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聚居村经济文化转变

来源 :大众商务·小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实地调查广西壮族聚居衬的经济教育文化情况,进行横向对比与分析,得出在经济教育方面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制约条件。并对民族孤岛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壮族;聚居村:经济;民俗
  中图分类号:A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191-OI
  
  1引言
  
  通过调查广副±族自治区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灵山县太平镇那线村以及南宁市醛宁区那楼镇那丰村等居村斟及和对当前壮族聚居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壮族聚居村经济文化教育的迁移睛况。
  
  2灵山县聚居少数民族的概况
  
  灵山县的少数民族属杂散居民族,11个镇都有分布,2000年末。共有17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3039人,其中壮族21623人,瑶族747人,苗族439人,布依族100人,侗族49人,仫)老族19人,毛南族5人,回稻;10人,京族10人,黎族10人,水族12人,)目族6人,白族2人,藏族2两人,黎族2人,土家族2人,高山族1人的少数民族是外地调入工作或随嫁前来的人口。
  聚居民族仅壮族1个,主要居住在与邕宁、钦州、横县等市县交界的太平、沙坪、烟墩等3个乡镇,7个村委会,34个村民小组。其中,灵山县太平镇聚居的壮族主要分布在那线、屯仁、那廉、茂萱等村委(沙坪镇聚居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古天、那琅村委;烟墩镇聚居的壮族仅邓塘村委——这些聚居村的壮族人口占98%以上。
  
  3民族经济发展
  
  3.1生产发展
  1987年灵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下称县民委)想方设法借款资助烟墩镇邓塘村(属壮族聚屠村委),使业已停产多年的出口竹编制品得以迅速恢复,当年出口总收入达3万元。到1994年,该村竹编制品出口总产值达250万元,人均产值1000多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村竹编制品产业已初具规模,依靠本村竹子多,竹科好,该村继续扩大发展编织业。到目前为止,竹编织业以成为该村经济支柱之一,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等各省市,更有部分竹手工艺品远销东南亚。1990年来,县民委叉在邓塘村发动群众种植荔枝、龙眼等作物2500多株,同时抓好种植香蕉和水稻的生产,使该村1994年粮食总产达到202.9万公斤,人均有393公斤;全村总收入达430万元,人均收入1150元,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太平镇那线村委是灵山县境内壮族聚居的最边远贫困的行政村。1988年该村人均有粮仅167公斤,人均收入仅有135元。未达温饱线。1989年以来,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前后其投资70多万元给该村委群众种植荔枝、龙眼等名优水果檀株6万多株。县民委又与村委会联合兴办了一个水果场,现已种植龙眼4000株,三月李4500株,玉梅500株,良种牛柑子600株,甜笋竹1000株。1992年以来,县民委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县工商局和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那线圩规划兴建了一个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扩建那线圩街道房屋68套。1994年68套房屋全部售完。农贸市场也于此期间完工,如今依然在使用中。
    3.2增修扩建公路  在1982年初。邓塘村开辟了一条直通邻镇的乡村小路,结束了大山阻塞引起与外界交流困难的问题。在2002年时,村委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扶持,以政府支助同村委募捐集资的方式兴修了一条从村委通向镇上长达3公里的水泥公路。工程于02年动工,07年再次修建。目前公路已经投入使用,为当地农副产品的运输、竹编制品的出口及加强邓塘聚居村与外界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1986年以来,以民办共助的形式,增修那线、屯仁村委通往邕宁县镇龙乡长达9公里,宽8米的四级公路,结束了当地交通闭塞的历史。然而从那乡通往太平镇的山路难走的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现在民族事务局正在申请关于整修山路的方案。
    3.3集资引水工程  邓塘村在90年代以前也面临着饮水难问题。在90年代中期。群村在村委的带领积极建设引用地下水,修建小型水库等工程,基本解决本村饮用水供应不足的情况。目前,该村正酝酿新一轮的引水工程。
  由于那线村委地处半山腰,并无河流经过,加上土质较差。土壤蓄水能力极低,从而导致饮水难,当地居民只能饮用在水田旁挖的沟边水(塘边水)。2002年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县民族事务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扶持之下,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向社会招募建设那线村的引水工程的承包商。目前,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完工,但由于地形过于复杂和资金不足等原因,工程暂时搁置。
  
  4县民族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
   4.1医疗问题  就医难,是那线村委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000年以前,村中仅有县卫校毕业医生一名,村中开办的卫生室只能满足村民小病所需。对于大病、分娩等医学操作,简陋的村委卫生所并不能应付。2000年以后,由于得到政府的引导至支持,村卫生所得到扩大,医药设施比较丰富,医疗人员增加,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邓塘村委。到目前位置邓塘村卫生所已经基本能满足本村看病吃药的需求。农村医疗保险的普及率邓塘村已达100%,但对于那线村委。普及率仅达到78%。这是由于村民们经济条件较差。理解政策不够全面所致。
   4.2教育事业  集资兴建教学楼: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县民委资助太平镇屯仁小学、那线小学、烟墩镇邓塘小学拆建、抢修校舍危房。1992-1994年发动邓塘村群众集资12万余元,争取县教育局拨款3万元,动工兴建1栋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3层教学大楼,逐步改善邓塘小学的办学教学条件。
  
  5民族地区民俗传统的变化发展
  
  灵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的民族特色保留较少,许多民族风俗、民族传统、民族节日在聚居村委的村民心中已经淡化,甚至已被遗忘。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仅保留三月三这一节日,其他节日与汉族节日基本相同,其过节形式与汉族也无多大差别。通过调查了解到。壮族聚居村中年轻一代说壮族话的已经逐渐减少,只有少数年纪较大的村民懂得用壮话交流,小学中并未开设壮话学习课程,村里的壮族传统特色并不明显。对于对山歌的传统,只有极少数人还保留着。
  
  6结论
  
  壮族聚居村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总体上基本与一般的行政村保持一致。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偏向关系十分紧密,从饮水工程到道路修建,以及教育基础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在扶持中促进新生产力,在良好的交通和经济背景下能得到新的发展。相对而言,在地理条件相对薄弱的聚居村的发展明显滞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
  如今壮族聚居村由于处于汉族的生活圈包围之中。生活和文化方面的相互融合,逐渐适应和接受了现代汉民族生活的基本方式,在衣食住行中倾向于便捷化,新的一代对于民族的特色维持和流传意识还比较缺乏。
其他文献
为高效利用口虾蛄制备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以口虾蛄MT提取量为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浓度、液料比、提取液浓度和pH值5个因素对MT提取效果的影响,并用
比较不同分子质量分布的文蛤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分析小分子酶解组分(enzymatic hydrolysate components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LMEC)的组成。通过蛋白酶种类的筛选确
为抑制虾类黑变的发生,研发无硫复合抑制剂协同防黑变技术。通过优化无硫复合抑制剂主要成分对中华管鞭虾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的抑制作用,并从抑制类型、抑制
植物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菌剂,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在抗菌膜材料领域倍受关注。针对植物多酚-蛋白复合抗菌膜的研究现状,该文综述了蛋白抗菌膜的制备原理、性能和应
为了研究低饱和复配植物油的热稳定性及煎炸性能,以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米糠油为原料,采用{5,5}单纯形重心混料设计进行复配,利用氧化稳定性指数和电子自旋共振
以凡纳滨对虾虾头为研究对象,探究UV-C辐照对其主要内源酶的影响。用功率为30 W的UV-C紫外灯以20 cm高度、辐照20 min,处理虾头均浆液,检测内源酶酶活,分析比较辐照前后温度
为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及时间对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 var)肌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对白乌鳢肌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0℃、4℃和-20℃)贮藏24、48和72 h后的pH、红度、明
为研究不同二元混合体系中长江刀鲚关键鲜味相关无机离子对关键呈鲜氨基酸(核苷酸)的增鲜作用规律,对采自江苏靖江永济港的产卵前长江刀鲚中关键鲜味相关无机离子和呈鲜组分
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中国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以及其采用的议会制形式,之后分点具体讨论此类辩论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本文将以笔者今年的参赛经历作为参考,重
从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中筛选出1株高产低温淀粉酶的菌株,研究其酶学性质,以提高酶的热稳定性。通过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其为乳酸假单胞菌(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