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边是客厅,那边是厨房、浴室和卫生间,晚上十点以后保持安静,还有什么问题吗?”芬兰房东姑娘Sini语速飞快地把她家介绍了一遍后,确认我都听懂,然后飞速从我眼前消失。
那“消失”的速度堪比光速,几乎是“逃”回了她自己的房间,一分钟也不想与我在民宿的公共区域里多待。听到她把自己的房间“咔嚓”落锁,我耸耸肩,好吧,这行事风格果然很“芬兰人”。
来芬兰之前,我对芬兰的印象可以用“社交恐惧症”概括:大雪天等车时,每位候车人间隔超过两米,他们宁愿让雪花落在衣服上,也不愿和其他候车人并肩站在有顶棚的候车室等车;小广场上,供人们休息的座椅都是单人座,且不相互挨着,这样,人们坐下后就不会有面对面无语的尴尬……
在接下来的一周,房东姑娘Sini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我每天早晚出门和回来的时间,也是Sini上下班的时间,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她。就当我以为她不在公寓里时,却能从细节中发现她对我的“照顾”:卫生间的手纸用完了,她会及时地换上一卷新的;厨房的垃圾桶满了,她会倒掉后套上新的袋子;客厅的桌子上永远有一个玻璃壶,里面沏着柠檬水,哪怕我晚上回来喝掉多半壶,第二天早晨那柠檬水又会重新被满上;我放在洗碗机里的餐具也会被摆回到抽屉中……
总之,作为房东,她很关照我这个房客,在我有需求时,会默默地把一切都打理妥当,只是避免与我打照面,直到厨房烤箱的灯坏了。
在外旅行,我的晚餐一切从简,本着“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好吃的食物”,通常我都会去超市买比萨,回来往烤箱里一放,十分鐘后我便可以饱餐一顿。烤箱灯坏掉后,不方便查看比萨的烘烤状态,我把这个情况通过线上信箱告诉了Sini,她立刻回复我:“别担心,我找师傅明天来修,保证你明晚能正常使用。”
次日,我早早结束了当日的行程回到民宿,在公寓门口,正好碰到了Sini和维修师傅。Sini板着一张脸,在听到我冲她打招呼时,霎时热情回应。她带着师傅进了民宿,等着修理的工夫,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这几天参观了什么博物馆、去哪些餐厅吃了什么美食、后几天的打算,等等。我一一回答,随后还听了Sini给我的许多旅行建议。我边听边在心里偷笑:谁说芬兰人冷漠?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比南欧人民还好客了。
这次的短暂接触让我发现,芬兰人也并不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愿意留给彼此足够的空间,更十分尊重对方的隐私。
我在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的露天市场上买纪念品,给摊主付账时,我把欧元递过去,摊主接过钱后立刻退后好几步,找钱时却反复叮嘱我买的杯子不要托运,要随身带着;在餐厅吃饭时,每张桌子都距离很远,服务生点餐时也是与我保持合适的距离,即确保能听到我说话且不站在餐桌旁,可当我不小心碰翻了奶酪盘时,服务生第一时间小跑来帮我处理……逐渐地,我适应了芬兰人民的这种风格,无事时互不干涉,有事时鼎力相助,将“尊重”发挥到了极致——既尊重我本人,也尊重我的隐私与空间。即使被全世界大部分人认为有“社交恐惧症”,芬兰人也自顾自地生活得很开心,在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中,他们常年位列前三名。
“你怎么看待‘世界许多人认为芬兰人有社交恐惧症’这件事?”当我拎着行李箱离开民宿时问Sini。
“无所谓,不是什么大事。”Sini笑着冲我摆手道别。
阿建摘自《北京青年报》
那“消失”的速度堪比光速,几乎是“逃”回了她自己的房间,一分钟也不想与我在民宿的公共区域里多待。听到她把自己的房间“咔嚓”落锁,我耸耸肩,好吧,这行事风格果然很“芬兰人”。
来芬兰之前,我对芬兰的印象可以用“社交恐惧症”概括:大雪天等车时,每位候车人间隔超过两米,他们宁愿让雪花落在衣服上,也不愿和其他候车人并肩站在有顶棚的候车室等车;小广场上,供人们休息的座椅都是单人座,且不相互挨着,这样,人们坐下后就不会有面对面无语的尴尬……
在接下来的一周,房东姑娘Sini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我每天早晚出门和回来的时间,也是Sini上下班的时间,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她。就当我以为她不在公寓里时,却能从细节中发现她对我的“照顾”:卫生间的手纸用完了,她会及时地换上一卷新的;厨房的垃圾桶满了,她会倒掉后套上新的袋子;客厅的桌子上永远有一个玻璃壶,里面沏着柠檬水,哪怕我晚上回来喝掉多半壶,第二天早晨那柠檬水又会重新被满上;我放在洗碗机里的餐具也会被摆回到抽屉中……
总之,作为房东,她很关照我这个房客,在我有需求时,会默默地把一切都打理妥当,只是避免与我打照面,直到厨房烤箱的灯坏了。
在外旅行,我的晚餐一切从简,本着“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好吃的食物”,通常我都会去超市买比萨,回来往烤箱里一放,十分鐘后我便可以饱餐一顿。烤箱灯坏掉后,不方便查看比萨的烘烤状态,我把这个情况通过线上信箱告诉了Sini,她立刻回复我:“别担心,我找师傅明天来修,保证你明晚能正常使用。”
次日,我早早结束了当日的行程回到民宿,在公寓门口,正好碰到了Sini和维修师傅。Sini板着一张脸,在听到我冲她打招呼时,霎时热情回应。她带着师傅进了民宿,等着修理的工夫,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这几天参观了什么博物馆、去哪些餐厅吃了什么美食、后几天的打算,等等。我一一回答,随后还听了Sini给我的许多旅行建议。我边听边在心里偷笑:谁说芬兰人冷漠?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比南欧人民还好客了。
这次的短暂接触让我发现,芬兰人也并不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愿意留给彼此足够的空间,更十分尊重对方的隐私。
我在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的露天市场上买纪念品,给摊主付账时,我把欧元递过去,摊主接过钱后立刻退后好几步,找钱时却反复叮嘱我买的杯子不要托运,要随身带着;在餐厅吃饭时,每张桌子都距离很远,服务生点餐时也是与我保持合适的距离,即确保能听到我说话且不站在餐桌旁,可当我不小心碰翻了奶酪盘时,服务生第一时间小跑来帮我处理……逐渐地,我适应了芬兰人民的这种风格,无事时互不干涉,有事时鼎力相助,将“尊重”发挥到了极致——既尊重我本人,也尊重我的隐私与空间。即使被全世界大部分人认为有“社交恐惧症”,芬兰人也自顾自地生活得很开心,在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中,他们常年位列前三名。
“你怎么看待‘世界许多人认为芬兰人有社交恐惧症’这件事?”当我拎着行李箱离开民宿时问Sini。
“无所谓,不是什么大事。”Sini笑着冲我摆手道别。
阿建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