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胎遇感冒,用药须分先后缓急

来源 :医师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性流产是生殖专科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病种,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如果曾有过2次自然流产病史,下一次怀孕的流产概率高达30%,并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再次流产的概率会越来越高。对于习惯性流产的治疗,我们一贯是主张防患于未然,采用“育种疗法”“犁田疗法”“沃土疗法”等中医综合疗法,目的是在怀孕前就把卵泡质量、黄体功能、子宫内膜容受性等调理至适合怀孕的状态。但是,如果没有预先调理,中医是不是就对习惯性流产束手无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曾经下乡帮扶,到贵州毕节金沙中医院协助不孕不育专科开展工作,期间就碰到了不
其他文献
随着抗疫工作的常态化,作为疫情防控哨点的卫生站,既是防控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由于卫生站的基础设备和诊疗能力以及人员配置问题,在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部分单位
期刊
尿路感染是由各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在泌尿系统异常繁殖所致的尿路急性或慢性炎症,患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临床主要给予药物治疗。病例简介患者,女,79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1天”入院,行相关检查后被诊断为“尿路感染”。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3级(极高危)病史。入院后予胰岛素每1小时4IU泵入,降糖治疗。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每日1次,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1次,口服,降血压治疗。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节奏。日常工作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基层社卫医护人员经过临时紧急培训,被抽调到隔离酒店、高速出入口等一线抗疫岗位支援。由于对传染病防控技能培训不足,加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流程复杂,不少医护人员在脱卸防护用品过程中存在失误,容易触碰皮肤和黏膜造成感染。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同时给身体造成多种危害,与之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诊断较为困难,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发热待查指反复发热超过38.3℃,且持续3周以上,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病因不明的情况。笔者近日遇到一个病例较为典型,特总结报道与同道分享。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物质,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但长期使用可造成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骨质疏松就是其中
期刊
别嘌醇是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因使用历史悠久、价格便宜、疗效肯定,是全球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一线降尿酸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向尿酸转化,使尿酸合成减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至溶解度以下,从而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别嘌醇亦有助于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此外,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别嘌醇可抑制体内新的嘌呤合成。
康复医学的发展为广大患者、老年人、残疾人带来了提高生存质量的希望,其有效性在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中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康复医疗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二级以上医院相继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康复需求。但不可否认,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很少设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室,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医技力量还比较薄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也只有少数几家有1名,更谈不上专业的康复医师、康复护士。
“县域治,则天下安”,近年来,国家对县级医共体建设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不断健全,协作机制持续完善,宣传工作、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关注。现存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仍有部分医院管理者对宣传工作,尤其是医共体的宣传工作,没有足够且清醒的认识,要么觉得宣传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不重视,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动力,也就很难做好宣传工作。
2018年,国家卫健委委托中国医院协会编制《药学服务标准》,标准涵盖药学门诊、处方审核、药物重整、用药咨询、用药教育、药学查房、用药监护、居家药学服务等8项药学服务项目。202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国卫医发〔2020〕2号),进一步强调各地要完善药学服务标准,推进药学服务规范化建设,提升药学服务水平。随着药学门诊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开设药学门诊的开设。那么,药学门诊是干什么的呢?
近日,一篇题为《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的文章引发热烈讨论。这里的“增高针”其实就是生长激素,准确说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近年来,不少家长在“身高焦虑”等因素推动下,不惜动辄几十万为孩子注射“增高针”,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给使用者带来了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