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法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为什么却有人反其道而行之?
按照我的朴素理解,管理就是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就是整合资源,创造价值。
而管理的前提就是了解人,了解人性。任何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但同时,也难免会贪婪、懒惰、虚荣。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了解下属的优点和短处,就无从谈管理。而对于管理者自身,克制人性弱点,不断反省则更为重要。
管理是基于人性的,是“人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修理你”,其核心表现就是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为何总不奏效?
多年来,很多企业家都非常重视文化管理。但尽管很多企业都在大搞文化管理,却总不能有效“管理”,为什么呢?根源就在于,并没有实现“人治”。
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很多时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需要管理者去引导。而如果管理者仅仅高谈真善美,自己却并没有这样做,那显然就不可能奏效。最能打动人的是身教,只有管理者本身真正按照企业文化要求去做,才能带动和改变下属。管理的本质就是治人、改造人,但必须是管理者真正能带动下属按照企业的要求去行动。
“人治”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个人都学会自我管理,就不需要管理了。一个企业家一旦把企业的制度建立起来,形成企业的团队气氛、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要达到无为而治并非一日之功。文化的塑造也是需要不断摸索的。比如:我们曾提出企业教育化,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但现在同时也提出另一个概念——教育企业化。
人在参加工作前,上学的钱一般都是父母给的,工作后“充电”则要自己拿钱,需要更真实的自我付出,因此,后者的努力程度更高是不言而喻的。但净雅为员工做培训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发现,老师讲课时,下边的听众十个有七八个都心不在焉,使培训变得没有价值。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真正将教育企业化,今年我们就开始实行付费的培训。在企业内部,通过测评,选拔出优秀的人充当讲师,而参加听课的人则要付费,“讲师”也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通过搭建这种体制,让讲课的愿意讲,听课的愿意听,就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否则很难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文化也是可量化的
在企业管理中,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有形的东西是可量化的,无形的东西,比如文化,则是不可量化的。实际上,这恰恰是文化管理不能“落地”的原因。
一个新员工加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就是:认知,了解和知道企业的文化;认可,即同意这个文化;信任,相信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认同,行为习惯与企业的要求一致。
在这几个阶段中,信任是最难做的,这也体现了“人治”的重要性。
而怎样才能达到信任?这就要靠量化,在文化管理中,标准非常重要。
我经常讲,要判别一个企业的文化管理做得如何,其中之一就是看文化有没有量化表现。要知道同一个词语乃至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真诚,有人认为我有话就讲就是真诚,有人觉得在适当的时机讲才是真诚。
在净雅,我们给真诚设定了三个特征:不管你谈的事情对与错,大胆地谈出来就是真诚;凡是你敢于对别人素质和意志上的问题大胆地谈出来就是真诚;凡是你对待企业或领导不满的事情大胆地谈,就是真诚。
这样就等于是有了三把尺子,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具体化,这样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量化了,才能使判断标准一致。所以文化管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可以量化的理念。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同德。
按照我的朴素理解,管理就是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就是整合资源,创造价值。
而管理的前提就是了解人,了解人性。任何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但同时,也难免会贪婪、懒惰、虚荣。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了解下属的优点和短处,就无从谈管理。而对于管理者自身,克制人性弱点,不断反省则更为重要。
管理是基于人性的,是“人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修理你”,其核心表现就是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为何总不奏效?
多年来,很多企业家都非常重视文化管理。但尽管很多企业都在大搞文化管理,却总不能有效“管理”,为什么呢?根源就在于,并没有实现“人治”。
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很多时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需要管理者去引导。而如果管理者仅仅高谈真善美,自己却并没有这样做,那显然就不可能奏效。最能打动人的是身教,只有管理者本身真正按照企业文化要求去做,才能带动和改变下属。管理的本质就是治人、改造人,但必须是管理者真正能带动下属按照企业的要求去行动。
“人治”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个人都学会自我管理,就不需要管理了。一个企业家一旦把企业的制度建立起来,形成企业的团队气氛、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要达到无为而治并非一日之功。文化的塑造也是需要不断摸索的。比如:我们曾提出企业教育化,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但现在同时也提出另一个概念——教育企业化。
人在参加工作前,上学的钱一般都是父母给的,工作后“充电”则要自己拿钱,需要更真实的自我付出,因此,后者的努力程度更高是不言而喻的。但净雅为员工做培训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发现,老师讲课时,下边的听众十个有七八个都心不在焉,使培训变得没有价值。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真正将教育企业化,今年我们就开始实行付费的培训。在企业内部,通过测评,选拔出优秀的人充当讲师,而参加听课的人则要付费,“讲师”也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通过搭建这种体制,让讲课的愿意讲,听课的愿意听,就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否则很难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文化也是可量化的
在企业管理中,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有形的东西是可量化的,无形的东西,比如文化,则是不可量化的。实际上,这恰恰是文化管理不能“落地”的原因。
一个新员工加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就是:认知,了解和知道企业的文化;认可,即同意这个文化;信任,相信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认同,行为习惯与企业的要求一致。
在这几个阶段中,信任是最难做的,这也体现了“人治”的重要性。
而怎样才能达到信任?这就要靠量化,在文化管理中,标准非常重要。
我经常讲,要判别一个企业的文化管理做得如何,其中之一就是看文化有没有量化表现。要知道同一个词语乃至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真诚,有人认为我有话就讲就是真诚,有人觉得在适当的时机讲才是真诚。
在净雅,我们给真诚设定了三个特征:不管你谈的事情对与错,大胆地谈出来就是真诚;凡是你敢于对别人素质和意志上的问题大胆地谈出来就是真诚;凡是你对待企业或领导不满的事情大胆地谈,就是真诚。
这样就等于是有了三把尺子,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具体化,这样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量化了,才能使判断标准一致。所以文化管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可以量化的理念。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