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有效供给对策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er1978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为不可分割与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之间关系密切,肩负着社会人才供给的重任,人才培养更强调知识与实践、工作与学习的融合。因此,如何实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构建起独具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十分关键,这是目前所有职业院校共同奋斗与努力的目标。基于此,文章从当前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存在的困难出发,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人才有效供给;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3-0108-03
  作为产教融合的行为主体,高职院校在开展各项工作期间,要始终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理念,精准定位人才培养需求及目标,并寻求与可提供资源支持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其中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通过学校系统教育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再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促创新,激励人才科学研发,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给予人才充分的肯定与支持,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效率,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学科发展质量。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不健全
  现阶段,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广泛运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现有政策方向和监管原则及目标下,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健全,具体实施意见和建议较少,如何调动工业企业积极性,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独特的力量、提供坚实的资源,如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完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专业开发等方面 [1]。同时,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能力比赛、职业教育活动周、转化科研成果等多元方式与手段,激发技术人才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以上均可作为评价产教融合效果的指标或政策制定方向。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人才的培养也需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做出创新与改变,应基于社会发展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并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但目前职业教育现状表明高职院校设置的一些专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但仍保留了原有的专业 [2]。同时,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训规范、人才培养方向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方面,某些高职院校仍存在教育理念更新速度慢的问题,使企業需求、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高职院校缺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现阶段,职业教育中科研仍为薄弱环节,无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例如,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条件去研究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使其很难吸引企业积极参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目前缺少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与条件,单纯的理论教育无法实现人才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科研工作较为落后,部分教师队伍因受到条件限制,主动性差,未从长远角度思考科研工作的现实意义。这种态度也延续至教学与课程改革中,导致改革始终停留在表层,无法真正做到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实现人才有效供给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从校企共同育人的现状来看,国家有必要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具体实现过程,并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3]。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应建立沟通平台,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构建深度合作、齐头并进的和谐关系,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加快人才输出。同时,针对在产教融合中有突出表现的高职院校、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成立专项项目资金,为产教融合项目推进提供坚实资金保障,并吸引社会企业关注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吸引各行各业、各类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渠道。或通过专项资金的设立,予以科研经济支持,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转变办学观念,统一产教融合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其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来看,其产教融合中需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各行业的特点,真正做到产教一体化,这是产教融合的根本价值所在 [4]。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劳动力的职业素质、能力与职业教育水平及质量有着密切联系,而劳动力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最终影响科学技术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实际生产力。
  (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学校企业双赢
  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产业和教育一体化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及培训,也需要高职院校的高素质人才研究,并着力开发更多新产品,为企业项目增加利润。在行政管理方面,通过高校产业管理委员会,加强宏观监督,保持内部环境稳定。在生产技术方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解决行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在科研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才是硬道理,积极鼓励科技研发,加快科研项目转化,并予以充足资金支持。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完善硬件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协调分工,共同实现互惠互利的目标。
  (四)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来讲,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为其专业、课程设置风向标,随着地区经济转型与升级,人才需求也将发生改变,从而需要高职院校适时地进行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与改革 [5]。在专业设置改革中必须始终以满足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推进搭建起沟通企业的桥梁。因此,专业设置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分析,对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前瞻性分析,确保设置合理的专业体系,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并确保专业与课程的灵活性,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丰富课程内容,不仅能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也可使人才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基于此,也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及相关行业动态,对人才培养工作做出适时调整,以保障人才真正具备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能力。   (五)依托区域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有效资源,加强与区域科技、产业园区之间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开展岗位实习和企业培训。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践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其技术水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践工厂和中等职业院校,依托区域发展和产业资源,培养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可与企业技术工作者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创新开发产品技术,通过教学与培训,将研发成果传授给学生。参与学生培训的企业工作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技术提升办法与人才的培养方案,探索新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方案,并将合作成果运用于校企双方的实际运营之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六)改變传统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创新思想的产生是推动创新实践的意识先导。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不明确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还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思想,即轻视职业教育,忽视教育中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始终受到束缚。因此,必须彻底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并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摆脱传统思维的干预,以先进素质教育理念为动力,朝着明确的方向高效培养人才,逐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七)结合市场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和市场调研,根据科技的发展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积极适应市场运行机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生创建更广泛的就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设置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整合和更新,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课程设置中没有哪个学科或专业是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都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要求而发生改变。课程体系脱离了市场需求,忽视了行业的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设置课程体系。
  三、结语
  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实现人才有效供给与培养必须注重产业与专业的有机结合,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人才供给的质量,实现教育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立新.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3.
  [2] 贾玉洁,李兴洲.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政策保障机制[J]. 职教通讯,2011(19):29-30.
  [3] 周绍梅.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 教育与职业,2018(02):8-14.
  [4] 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等. 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3):59-62.
  [5] 谢志远,刘燕楠.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术革命——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8(03):103-108.
  (荐稿人:赵红梅,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是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系列思政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挑战以及压力日益明显,也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基于此情况,各大高校必须要重视提升大学生们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之一,在传授语文课程与教学原理的同时,还承载着对师范生进行语文教育观、教师观和教学观的塑造工作.在新的时代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我国社会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与民生稳定。本文首先提出当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通过调查研究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面临的难点,提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专业培训师资团队、深化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创业互助团体等多条具体实践路径,以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之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摘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项目持续时间、项目中断背后的内因和外因以及促使项目持续运作的正面因素;再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提出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持续时间及效果的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項目实现更好的成果转化,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1
高校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库.新时期重视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路径探索,有利于完成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教师要站好思政课堂,注重以榜样引领为契机,劳动观察为前提的思政课教学策略,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探索以议题思辨为载体的思政课教学方法,
摘要: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高校在财会专业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促进财会专业学生发展,促使财会专业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熟练的业务水平走向工作岗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高校财会专业教学也发生了质变和量变,财会专业的教学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对各种财会软件的掌握能力,促使高校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我国企业
摘要: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和虚荣心理,而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又与他们就业面试的成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更难。本文从分析经济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入手,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如何帮助经济贫困大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品质,挖掘潜能,提升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关键词:
摘要:国家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了大学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提升方案,推进相关策略以构建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体系,推动资源整合以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度发展。结果表明,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工作现实意义非常突出。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