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从时间感知、年龄计算到日常购物,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能学会数数,但實际上,数字并非天然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之中。数字从何而来?数字是如何被人类发明的?当今世界上还有没有不识数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美国迈阿密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凯莱布·埃弗里特的新书《数字起源》就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在书中带领读者从亚马孙的丛林走到了澳大利亚的沙漠,从数字的角度展现了人类数千年文明演进的画卷。
1.不识数的毗拉哈人
在亚马孙河流域深处,至今仍居住着一群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毗拉哈人,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埃弗里特的童年中有一段时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身为传教士的父母鼓励埃弗里特和他的两个姐姐多与毗拉哈人接触,这让小埃弗里特对毗拉哈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印象深刻。在他的回忆里,毗拉哈人能够熟练掌握许多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十分重要的认知技能,比如在雨林中识路、钓鱼或者分辨各种水果。但一旦到了父母的数学课上,他们的学习就变得异常笨拙。这是因为毗拉哈人使用的语言中根本没有表示精确数量的词语,他们也完全无法区分精确的数量含义。
埃弗里特的父亲丹尼尔·埃弗里特第一次将毗拉哈语中完全没有数字概念的奇特现象记录下来,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
父母的工作对埃弗里特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亚马孙密林中的童年生活,也为他日后的研究与《数字起源》一书的写作提供了鲜活有趣的一手资料。
埃弗里特后来成为了美国迈阿密大学的人类学家、认知语言学家。他的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语言与思想的互动,包括数字语言系统对人类认知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就在亚马孙和其他一些地区开展。
多年后,埃弗里特在母亲的帮助下重新走访了毗拉哈村落,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实,在没有数字和其他表示数量的符号的前提下,未经训练的毗拉哈人无法前后一致地分辨大于3的数量之间的区别。
“这些不识数族群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数量思维的性质。”埃弗里特说,“这些研究结果也清晰地表明,只有在数字这种认知工具的帮助下,人类才可能在先天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出更高级的数学思维,也才可能更精确地辨别和处理所有数量。”
他将自己的童年经历与后来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写进了《数字起源》这本书中。除此之外,他还在书中引用了诸多人类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这些资料,埃弗里特为读者详细介绍了数字概念的由来及演化,希望人们能重新认识数字这一发明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2.被忽视的数字
“数字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人类发明。”埃弗里特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数字的发明与烹饪的发明、石制工具的发明、轮子的发明一样,改变了人类生存和进化的环境。”
但在埃弗里特看来,对于烹饪、石制工具、轮子等发明,已经有无数人类学家和其他学者反复强调过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改写人类历史的巨大作用。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字这一工具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却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充分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数字工具的重要性,直到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才让我们开始注意到,我们称为‘数字’的这套工具,对人类的经验起到了根本性的重塑作用。”埃弗里特说,这是他在《数字起源》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主题。
《数字起源》一书分为三大部分——人类经验中数字无处不在、没有数字的世界和数字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埃弗里特在书中讲述了古代人类探索数字规律的过程、数字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化历史、不识数族群的生活以及数字这一工具如何编织和影响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讲到,正因为数字的发明,人类的思考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于是,我们能将一堆苹果定义成“7只苹果”,而不是泛称为“许多苹果”,能将之与“8只苹果”区别开来。有了数字工具,高级的数字思维才得以发展起来,人类才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计算,设计更繁复的机械,新的发明和发现才能应运而生。
在强调数字工具的重要性之外,埃弗里特在书中同样也表达了人类日趋复杂的数字工具带来的副作用,比如科研工作者熟悉的P值。P值最早是由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提出的,指的是原命题成立的可能性。学术界普遍认为P值越小,研究成果越有价值。在某些领域,以P值小于0.05作为分水岭来评估结果的价值。这种确切的数值看似严谨,比如“P值小于0.05”听起来就比“较小的P值”更加精确。但埃弗里特认为,为什么P值标准不设定为0.03或0.07呢?在他看来,这与我们对5、10、20等数字的偏好有关。看似严谨的数字,依然是人为界定的文化罢了。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动物不懂数字,但其生存之道却与数字密切相关。埃弗里特在书中写到一种周期蝉,它们每隔13年或17年从地下钻出一次,而捕食它们的天敌的繁衍周期则多为2~10年,这样一来它们遇到天敌的几率就要少得多。与遵循自然之道的动物相比,人类能够掌握更精确的数字规律,却往往陷入自作聪明的泥淖之中。这也是埃弗里特在《数字起源》中对人类的提醒。
美国迈阿密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凯莱布·埃弗里特的新书《数字起源》就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在书中带领读者从亚马孙的丛林走到了澳大利亚的沙漠,从数字的角度展现了人类数千年文明演进的画卷。
1.不识数的毗拉哈人
在亚马孙河流域深处,至今仍居住着一群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毗拉哈人,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埃弗里特的童年中有一段时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身为传教士的父母鼓励埃弗里特和他的两个姐姐多与毗拉哈人接触,这让小埃弗里特对毗拉哈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印象深刻。在他的回忆里,毗拉哈人能够熟练掌握许多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十分重要的认知技能,比如在雨林中识路、钓鱼或者分辨各种水果。但一旦到了父母的数学课上,他们的学习就变得异常笨拙。这是因为毗拉哈人使用的语言中根本没有表示精确数量的词语,他们也完全无法区分精确的数量含义。
埃弗里特的父亲丹尼尔·埃弗里特第一次将毗拉哈语中完全没有数字概念的奇特现象记录下来,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
父母的工作对埃弗里特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亚马孙密林中的童年生活,也为他日后的研究与《数字起源》一书的写作提供了鲜活有趣的一手资料。
埃弗里特后来成为了美国迈阿密大学的人类学家、认知语言学家。他的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语言与思想的互动,包括数字语言系统对人类认知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就在亚马孙和其他一些地区开展。
多年后,埃弗里特在母亲的帮助下重新走访了毗拉哈村落,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实,在没有数字和其他表示数量的符号的前提下,未经训练的毗拉哈人无法前后一致地分辨大于3的数量之间的区别。
“这些不识数族群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数量思维的性质。”埃弗里特说,“这些研究结果也清晰地表明,只有在数字这种认知工具的帮助下,人类才可能在先天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出更高级的数学思维,也才可能更精确地辨别和处理所有数量。”
他将自己的童年经历与后来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写进了《数字起源》这本书中。除此之外,他还在书中引用了诸多人类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这些资料,埃弗里特为读者详细介绍了数字概念的由来及演化,希望人们能重新认识数字这一发明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2.被忽视的数字
“数字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人类发明。”埃弗里特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数字的发明与烹饪的发明、石制工具的发明、轮子的发明一样,改变了人类生存和进化的环境。”
但在埃弗里特看来,对于烹饪、石制工具、轮子等发明,已经有无数人类学家和其他学者反复强调过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改写人类历史的巨大作用。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字这一工具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却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充分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数字工具的重要性,直到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才让我们开始注意到,我们称为‘数字’的这套工具,对人类的经验起到了根本性的重塑作用。”埃弗里特说,这是他在《数字起源》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主题。
《数字起源》一书分为三大部分——人类经验中数字无处不在、没有数字的世界和数字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埃弗里特在书中讲述了古代人类探索数字规律的过程、数字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化历史、不识数族群的生活以及数字这一工具如何编织和影响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讲到,正因为数字的发明,人类的思考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于是,我们能将一堆苹果定义成“7只苹果”,而不是泛称为“许多苹果”,能将之与“8只苹果”区别开来。有了数字工具,高级的数字思维才得以发展起来,人类才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计算,设计更繁复的机械,新的发明和发现才能应运而生。
在强调数字工具的重要性之外,埃弗里特在书中同样也表达了人类日趋复杂的数字工具带来的副作用,比如科研工作者熟悉的P值。P值最早是由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提出的,指的是原命题成立的可能性。学术界普遍认为P值越小,研究成果越有价值。在某些领域,以P值小于0.05作为分水岭来评估结果的价值。这种确切的数值看似严谨,比如“P值小于0.05”听起来就比“较小的P值”更加精确。但埃弗里特认为,为什么P值标准不设定为0.03或0.07呢?在他看来,这与我们对5、10、20等数字的偏好有关。看似严谨的数字,依然是人为界定的文化罢了。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动物不懂数字,但其生存之道却与数字密切相关。埃弗里特在书中写到一种周期蝉,它们每隔13年或17年从地下钻出一次,而捕食它们的天敌的繁衍周期则多为2~10年,这样一来它们遇到天敌的几率就要少得多。与遵循自然之道的动物相比,人类能够掌握更精确的数字规律,却往往陷入自作聪明的泥淖之中。这也是埃弗里特在《数字起源》中对人类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