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hou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古代哲学对中国古典舞的功能本质的形成影响甚大,而与哲学相伴相生的传统美学,对于促成中国古典舞结构本质的形成,作用同样很大。再从结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舞的本质特征,表现“阴阳五行”尤为突出,其动态方式呈现的“圆”运动,与中国思维方式衍生出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的“太极”性质,休戚相关。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用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哲理文化,探讨中国古典舞“太极文化”的某些美学特性。
  关键词:古典舞 阴阳五行 形态构成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它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古代哲学、传统美学以及从结构角度审视表现“阴阳五行”,它们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都尤为突出。
  二 有关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中“阴阳五行”观念的体现
  1 中国古典舞中“圆”和“阴阳”之关系
  中国古典舞讲究“圆”,在其基本语汇“拧、倾、圆、曲”中,“圆”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最集中的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老子《道德经》主张“反者道之动”,《易传》也说“反复其道”,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所理解的宇宙与人的运动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就运动轨迹而言,这种“反复”则体现为“离则复合,合则复离,……终则复始,极则复反”,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与太极图的形制、内涵一般无二,正是个完美的“园”的结构。在中国古典舞“划圆的运动”中,我们看到了佛家“轮回”观念的影响,也感受到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还可以看到道家“万物负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念,当然,划圆运动更是集中体现了《周易》的思想,《周易》这部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朴素的自然辩证法的著作阐述了阳与阴、刚与柔、正与反、上与下、动与静、开与合、伸与屈等等对立面双方在矛盾斗争中,生生不息、不断变易、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性状,《周易》的这种哲学思想还通过一个简单的太极阴阳图体现出来,在不断运转过程中,各对立面双方在不断的力的对抗中生生不息、此消彼长,然而它却统一在一个大圆圈内,各种矛盾对立的力量聚集于大圆圈之内。而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人体运动中的一切对应态势,都可以以阴阳概括,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始终,无不皈依,这其中当然包括源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舞。根据《周易》的思想及太极阴阳图的启发,中国人发明了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以阴制阳、以柔克刚的运动,它的动作轨迹基本上是循着圆和曲线进行的,而中国古典舞虽然是一种与太极拳不同的运动,但其哲学依据却是一样的,它所体现的力的运动方式也是一致的,它们都属于一种内聚的力的表现。在“划圆的运动”中,如“风火轮”“云手”、“大刀花”、“走圆场”等动作,原本圆周运动会产生一种离心力,但由于运动的人体具有凝聚作用,犹如车轮旋转一样,它所产生的向心力终抵挡住离心力使之不被甩出去,特别是这些动作连着下面的动作时,这些聚集在圆圈里的“力”便被转移到下一个动作中,而不是被离心力甩出去。在圆的轨迹上,任何一点都拥有阴阳的正反两端,但同时,这对立的两端又始终运行于一个圆之内,两者间既可以发挥协调的作用,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又可以互相影响而变化,圆包含了阴阳关系。
  2 “阴阳五行”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形态构成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形成了在“形”上的(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同时,中国古典舞还讲究“神、劲、律”,即所谓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已止而神不止”、“不顺则顺”,构成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的四大特点。而所谓的“拧与倾”、“圆与曲”、“仰与俯”、“翻与卷”、“刚健挺拔与含蓄柔韧”、“心意气力”、“已止与不止”、“不顺与顺”,无不体现着人生世界的阴阳两极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交合、浑然一体的宇宙观。对立统一衍生出虚实相生,刚柔并济,对称和谐的审美原则。“圆”产生无限循环从而演衍出广穹的宇宙以及宇宙的万物,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万物的终结也是万物的开始,万物的新陈代谢终始相因,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太极通过形体动作的外化形式充分地体现这种哲学思想和审美原则,确立了以“圆”为核心,产生了动作的构成风格,同样中国古典舞身韵也秉承了这一民族思想和审美原则。
  “八卦”的每一种图案均为一种卦象:乾、坤、震、、坎、离、艮、兑,由阴爻、阳爻相叠组成,四正四隅,排列均衡,八个经卦隅六十四别卦相协而成卦相体系,对应宇宙和人世的一切事物。同时它的图示还明显的带有转动的趋势,那一大圆环绝非外在力量所为,分明是阴阳二鱼对称盘旋而成,依内在动因旋转,随和自然之力,圆融无碍、不着痕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理和“圆融周游”、回环往复的运动审美规律。著名舞蹈理论家于平先生在分析中国古典舞形态的“体态”时,对应着《易经》八卦卦象,借用中国无数的经验,归纳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八卦体态”——以头为乾,取乾在上之意,要求有顶悬之象。以下肢为坤,取坤在下,其形为六段,似下肢左右胯,膝,脚各为三节之象,要求两脚顺意而使,灵便运行,衍生手势,如坤之顺乾,生成万物。以小腹为坎,取坎卦形外虚中实之象,要求小腹饱满,充实。以胸为离,取离卦形中虚之象,要求胸腔空达通畅。以为震,取震卦形虚而下实之象,要求臀部下敛溜圆。以背项为艮,取艮滑形上实下虚,有覆盖之象,要求颈项上竖,通过两肩下松并微内扣,呈现背部绷紧,撑圆之象。以两足为巽卦形有“风”之意,要求两足进退迅疾如风,两肩为兑,取兑卦形上虚下实,要求两肩松弛,懈沉。这里,“八卦”是指《易经》占卜之卦象。《易经》为中国文化最早“文本”,记录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卦。传说伏曦始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了卦辞。卦象,从微观结构上讲,是由“--”,“—”二爻组成的;从宏观框架上讲,则是由这两种爻象不断变化,不断组合形成的流动而封闭的系统结构。而中国古典舞的“体态”就是按八卦之象定型的舞蹈姿势,是不动而动的音乐休止符,其身体染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3 “阴阳互动,离合始反”观念在中国古典舞运动过程中的体现
  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旦角属阴,动作含蓄内向,双手臂都做圆形的腕花或翻臂,再由外向内收,动作温柔婀娜,属于阴极的表现,生角属阳,动作刚武强劲,由内向外发展,多为开放的动作,双手抱元守一,属阳极的表现。但生角中的小生,旦角中的武旦,则为强弱的中和,很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原理。这些动作原理与之前的阴阳释义不无相关。中国古典舞的“体动”不仅按“阴阳”分出男女,而且依阴阳在动态构成方式上形成“圆融”的“阴阳合一”。特别是近几年涌现的一些经典中国古典舞剧目,如《踏歌》、《轻·青》、《源》,无不体现了自然和宇宙终究还是回归舞者的内心,成为一种人的品味与修养。无论在古典舞的动作线路上,审美特征上还是在其文化内涵上,也都没有超越《易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古典舞阴阳互补的美学原则。
  在戏曲舞蹈中,运动轨迹的“起、承、转、合”,动作姿态的周游环转,“无往不复”,无一不是“太极”之圆的“阴阳”相“和”规律,它已构成古典舞蹈最高意义的审美境界。通常所谓“逆起”,其基本法则就是:欲左先右、欲抑先扬、欲进先退、欲前先后、逢冲必靠、迂回婉转,无不如是。中国古典舞“圆、曲,拧,倾”的基本形态,同样体现了“变易”与“反复”的内在美。因为动力是轨迹形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典舞更注重人体运动的过程,体现为一种线的流动和“横向暗示”趋向,成为“圆”——“转”的艺术,讲究动作线条的“圆融周游”之美。“亮相”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与其说是一个动作的休止,不如说是下一个动作的开端。这种“阴阳”相“和”的辨证人体运动观,形成了中国古典舞“中正曲含”的动作特征,展现了其运动美学思想的“中和”倾向。前面我们曾分析过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留上身、走下身或留下身、走上身的动作规律及众多动作呈现,都是这种“太极”之“和”的典型表征。戏曲舞蹈中,关于生行的“山膀”造型的夸张度,梨园行有句俗语,形象地展示了太极思维的这种品质。此话即是“老生弓,花脸撑,武生走当中”。这里,我们一目了然,几乎所有生行舞蹈的动作意境与规范都是内倾和趋向闭合之的,尽管他们是“阳刚英武”的代名词。“弓”也好,“撑”也罢,皆呈“中和”之态,无一脱离“圆”的圭臬(nie);即使大智大勇的武生,也不过“走当中”——介于“弓”与“撑”的中间状态而已,足见“圆”囿(you)之深;而那最具阳刚之气的“净行”造象也只是一个“撑”字了事,即便是最大限度地拉开,终难逃出“圆”的“魔掌”。若从审美心理上看,在他们俊拔、勇武、暴戾的表象下往往隐匿着虚中含蓄的性格本质。在中国古典舞的范畴里,“以柔克刚”、“以神统形”、“以虚领实”的现象,俯拾即是,而且是其感于心、动于情的魅力所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圆的轨迹上,任何一点都拥有阴阳的正反两端,但同时,这对立的两端又始终运行于一个圆之内,两者间可以发挥协调的作用,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又可以互相影响而变化,圆包含了阴阳关系。“阴阳”不仅指动作形态上的正反对立,也跟动作在流动过程的正反对立所产生的协调和变化有关。以“穿胸刺肋”连接“大掖步转”的动律为例——如果从手在空间所经过的活动路线来理解,穿胸刺肋是一个从立圆的轨迹转换到大掖步转的平圆轨迹,动作是发生于一条流动于空间的圆轨迹,这是圆上面的第一个流动。大掖步转之后停下来的舞姿定形在空间上虽然是停顿了,但心里的精神至身体的内在流动是继续而没有断的,这是第二个流动。如果在穿胸刺肋之后不连接大掖步,也可以承着动势换成连接“上步翻身”的立圆路线,或者,如果大掖步之后不停顿亮相,可以再接“下卧鱼”的平圆路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点都能成为转换点的解释,也就是在圆的轨迹中的可变性。如果从穿胸刺肋连接上步翻身,也就能在圆的变化上延续了人体在空间的流动性。从这种缓冲力量的运用到变成另外一个高峰的不断循环运行于圆的轨迹当中,形成了高低波浪形的自然交替现象,一阴一阳的循环,动作的轨迹是圆的,但动作的发力是阴阳交替的波浪形的。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太极文化”的审美功能对中国古典舞的形态构成起了至关重要的本体作用,成为古典美感构成与形成构成的基本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舞实际上已成为“太极文化”的组成部分。宇宙是一个球体,呈现为自始至终的“圆”运动,“圆”之动因,在于“气”的流变,这流变之“气”结构了运动之“力”,而这“力”恰好来自“阴阳”的“反复”;“阴阳”互训,“相反继承”,周而复始,构成宇宙之态,而“中国古典舞”和“太极”一样,构成原理的本能就来源于这种宇宙思维的阴阳观念。
  
   参考文献:
   [1]毅:《浅谈舞蹈艺术与太极文化》,《黑龙江教育》,2003年第13期。
   [2] 林洁:《论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 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罗斌:《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张扬,男,1976—,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理论,工作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其他文献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属弱寄生菌,具潜伏侵染的特性,发病因素比较复杂,管理不当很容易发病,由于生产中有效的防治药剂还不多,历年来防治一直很困难。1987年至1988年,我们对河北
根结线虫病是烟草的主要病害,常年产量损失10%,重病年损失20%,重病因植株矮化,叶片变黄至枯焦,几乎无收。该病在四川年发生5—8代,每代20—30天,雄虫极少、孤雌生殖,1个雌虫可
金沙江畔的巧家县第三中学,于2006年9月建校,占地140亩,有初高中共44个教学班,学生3420人,教职工181人,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建校以来,先后被评为“昭通市现代教育示范
本文通过分析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的钢琴奏鸣曲,初步探讨了他的钢琴奏鸣曲中鲜明的奏鸣性特色和套曲特色。 By analyzing the piano sonata
创作源于情感,情感来自生活。要理解罗大佑的作品,首先需要认识他的情感谱系。童年时代的家庭是孕育罗大佑情感的最初摇篮,也是这个怀旧者一生情感的最终归宿。家庭中最重要
吕其明(1930~)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出生于安徽无为县,10岁随父参军,20岁开始创作电影音乐,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历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和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
莫扎特是奥地利古典派音乐家中的佼佼者,他和贝多芬、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杰出音乐家。莫扎特的声乐作品典雅清新,闪动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力。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有效和广泛。最近几年,电视里、广播中、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音乐有关的节目和网页,其数量以及被点击数超过其他的节目与网页,而且这些节目的数量与时间也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摘要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士,精韵律擅弹琴,并偏爱法曲,对当时新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白居易诗中窥视其对法曲的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唐代音乐 白居易 唐诗 法曲  中图分类号:J649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白居易不仅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的诗人,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与元稹
前言经过我国科学家四十多年来的研究,现已明确柑桔黄龙病是由一种类细菌体(Ba-oterlum-Like Orgarism)引致的传染病病害,此种病原菌寄生于病株的韧皮部细胞内,用电子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