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与“四省三铁路”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zh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说的“四省三铁路”,系指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浙、皖、苏、赣四省境内先后投入建设的杭江铁路、淮南铁路和江南铁路(芜湖至南京、宣城段)。彼时,中华大地战乱未息,民生艰难。这三条铁路之所以能够冲破种种困厄而动工兴建,让沿线的山川市镇终于破天荒地迎来了第一声火车的雄壮轰鸣,有一人物在其间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名列民国“四大元老”首席的张静江。
  张静江(1877年-1950年),名人杰(谱名增澄),以字行,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绅商世家出身。还在青年时代,张静江便极度痛恨清朝的昏聩腐败,怀抱救国之志,铁心追随孙中山,并不惜倾家荡产,鼎力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斗争,成为功绩卓著的辛亥元勋。孙中山有赞曰:“人杰确为革命奇人。”民国创立后,张静江又不遗余力地扶持“盟弟”蒋介石,先是力荐其担纲黄埔建军,为资浅势弱的蒋氏在国民党内的迅速崛起和通向最高权座,奠定了关键性的政治、军事基础。
  南京政府建立后,那个当初连国民党“一大”代表资格都没有的蒋“盟弟”,羽毛渐丰,不可一世。年届50的张静江与之政治上的合作,遂也频生抵牾,怨沟日深。张不得不选择淡出政治,转而致力于发展民族实业的“革命的建设”。
  张静江属意发展民族实业并非出乎偶然。他早年长期旅法从商,耳濡目染,一直钦羡欧美资产阶级的实业盛举。1921年秋,在一次拜访孙中山的晤谈中,他又曾亲耳聆听过孙中山描述国家未来建设的恢宏构想。那一幅幅河山重塑、气魄空前的实业蓝图,不止一次地震撼过他的心弦,只是由于时局所囿,形势牵制,无暇顾及。如今政治上失意坐冷,欲作他谋,张静江的胸间,很自然地就萌发了企望在实业舞台上再显身手的念头。
  1928年2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设立一全国性的经济建设机构“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张静江在会上慷慨陈辞:“北伐完成、国家统一之前的近20年,国内征战不断,此是为破坏旧秩序的需要,但绝非国民革命的全部,而仅仅是前奏。革命的更主要的任务,在于新国家的积极建设,依据先总理遗愿,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说到激动处,张静江猛地站起来大声宣称:“总理说过,革命要建设,不建设,革命就要失败。因此,我党政军都可不管,唯有建设,我是一定要干的!”他甚至为了争得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几次同蒋介石争得面红耳赤,不达目的不罢休,足见其投身实业决心之坚之切。
  然而张静江上任伊始,即面临一番难以想象的困境。当时国内战事连绵,百业萎顿,财政拮据,蒋介石为了完成他的对付桂系、对冯(玉祥)阎(锡山)的所谓“讨伐大业”,急于凑资聚款,筹集兵饷,使得国库更竭更枯。最后蒋介石只许财政部划拨10万元作为建设委员会的“建设基金”,另以每月3万元应付日常开支,除外分文不给。建设委员会的“钱袋子”如此窘瘪,张静江起先只好把自己在南京成贤街的私宅拿出来,做建委的办公室。
  张静江没有畏难退缩。他凭着在国民党高层的老资格老关系,以及在工商界“诺一不二”的信誉口碑,充分施展其“长袖善舞”、精擅腾挪的理财之术,四处奔走,八方借贷,周密算计,机巧运作,硬是在人力财力极端匮乏且绝不向国外告债的情势下,与建设委员会的同仁们一道,奇迹般地兴建起一大批生气勃勃、令人惊叹的实业项目:改造电厂,接办煤矿,布设无线通讯网络,修筑水利路桥工程,还兼涉了蚕丝、街政、卫生和农田改良诸端。其中,“四省三铁路”的建设,堪为一笔尤为光彩鲜亮的落墨。
  这三条铁路,最先进入施工的,是浙江省境内由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按照原设计方案,铁路拟跨越钱塘江西下,沿途穿山逾水,工程浩繁,耗费亦巨。考虑到一省财力的承受底线,施工时,将起点改迁到了钱江南岸的西兴镇,铁道挨傍着浦阳、金华两江铺筑,以减少桥工而省财省力。全路一概采用每码35磅的轻轨,分前后两期施工,先修通从杭州到金华约170公里的干线,以及由金华至兰溪的22公里支线,而后,再接着前筑163公里,到达终点站江山。全线估算需投资千万元。
  此计划一经出台,社会反应炽烈。有人把这时正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张静江,斥骂为“只知花钱,不知俭用”的“败家之子”,铁路部也借口杭江铁路未依部颁的“重轨标准”修建,拒绝审批计划。张静江则顶住各方压力,不为所动。他一面责成省财政厅加紧整顿税务,减缩开销,堵塞中饱,增进收益,一面呈请中央核准,发行浙江省建设公债1000万元,由田赋附加“建设特捐”作抵,解决了修路的资金缺口。
  及至1929年9月,万事皆备,杭江铁路正式破土动工。两年后的春天,路到金华。第四年入冬,全线贯通。张静江闻悉,主张浙人一鼓作气,将铁路延伸筑至邻省江西的玉山。此举“定格”成了日后浙赣铁路之序幕(1934年1月,国民政府铁道部设立玉南工程处,专事玉山与南昌之间的铁轨铺筑,浙赣铁路因之成功)。
  淮南铁路和江南铁路(芜湖至南京、宣城段),均开工于1931年前后,于1935年间竣工。淮南铁路主要为运输淮南煤矿而建,始自安徽腹地的田家庵,横贯大通、九龙冈两个矿区,向南插至合肥,再东折沿巢湖直抵皖中的货物集散埠裕溪口,全长214.7公里。江南铁路是张静江构想的“华东华南铁路大网络”的一部分,他一度雄心万丈地欲把“长江以南的重要都会”,统统用铁路串连起来。由于计划过于庞大,付诸施工时,仅来得及修通了安徽省境内芜湖至宣城(今宣州)以及芜湖至江苏省省会南京这两段。
  颇有意味的是,在建路的筹资方式上,淮南、江南二路与杭江铁路,适成“鼎足三制”而各具千秋:杭江铁路所实施的,乃是“浙省路靠浙人修,人人出力为筑路”的“省营”模式;淮南铁路因系建设委员会直接主持兴建的,当属“国营”性质;而江南铁路则掺进了民营股份性质,因为在资金筹措之始,张静江便亲自到上海,拉着老友李石曾一起“广邀财神”,同申城的一帮商贾们联合组建了一个股份制的“中国铁路公司”(后易名“江南铁路公司”),推宋子文为董事长,张静江任总经理,首次集资200万元。三条铁路,三种迥异的经营体制,显示了张静江在兴办民族实业方面的惊人才能。
  


  淮南铁路修通后,淮南煤矿所产的优质矿煤便可十分快畅地径直运达长江岸边,驳上江轮,源源不绝地输往沿海、内陆。皖省工商界人士评论说:“铁道通了,淮煤活了!”杭江铁路的诞生,则令“浙江省区平添了一条交通大动脉”,无数原先积藏于浙南僻地的鲜货特产,得以走出深山,惊诧世界。当地民众亲眼目睹了铁路之利,“莫不额手称善”。1933年12月,杭江铁路的最后一根铁轨铺毕,尽管张静江当时已经辞去浙江省政府主席职务,人们为了感念他对家乡交通建设的至伟贡献,仍然特地在钱塘江南设立了一个醒目的站点——“静江站”。
  张静江在“三路”建设过程中,身行力倡的工作风尚,值得后人念记。张少患腿疾(因骨痛症致跛),眼极近视,医嘱不宜疲累过度。可他一接触公务,总是夜以继日,忘我投入。常常不顾家人与同事的劝阻,拄着拐杖,深入现场,哪怕日晒雨淋,亦不以为苦。有时染病发烧,犹坚持治事,住了医院,未及康复,又已四处奔波。其妻朱逸民给他写信,每每嗔责他满脑子只有公干,说:“想你到了南京就家也没有了……我的肚皮都要给你气破了。”至于他的清朴守廉、鄙薄营私,更是公认的本色。
  据说,在张的表率下,那些受聘“三路”的工程专家、技术青年(包括若干个“局座”、“厅座”),也都不避辛劳,不讲报酬,兢兢管理,昼夜赶工。他们“把办公室搬到工地上,同工人吃住在一起,不要享受丝毫特殊待遇。施工中,“偷工减料、苟且拖延、贪污舞弊等等通病也基本杜绝”,“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不少工程费用”。三条铁路的每公里成本,平均仅为3万元左右,相当于通常造价的1/3,创造了彼时“中国铁路建筑的神话”。
  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虽然执掌国家政权未久,但无论是其党政机构,或者社会细胞,已经到处孳生、蔓延着腐败气息,庸浮怠惰、假公济私的丑象比比皆是。而张静江这个身材精瘦的望六老者,却能够在自己的治下,特立独行地标树一种风尚,引领着同仁为国家为民族多少成就一番事业,确实是很难得的。难怪国民党中央常委陈果夫曾不无心酸地慨叹道:“张静江先生是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党里一位杰出的人才,他能为国家建设,能为国家增加资本,有会赚钱、又会用钱的本领,在全国,在全党,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中国会赚钱的不算少,而真正会用钱的却不多。本党同志当中,会替自己赚钱的大有人在,能为国家为党赚钱的就更少了。至于肯为国家为党用钱,又能够在短期内替国家赚钱的,则唯静江先生一人而已。”
  但蒋介石对张的种种实业举措,显然不尽欣赏。
  “四省三铁路”规划甫启动,蒋氏就三令五申,必须服从他认定的“政治和军事需要”。譬如,“浙江的铁路,应当首先考虑修通浙赣边境及浙东、浙西南地区”,以保障“国军”南进江西和开往浙东、浙西南山等地“剿共”。同时,还应以路矿权利向德国借款,一次性修成双轨。诸如此类的“最高意图”,使张静江的建路操作动辄得咎,屡遭干预。
  干预无效,蒋介石就联手宋、孔、陈,四大家族一齐向“目无中央、胡做非为、贻误军机”的张静江施加压力,逼迫他“请辞”浙江省政府主席职务。随后,又挥起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的“议案”大棒,指命“建设委员会将属于各部主管事业分别移交各部接管”,削弱建委的职权。1938年1月,蒋介石更以一纸“意见”,将建设委员会撤消。
  张静江奋斗了大半生,对蒋完全失望,就以“病体不支”为由,退出政坛。当年夏末,他搭乘海轮离开香港,经瑞士转赴美国纽约治病。老了,还要别走异乡,岂不悲矣!
  张静江离港之际,抗战全面爆发已历一载。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猖獗横行,野蛮践踏,兽蹄所及,张静江当初呕心沥血主持兴建的许多实业项目,大半惨遭破坏或毁于战火。淮南铁路,被日军拆截了水家湖以东全部轨道而几近瘫痪;杭江铁路沿线,备受敌伪“清乡”、“扫荡”,设施摧残殆尽;江南铁路在修竣了芜湖至南京、宣城段后,因为敌焰燃眉,仓促弃工,资材废失无算,续建计划也成为泡影。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四省三铁路”逐步得到了修整恢复,先后收归国有。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中国铁道部重新规划,将原来的江南铁路(芜湖至南京、宣城段)与浙赣铁路(玉山至南昌段)铺筑接通,昔日的“三铁路”,已然越来越紧密地同全国大江南北的铁路网络贯连在一起,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在,它们正每日每时地以崭新的风貌和活力,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其他文献
据报载,于丹讲课误用了成语,把形容建筑物的美轮美奂,用来形容舞蹈《千手观音》的场面了。美轮美奂到底能不能形容建筑物以外的事物呢我以为是可以的。 According to the re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能够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
当春天抖落身上的严寒,将一扇大幕开启,你会发现她的层次感是如此分明。先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慢慢往前走,翠柳依依,桃红杏白,“绿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你再往前走,莫要回头,“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那葱葱郁郁、无边无际的绿啊,染了塞北,也醉了江南。这一路的风景,招呼着人们,走出户外,踏青也好,赏春也罢,翠峦叠嶂,平畴深谷,那些怒放的生命岂止迷离了你的双眼,能不
2009年底,腐植酸产业初次踏上低碳经济之路,与此同时,全行业也迎来了发展腐植酸产业与低碳经济的若干个新课题。如何定义腐植酸低碳经济的含义,如何探索腐植酸低碳产业模式,
1999年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须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的效果,更加重视了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这也是进行财务控制研究的重要背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水平的进步为企业财务控制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可以说这一风险性的挑战对于企业来说是双向的,如果能够好好把握这一机遇,那么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来重要的影响,相反,如果不能把握这一机遇,则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本文基于这一原因进行考虑,希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
系列化生产厂将大幅度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程度,以求达到较低成本的较少总成、较多全系列机型,提高竞争能力的目的。除尽量削减零部件及总成品种,不少厂家还采取了逐步降低零部件自
当下的报刊文字及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常会出现“人在旅途”“人在路上”的语词,表述着一种强烈的生命行走、奔向理想佳境的家国情怀,令人心旌摇动。人的一生,正如长长的旅途,山高水远,有坎坷也有平顺,有阳光也有风雨,立志精进者,必达目的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苏东坡《定风波》)  旅途迢遥,不可能一跃而至,于是途中便有亭、驿、邸、旅舍以供人食宿与休
《祝福》小说中两次写到祥林嫂完整地讲述了阿毛的故事,前后一对照就会发现文字大同小异。是因为听的对象一会儿是鲁四老爷一家,一会儿是鲁镇众人,所以说话必须加以变 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