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领域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思考越来越深入。创新意味着变革,聚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最难也是最需要改革的应当是高职的课程、课本与课堂,这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与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陈向平(1964-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高职教育。(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子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JA060010-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026-02
  
  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来,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一直是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创新意味着变革,聚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总体说来,理论上的改革成果居多,高职院校自身实践层面上变革的意义不大。无论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程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具体落实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形式的变革大都多于内容的变革。而实践层面上真正需要彻底变革、也是最难变革的应当是高职的课程、高职的课本(教材)、高职的课堂。纵观这“三课”的变革,理论探索多于实践应用,即使有局部的“小修小改”,也始终难成气候。倘若主导这“三课”的理念与内容不发生实质性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变革就很难突破传统的束缚,走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理念创新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方向
  
  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先导,不同的理念定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综观多年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说法,其核心内涵无非都是围绕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展开的。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及广大的理论工作者早已达成共识,即培养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这样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形式和培养过程。可见,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是完全不同的。
  简而言之,中职与高职虽同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总是与特定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或行业需要紧密结合的,但中职突出的是“技能型”,而高职突出的是“技术型”,必须由高等教育来培养,由高等学校按职业教育的方法来实施培养。高职虽与普通高校同属高等教育序列,但它们人才培养的方向又是完全不相同的。高职培养的是生产建设一线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或专门技师,也就是社会上俗称的“蓝领”;而普通高校培养的是以研究开发见长的专业人才,即所谓的“白领”。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找准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向,明确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并将其核心内涵界定清楚,以清楚明白、具体化的文字表述出来,写进人才培养方案中。
  当下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描述,大都比较宏观虚化,基本上是从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职业方向和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描述来表述的,如培养经贸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表述,等等。至于目标内涵的寓意,不同的理念就会演绎出不同的培养方式,具体显性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体系上。实践证明,传统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比较适合于普通高校的、培养以研究开发见长的专业人才,但并不完全适合实施职业教育的培养计划,而以强调技能训练为主的师徒式实训课程模式又不能实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培养高职人才的核心理念首先体现在高职的课程模式上。能不能开创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模式,实现培养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出发点。而高职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体现在理念的创新上,能不能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育模式、课程评价模式等要素,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课程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环节
  
  所谓课程模式,实际上主要指课程体系样式,它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结构体系两大部分,其中课程内容决定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的组织与流程,反映教学的框架与进程。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内容都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调整与变化,因此它是发展的,动态而不断随着需要发生变化的。它以理论形态表现,但又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实践层面上首先就体现在课程体系样式的变革上。它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怎样实现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现今高职领域,以“行动引导型”为特色的项目化课程模式被广泛推广,它使职业教育进入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下运行,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且广泛的影响。
  但是,高职的课程体系是不是完全能以“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模式来构建呢?开发多少项“学做练”一体化的课程项目才能达到高职学生“够用”“必需”的基本标准呢?这些项目又按怎样的教学环节实施与检验呢?如何实现将专业课程设计成以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课程,将公共基础课程保留并予以学科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造优化,使项目课程模式与基础学科课程模式两类课程模式混合,并驾齐驱,贯通交融,以实现基础为专业服务,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又训练能力、既培养职业人又培养社会人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决这些问题,实践层面上的探索非常艰难。因为要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构全新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是一场颠覆性的改革,虽有国内外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国有国情,校有校情,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队伍、教育观念、教育对象都存在着种种差异性,这种差异在具体的模式应用过程中或多或少、或左或右地制约着变革的实质性推进。其中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相脱节。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理论多来自于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和职教研究机构的专业理论研究者,理论研究成果大都是理论模式的探讨与体系的构建、中外职业教育的比较,并不能将理论的指导与实际技术应用挂起钩来。而高职院校的教师,熟悉教学实践,熟悉院校与企业层面的磨合与困难,但寻找便捷有效的解决方法的本领不强,他们大都习惯于采用经验感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消化理论成果的能力普遍较弱。二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职教能力普遍较弱。目前我们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这种知识本位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内存的观念已严重影响着他们自身职教服务能力的提升,他们的职教观、课程观、质量观、人才观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国外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有5年以上对口行业工作的背景,而我们普遍强调学科性,强调学历学位,这就使得我们的高职教师什么课都上,什么课都没上好。师资队伍无疑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变革取得成效的一大瓶颈。因此,打造全新的职教课程,根本还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在于职教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创新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变革,而这一环节的变革,决定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质性的衡量指标就是观测其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实施怎样的课程管理制度,这是实践层面上推进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应予以高度关注与指导。
  
  三、课本与课堂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阵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对传统课程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传统的课本(教材)与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新的职教理念下,我们的高职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这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本模式、课堂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的主阵地,再好的课程,若没有好的课本、好的课堂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仍是一句空话。因此,高职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仍是当今课改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模式,要求以全新的职教理念来重新演绎与设计高职的“课本与课堂”。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传统学科体系的教材大都按照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编排设计,分章分节便于知识传授与积累,突出教学知识的目标与目标的实现过程。而以行动导向建构的项目课程体系强调按典型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与能力训练过程,要求按项目的进行与完成来组织编排教学单元,突出能力训练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项目典型性。这种体现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材因其项目大都来源于企业,更贴近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因此与现今高职通用的统编教材相比,项目化课程教材更具高职特性与校本专业特性,是目前高职教材改革与开发的方向。而对教材的再开发与再创造,也是高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而且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以往教材占的分量很重,很多教师离开了教材就不会教,教材上的内容不敢不教,考核评价也照着课本出题评分,课堂模式大都是学科体系的教法。而项目化课程教学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选择设计项目,并围绕项目的完成,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样一个过程,以引领学生完成整个项目或任务中引入工作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的教师先讲学生后练的知识传授模式相比,更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2.推进与优化高职的课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致力于找准工学结合的切入点,切实创造职业活动情景,转变教师角色。项目化的课程模式,要求将职业活动的实际工作环境、过程、结果平移改造到教材与课堂中来,要以职场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在完成真实项目和任务过程中,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归纳、学习相关知识,使“工”与“学”“学”与“做”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做中学”的项目化任务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很重要,教师工作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灌输,而要按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接受,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描述、解释,实践指导上的“教”,而在于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引导、推动与评价,扮演的是激励、咨询、支持的角色。可见,在高职课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性变革中,理念的变革是最具实践意义的。能不能依据高职学生就业实际与自身学习的特点,将外在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理念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是高职实践层面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的过程中,“课程、课本、课堂”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关注与推进这“三课”的设计与优化,将全面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并步入有效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阶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14种高危型HPV病毒检测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该院2016年9月—2018年3月2 650例妇科患者及正常体检妇女展开宫颈癌筛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杜)的教材以对信息技术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总结、归纳与提升为手段,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求出发,以信息的“获取与评价——加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喉炎患儿与正常体检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差异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小儿急性喉炎患儿43例,将这些患儿作为喉炎组,另选取同期具
甘肃:整合优势资源构建运行体系;新疆:一个中心 三条链路;湖南:开展多种活动,促进远程教育应用全面活跃;重庆:构建“一机三用”模式,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河北:抓好“三个层面的应用”;陕西:
健全医院补偿机制与能否顺利实施医疗保险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由于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引起医院医疗服务中存在的行为偏差给医疗保险的实施增加了难度。目前,理顺医疗价格体
<正> 牡丹江市卫生局的广域网络是从1996年开始组织建设的,是牡丹江市卫生局计财科与牡丹江市宏远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人员设计研制开发的。该信息网络以卫生局微机室为中心与市
<正> 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一直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1949年,全国农村仅有卫生机构1460个,病床20133张,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仅拥有全国病床的25%。50年代后期,我国普遍建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探索一种高效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教学创新教师团队,近10年来以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活动为契机,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取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尤其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各地的教育投资、教育水平、发展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投资,缩小这种差异,解决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切实推进教育扶贫、科教兴国战略,是当前远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利用广播电视网、卫星电视及IP数据网、因特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重庆永川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利用“三网”资
<正> 目前在大、中型医院普遍存在着进口医疗设备与国产医疗设备同时并存的现象,其比例与医院等级及医院的所在地有直接关系。在同一大型医院中,进口与国产医疗设备的比例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