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4-000-01
摘 要 本文研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情况,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研究方法,调查分析该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设想,并指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职体育 体育改革 体育教学
体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站学校体育学习;是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运动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好时机和阶段。学校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高职教育培养方向出发,为更好实现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备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的能力。
一、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依据
(一)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分类
目前我国各种高职院校较多,每个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有不同侧重,有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主要以培养未来建设者为主要方向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有:城市轨道控制、电气化铁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机与电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本题为了研究的需要与方便,依据职业技术学院所设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应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归类:1.手指灵巧类;2.流动交往类;3.站立类;4.综合类。有些以脑力劳动为主,常低头含胸,精神注意力集中,身体常处于静止状态。有些长时间往返行走或躬身操作,体力与脑力劳动为主;有些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手眼不停操作,精神紧张,体力劳动为主。
(二)职业能力对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普通高校体育目标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体育培养目标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具体应该表现在,从职业岗位特点出发,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还应该从体能、实践能力、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锻炼和培养,掌握本专业的科学锻炼方法,重点在提高专业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不同运动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价值分类
本研究以田麦久教授及其同时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基辅体育学院普拉托诺夫为代表的运动项目分类体系及“项群训练理论”每一类别的练习者需具备的智能及非智力因素等为基础,结合运动特征的职业技能培训价值分类。现有研究对“项群训练理论”每一类别的练习者需具备的智能、非智力因素及每一类别对练习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影响职业技术学院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场地器材因素
近年来,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扩招,办学规模逐渐增大体育教学场地、器材遏制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馆的缺乏,导致雨雪天气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了教学进度的实施。学院体育器材数量的匮乏使体育教学不能广泛的开展多项选修课的实施,限制了选修课的项目,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院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都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体育的发展。
(二)教师因素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引导着和执行者是老师,要想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新进教师比较多,教师学历和职称没有上去,教师专业结构比较集中在竞技项目,对于新兴的运动项目专业教师偏少,受专业水平限制,对知识的讲解不是很清楚,对动作的讲解分析不透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自身体系结构因素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还较多停留在经验的推广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职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明显。另外,由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后,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分时间段开设较多的实习实训课,占用了学院体育课的时间,导致体育课时数不能按照规定的144课时标准执行,影响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三、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课程目标由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向职业能力方向的转变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在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促进功能以外,更加注重的是职业实用性。它主要是通过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身体练习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专业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掌握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单一必修课的体育模式向“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模式转变
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和职业身体素质水平,必须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不可能在每周必修的两节体育课堂内完成全面增强学生体能教学目标,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质测试、竞技运动训练、体育社团、户外拓展等活动融入体育课程体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能力。
(三)课程内容面向职业技能及综合运用发展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社会需要,针对职业特点将有长期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授课内容要结合职业特点,根据职业特点对身体素质的需求,选择针对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开展体育锻炼,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身体能力保持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伟,翁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趋向性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104-108.
[2] 单小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8(33):141.
[3] 羌梦华.关于职业实用性体育实验教学中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14):396.
摘 要 本文研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情况,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研究方法,调查分析该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设想,并指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职体育 体育改革 体育教学
体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站学校体育学习;是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运动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好时机和阶段。学校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高职教育培养方向出发,为更好实现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备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的能力。
一、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依据
(一)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分类
目前我国各种高职院校较多,每个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有不同侧重,有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主要以培养未来建设者为主要方向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有:城市轨道控制、电气化铁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机与电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本题为了研究的需要与方便,依据职业技术学院所设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应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归类:1.手指灵巧类;2.流动交往类;3.站立类;4.综合类。有些以脑力劳动为主,常低头含胸,精神注意力集中,身体常处于静止状态。有些长时间往返行走或躬身操作,体力与脑力劳动为主;有些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手眼不停操作,精神紧张,体力劳动为主。
(二)职业能力对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普通高校体育目标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体育培养目标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具体应该表现在,从职业岗位特点出发,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还应该从体能、实践能力、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锻炼和培养,掌握本专业的科学锻炼方法,重点在提高专业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不同运动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价值分类
本研究以田麦久教授及其同时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基辅体育学院普拉托诺夫为代表的运动项目分类体系及“项群训练理论”每一类别的练习者需具备的智能及非智力因素等为基础,结合运动特征的职业技能培训价值分类。现有研究对“项群训练理论”每一类别的练习者需具备的智能、非智力因素及每一类别对练习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影响职业技术学院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场地器材因素
近年来,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扩招,办学规模逐渐增大体育教学场地、器材遏制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馆的缺乏,导致雨雪天气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了教学进度的实施。学院体育器材数量的匮乏使体育教学不能广泛的开展多项选修课的实施,限制了选修课的项目,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院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都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体育的发展。
(二)教师因素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引导着和执行者是老师,要想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新进教师比较多,教师学历和职称没有上去,教师专业结构比较集中在竞技项目,对于新兴的运动项目专业教师偏少,受专业水平限制,对知识的讲解不是很清楚,对动作的讲解分析不透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自身体系结构因素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还较多停留在经验的推广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职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明显。另外,由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后,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分时间段开设较多的实习实训课,占用了学院体育课的时间,导致体育课时数不能按照规定的144课时标准执行,影响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三、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课程目标由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向职业能力方向的转变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在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促进功能以外,更加注重的是职业实用性。它主要是通过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身体练习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专业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掌握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单一必修课的体育模式向“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模式转变
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和职业身体素质水平,必须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不可能在每周必修的两节体育课堂内完成全面增强学生体能教学目标,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质测试、竞技运动训练、体育社团、户外拓展等活动融入体育课程体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能力。
(三)课程内容面向职业技能及综合运用发展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社会需要,针对职业特点将有长期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授课内容要结合职业特点,根据职业特点对身体素质的需求,选择针对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开展体育锻炼,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身体能力保持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伟,翁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趋向性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104-108.
[2] 单小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8(33):141.
[3] 羌梦华.关于职业实用性体育实验教学中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1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