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u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注重挖掘现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成分,激发学生积累、探究的兴趣
  
  现今中学语文课本,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打开教材,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许多课文,涵蕴了作者的美好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恶;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对事业、学业的执着,读来让人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如《边城》中所描写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荷花淀》中所描写的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我的空中楼阁》中所传达的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赤壁赋》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于旷达的风貌之下。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同时也是立身的范本。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审视这些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瑰宝,将其中的审美情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如果说教材好比一个万花筒,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透过这个万花筒去观看其中的千变万化,从不同方面去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
  
  二、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人文性教育
  
  1.在“听”的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
  “听”的能力训练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过程:听别人讲话,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要能排除环境和情绪的干扰,耐心、冷静地听别人发言,并能迅速进行分析、理解、牢牢地记住主要内容;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不要无端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个别交谈时,态度要积极,表情要自然大方,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并随时用简短的语句或恰当的动作表示是否理解了对方的讲话……这些都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2.在“说”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明辨是非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训练主要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告诉其他同学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讲故事的学生得到训练,听故事的同学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听讲中,辨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懂得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昧,逐步走向真理的天国、智慧的乐园。
  
  3.在“读”的能力训练过程中进行艺术感染
  通过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教育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受特定的时代所造就的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利用介绍作者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的身世遭遇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启示着人生哲理,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体现着其人格力量。介绍得好,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通过创设情境,引起感情共鸣。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课文的意境之中,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起感情的共鸣。
  
  4.在“写”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在写作前的指导阶段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每一位作者都要以健康向上、纯洁真诚的心灵去打动、影响人。抄袭别人的习作是不道德的,好比是把偷来别人的东西拿去炫耀,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只会使自己的名誉受损,心灵蒙羞。教育学生作文和做人一样,都应该以真诚对待,只有真正用心灵和名誉进行写作才能成为优秀的作者。
  
  三、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一方面,体现在对文本解读上的开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人们的感受会有不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允许学生有独特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及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形式上的开放。现实生活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开发多种语文资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观察、去搜集资料,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引导学生寻找对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振,感悟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社会化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教师布置或自行确定的研究性论题,进阅览室、图书馆检索和阅读相关作品及其研究文献资料;如通过相互间讨论、碰撞和交流,沟通信息,共享智慧,交流思想,从而懂得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体验创造的乐趣,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巴金说:“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纯真,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时代,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关爱学生的一生,以哲人一样思辨的头脑,文学家的赤诚和热忱,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文化底子,为祖国的未来富强而竖起人文精神的大旗。
  
  (张小龙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分析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各自的功能和用法入手,通过比较得出“是”与“be”的相同之处及差异,并总结出若干“是”和“be”相互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 是 be  系词  可逆性  系表结构     一、系词“是”的来源、功能及用法    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和来源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前贤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重要观点。王力先生认为:上古
期刊
【摘要】 年轻人口中常出现“好冷一个”这类“好+A+一个”语句,这是一种新起的语言。本文从意义、构造和功能三个方面探讨此类语句。  【关键词】 好  一个  好+A+一个     在安徽芜湖、六安等地区,我们会经常听到这些话:  今天好冷一个。 水好清一个。 花好美一个。  她好漂亮一个。 他好聪明一个。 杯子好干净一个。  狗跑得好快一个。 老师唱得好听一个。 公主跳得好棒一个。  这些句子有相
期刊
一、句子中间的停顿符号    选择疑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它“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句末用问号。”(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3页)但是,“标点是书面上的,它的使用同语句的结构和意思有密切的关系。……语句中有的地方可以用这一种标点,也可以改用另一种标点。”(同上,204页)因而,选择疑问句中,如果要强调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每项之后则可以用问号。例如:  (1)其臣
期刊
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在诞生之日便和语言产生了亲密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是这样描述法律和语言之间关系的:  “法与法律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也都涉及言辞思考和公开的表述与辩论。  法律语言与概念的运用,法律文本与事相关系的描述与诠释,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书的相互沟通,法律语境的判断等等,都离不开语言的分析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和1996年出过两次修订本,2002年出版了增补本,2005年6月《现汉》第5版出版。这次修订从1999年开始,历时六年,是《现汉》编修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订。这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收词,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又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二是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见第5版说明)《现汉》是一部久享盛誉的规范
期刊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两项。前一句把“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解为“畅销”之意,而词典上对“炙手可热”的解释是讽刺“权势大气焰盛”的权贵之意;后一句误用“美轮美奂”来形容花鸟虫兽、人物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既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高度的语言修养是教师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应该建立在心理沟通和情感
期刊
“副+名”结构是指在句子或短语中实际存在的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语法结构现象。从现有的材料看,“副+名”结构出现的年代较晚,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日出》中,才有了“顶悲剧”“又肉感”的台词,但80年代以来副词与名词的组合大量出现,“很淑女”之类的说法开始被人们接受。现在,“副+名”结构不仅广泛存在于口语中,而且在书面语中也屡见不鲜。从地域范围看,从南方到北方都在使用,借助今天发达的传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倡的一种新的课型,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是对语文教学组织方式的一种提升和拓展,它架设起连接语文课内外学习与实践的桥梁,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要弄清楚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
期刊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讲述了一个耐人咀嚼的人生故事。上课时,若机械地把对主人公虚荣心的批判推到学生面前,以期望得到劝戒的目的,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不妨抛开按情节为序一一讲解的授课方式,代之以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在讨论中对人物的行为、性格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预习全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抓住文中某些情节展开讨论,目的依次是:揭示主人公痛苦的根源;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