较多的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不知各位有什么想法?
  范励:实践性作业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改革和转化,改革以往的作业形式,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让老师们知道,作业还能这样设计,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奥妙和乐趣。
  张必菁:实践性作业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考虑安排,既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它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内容,不定期地设计一些。
  李新:关于实践作业的设计我有这样一些体会。一方面可以按课堂教学的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来考虑设计。课前开展准备性实践,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如教学“小数的认识”前让学生去商店看商品的标价牌。课中组织探索性实践,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如让学生用“投石子游戏”学“6的组成”。课后组织应用性实践,以更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计算自己家住房面积。另外,还可以把数学活动融合在科技活动、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中,形成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按实践的方式从动眼、动手、动口等角度考虑设计,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要引导学生多表达,通过“说”来发展思维,促进交流。
  徐建文: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很多,比如,游戏表演、绘画作业、阅读作业、操作作业、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实践性作业丰富了作业形式。改变了传统书面作业的单一模式,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关心他人。
  范励: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要求学生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这就是长作业。它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这种作业的布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个体素质。
  吴金根:数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汇集,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赋予数学作业一定的人文色彩,如撰写数学幽默故事、创编数学童话、介绍数学游戏、记录观察日记等作业,把数学作业与科学、语文等学科融为一体,用文学的形式表现数学,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满足了学生个人丰富的精神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主持人:这次沙龙活动。各位老师就作业设计这个专题,对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和设计形式等谈了很多想法,这对于一线老师重新认识作业设计会很有帮助,同时,对他们的具体操作也会很有启发。谢谢各位!
  
  (整理:朱红伟)
其他文献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四年级:列表、画示意图;五年级:列举、倒推;六年级:替换。教材每册单独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意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
[摘 要]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遵循的是“递进式”的教学思路,有时候突破这样的规律,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了分析与实践之后,可以考虑进行“单元整体建构教学”.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单元整体建构教学有其合理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或相关的知识,这些经验与知识在某些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跳跃性、建构性. 强调单元整体
一、设计理念    活用教材,引入歌曲、游戏、故事、韵律诗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复习,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单词的单复数形式: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体验学英语的快乐,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交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追寻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境界  孙双金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2003年开始,他提出“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等方面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情智教育”被南京市教育局收入30个成功案例推广,获得南京市政府“素质教育创新奖”  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学追求,办学思想。我
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我们一般都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即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成长方形,进而分析两种图形之间的面积与长高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为什么要“动手操作”,怎样“动手操作”,不同的思想自然有着不同的设计。有人说,操作活动是为了实现“转化”的思想。可“转化”的思想又从哪里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仅仅需要“转化”思想吗?显然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功利”。对此,我
2006年既是新的一年,又是新的五年的开局之年。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江苏的基础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基础教育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如何;或者说到2010年江苏人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我们能够对“十一五”期间的江苏基础教育发展期待些什么?这既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又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教育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与其说是预测趋势,不如说是期待与希望。我期待和希望
[摘 要] “会教”是一个科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从勾股定理和三角形全等来看,“会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善于交流,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会教;勾股定理;三角形全等;高阶思维;培养方法  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作为青年教师,笔者也听了很多教师的课,其中有高级教师、骨
A老师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  师:看,是什么形状?  生齐答:长方形。  师:你看到了长方形的什么?(4条边,4个角)猜一猜,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生1:长方形的一条边比那条边长一些。  生2:它们的长度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教师看学生没有回答出他预设的结果,有点着急地说:请大家用折一折的方法比较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对折长方形纸片。
对我们来说放弃一两个学生,或许只是少了几个百分点,但是对那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地提前宣布“没有前途”。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梦想,刚刚读了几年书,家长就知道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那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不要讲更多的大道理,将心比心,可以放弃吗?不要说更多的理由,查查教育原理,哪一条说可以对孩子放弃教育?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不能放弃,千万不能放弃,那也是一个生命、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存在。不能放弃
[摘 要] 本文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论证了课堂是问题解决的最佳场所,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充分演绎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并将思维延伸到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时参与,因而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课堂;问题解决;智慧成长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可以理解为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问题解决已经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