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西岸的第一道贝壳堤的年代学研究及1千年来的岸线变化

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自堤下部的^14C平均校正年龄表明,渤海湾西岩沿现代海岩线展布的第一道贝壳堤(Ⅰ堤)的初始年龄约在900~700calBP/AD1050~1250,堤的发育延续至18、19世纪。以入^14C数据因取样位置不当(一般取自堤的中部),不能用于支持文献中关于该堤起始时间的;但是这批数据连同文献中获自岸外残存贝壳碎屑堆积层的数据,暗示隋、唐贝壳堤存在的可能性。近1千年来该地区贝壳堤的发育反映了海岩线的重
其他文献
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全面研究了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河北省在推进依法治税工作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逐步深化依法治税中出现的
对中太平洋海山和中国南沙海盆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配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含量非常高,总量为1380×10^-6~2360×10^-6,约为正常深海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1月正式列入中国海洋大学"211"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2009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良好成绩。实验室依托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004年4月23—29日,“中国海洋资源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宁波云海宾馆举行。本次研讨会同时也是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线专业委员会2
对1Cr18Ni12Mo2Ti制硫铵离心机筛条进行失效分析,发现筛条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材料热处理工艺不当,金属组织中出现大量弥散状碳化物颗粒,使材料的硬度增高、脆性增大;其次是结构设计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以粉土为主,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发现大量的塌陷凹坑微地貌,平面形态以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为主,直径为10~30m,凹坑内扰动土体与下部稳定土体界面呈向上凹的圆弧面。通过室内波浪对粉土底床作用的水槽试验,发现波浪可以使粉土底床浅表部分土体振荡运动,底床发生振荡运动土体处形成凹坑,凹坑内土体表层为落淤黏土,下部为粗化粉土。据此分析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一种模式是:在风暴浪侵蚀作用阶
近年来,我国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提出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体现在人口文化
南海在新生代经历过两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洋盆。南海北部和南部原来都是被动大陆边缘,但北部在晚新生代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了碰撞,使陆缘遭受到北西向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 673个/
为拇指虎口区挛缩及尺掌侧缺损的皮瓣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采用新鲜成人手标本38个,分别进行血管明胶墨汁和ABS灌注,血管造影、大体和显微解剖观察。研究结果在第二、第三掌骨背侧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