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注重挖掘现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成分,激发学生积累、探究的兴趣
现今中学语文课本,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打开教材,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许多课文,涵蕴了作者的美好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恶;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对事业、学业的执着,读来让人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如《边城》中所描写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荷花淀》中所描写的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我的空中楼阁》中所传达的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赤壁赋》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于旷达的风貌之下。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同时也是立身的范本。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审视这些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瑰宝,将其中的审美情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如果说教材好比一个万花筒,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透过这个万花筒去观看其中的千变万化,从不同方面去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
二、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人文性教育
1.在“听”的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
“听”的能力训练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过程:听别人讲话,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要能排除环境和情绪的干扰,耐心、冷静地听别人发言,并能迅速进行分析、理解、牢牢地记住主要内容;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不要无端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个别交谈时,态度要积极,表情要自然大方,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并随时用简短的语句或恰当的动作表示是否理解了对方的讲话……这些都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2.在“说”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明辨是非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训练主要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告诉其他同学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讲故事的学生得到训练,听故事的同学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听讲中,辨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懂得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昧,逐步走向真理的天国、智慧的乐园。
3.在“读”的能力训练过程中进行艺术感染
通过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教育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受特定的时代所造就的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利用介绍作者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的身世遭遇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启示着人生哲理,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体现着其人格力量。介绍得好,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通过创设情境,引起感情共鸣。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课文的意境之中,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起感情的共鸣。
4.在“写”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在写作前的指导阶段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每一位作者都要以健康向上、纯洁真诚的心灵去打动、影响人。抄袭别人的习作是不道德的,好比是把偷来别人的东西拿去炫耀,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只会使自己的名誉受损,心灵蒙羞。教育学生作文和做人一样,都应该以真诚对待,只有真正用心灵和名誉进行写作才能成为优秀的作者。
三、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一方面,体现在对文本解读上的开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人们的感受会有不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允许学生有独特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及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形式上的开放。现实生活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开发多种语文资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观察、去搜集资料,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引导学生寻找对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振,感悟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社会化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教师布置或自行确定的研究性论题,进阅览室、图书馆检索和阅读相关作品及其研究文献资料;如通过相互间讨论、碰撞和交流,沟通信息,共享智慧,交流思想,从而懂得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体验创造的乐趣,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巴金说:“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纯真,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时代,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关爱学生的一生,以哲人一样思辨的头脑,文学家的赤诚和热忱,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文化底子,为祖国的未来富强而竖起人文精神的大旗。
(张小龙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一、注重挖掘现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成分,激发学生积累、探究的兴趣
现今中学语文课本,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打开教材,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许多课文,涵蕴了作者的美好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恶;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对事业、学业的执着,读来让人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如《边城》中所描写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荷花淀》中所描写的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我的空中楼阁》中所传达的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赤壁赋》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于旷达的风貌之下。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同时也是立身的范本。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审视这些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瑰宝,将其中的审美情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如果说教材好比一个万花筒,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透过这个万花筒去观看其中的千变万化,从不同方面去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
二、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人文性教育
1.在“听”的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
“听”的能力训练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过程:听别人讲话,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要能排除环境和情绪的干扰,耐心、冷静地听别人发言,并能迅速进行分析、理解、牢牢地记住主要内容;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不要无端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个别交谈时,态度要积极,表情要自然大方,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并随时用简短的语句或恰当的动作表示是否理解了对方的讲话……这些都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2.在“说”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明辨是非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训练主要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告诉其他同学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讲故事的学生得到训练,听故事的同学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听讲中,辨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懂得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昧,逐步走向真理的天国、智慧的乐园。
3.在“读”的能力训练过程中进行艺术感染
通过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教育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受特定的时代所造就的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利用介绍作者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的身世遭遇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启示着人生哲理,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体现着其人格力量。介绍得好,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通过创设情境,引起感情共鸣。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课文的意境之中,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起感情的共鸣。
4.在“写”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在写作前的指导阶段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每一位作者都要以健康向上、纯洁真诚的心灵去打动、影响人。抄袭别人的习作是不道德的,好比是把偷来别人的东西拿去炫耀,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只会使自己的名誉受损,心灵蒙羞。教育学生作文和做人一样,都应该以真诚对待,只有真正用心灵和名誉进行写作才能成为优秀的作者。
三、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一方面,体现在对文本解读上的开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人们的感受会有不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允许学生有独特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及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形式上的开放。现实生活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开发多种语文资源,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汲取科技知识和民族文化素养,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观察、去搜集资料,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引导学生寻找对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振,感悟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社会化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教师布置或自行确定的研究性论题,进阅览室、图书馆检索和阅读相关作品及其研究文献资料;如通过相互间讨论、碰撞和交流,沟通信息,共享智慧,交流思想,从而懂得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体验创造的乐趣,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巴金说:“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纯真,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时代,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关爱学生的一生,以哲人一样思辨的头脑,文学家的赤诚和热忱,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文化底子,为祖国的未来富强而竖起人文精神的大旗。
(张小龙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