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企退市到谢氏“泡沫论”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45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楼市“哀鸣遍野”,杭州甚至惊传第一家房企申请破产,许多2010~2011年的地王陷入进退两难窘境之际,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之“神速”进展,令有识者不胜唏嘘。
  央企开始从楼市“出逃”
  犹记2010年3月,因应央企在两会闭幕后一天,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抢标地王之嚣张行径,国资委宣布78家非以房地产为主业之央企必须退出楼市。惟在庞大利益的驱动下,多数央企并未停止染指房地产业的步伐,譬如:远洋于2010年3月15日以总价8.04亿元、楼板价27529元/平方米拿下大望京1号地块,成为当时北京新科地王。
  直到2011年下半年限购令效应发酵,部分央企才真正认清形势,逐步展开退出房地产业务之举措。数据显示,2011年房企成规模(交易额超过千万元或股权变动超过10%)股权交易计124宗,交易金额达471.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央企占比过半。今年一季度则更“再接再厉”,目前已有27家非房地产主业之央企,公开挂牌转让40宗房地产企业股权,以求从楼市之泥淖中尽速脱身。
  “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好在以房地产全行业的强制衰退,换来的不只是央企这只超级大怪兽的退出,还有房价的合理回归(谁都知道只要供销持续两旺,央企绝不会自断金脉、甘于淡出楼市),否则打击面未免过大,也使得许多房企的“牺牲”显得毫无意义。就在这个时候,长期看空楼市的经济学者谢国忠似乎“扬眉吐气”了,尤其是看到记者以“亚洲地区被媒体引用最频繁的分析师,曾多次准确判断楼市形势和趋势”评价他时,不知其他专家如何看待?我则是五味杂陈。
  早在2004年谢国忠就开始大声疾呼中国楼市出现泡沫。我则是2004~2006年期间以看空为主,有相当一段时间,我与他的观点基本雷同,包括2004年底由《 理财 周刊》主办的“理财博览会”房地产专场(议题:楼市多空之辩),在谢国忠因故缺席,我替补代打的情况下,曾经喊出:上海首先是上海人的上海,才会是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的上海!然而时至于今,这样的观点恐怕过时,尤其是2007年3月《物权法》通过、2009年3月中央定调上海为“双中心”,更是被完全颠覆,过程中我也逐渐参透“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从而改变判断市场走势的角度与思维。
  谁敢说子女一定会孝顺父母?
  正如同子女“应该”或者“会不会”孝顺父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景。在当前特殊体制下,人性的考虑多过政策本身,不然何来“中央上有政策,地方下有对策”之说?而谢国忠的“泡沫论”——只要是泡沫,就会有破裂的那一天。其实与“终极死亡论”如出一辙——只要是人,就会有死亡的那一天!而其中的悖论是,何谓泡沫?它的检验标准难道真的是与实质差距甚远的房价收入比吗?
  我必需再次强调,“泡沫”的正解是“购买力的不可持续”!否则就难以解释北京、上海的房价何以高不可攀?及全国无一城市“合理房价”超过5000元/平方米的荒谬!
  不是谁都可以做“谢国忠”的
  当需求受到价位或政策的扼制,导致购买力无法持续时,泡沫才会真正的显现,换言之,“泡沫”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并非价位持续走高就必定会产生。就好像均速倒啤酒,只有杯子的大小能决定泡沫满溢的时间点,而有些杯子(城市)像鱼缸,有些杯子像游泳池,曾经有人问我上海的“杯子”有多大?我说:像北京“鸟巢”那么大!
  这才是解开楼市密码的钥匙,否则便永远只能胡乱猜测却不得其门而入。在我看来,有的经济学家不断猜错,又不断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对他而言是无所谓的,因为总有猜对的一天(就像猜“人的死期”一样),但你继续跟着他猜测与等待,换来的却极可能是终生的悔恨。
  这点是消费者必须认清的。
其他文献
经济处于下滑阶段,医药行业防御性有所体现: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1~2月份经济数据,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增长13.40%,利润总额下滑5.2%,医药制造业主营收入增长21.30%,利润总额增长11.50%。在惨淡的经营环境下,医药行业能取得正的利润增速,体现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防御特性。  医药板块目前最大的利空是:国家对药品一轮又一轮的降价管理。3月30日,发改委通知,从5月1日起调整部
期刊
温家宝总理近日多次强调,坚持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不过,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已基本到位,未来推出更严厉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加上大跌后的房地产股估值水平已低,基本反映了不利因素,而业绩增长前景虽不明朗,但业绩大幅变脸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看好房地产股投资价值者不在少数。  从房地产调控政策看,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而放松的可能性在增加。前段时期不少地方政府试探着给限购政策松绑,都被中央严厉制止。
期刊
富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美国银行私人财富管理部门该项专门针对富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富人如何看待财产,以及富人如何处理财产继承问题。受访者中拥有可投资资产300万至500万美元的人占37%,500万至1000万美元的人占31%,1000万美元以上的人占32%。  富人之所以能够积累大量财富,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社会为人们提供公平致富的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美国有钱人眼里,富人对社会有一种责任,那就
期刊
温家宝总理关于打破银行垄断的一席话,让市场对银行股的前景感到迷惑。银行股在大盘反弹的情况下,不涨反跌。   4月初,温家宝总理表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温州试点的有些成功经验要在全国推广。   众所周知,银行目前的高利润有垄断的功劳。官方制定的利率体制带来的价格垄断,保障了银行业的高存贷利差。   “银行垄断而获得暴利的言论,在政策导向上和投资者心理层面上有负面影响。” 瑞银
期刊
当转型成为中国经济近年的热门字眼之时,投资、出口和消费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再并驾齐驱,而消费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强驱动力。而促进消费主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完成。那么,中国该如何扩大内需?靠什么来拉动内需?  答案是:大消费。当前,几大传统行业如钢铁、机械重工、煤炭、制造业等皆处于困境,银行业也将因制造业的“奄奄一息”而作别高利润时代。因此,真正的启动内需只有在大消费中做足文章。 
期刊
PMI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一向被视为经济与制造业的领先指针。其推理简单,经济要好,制造业要先好,因为会多请人。而制造业要好,必然要有订单,工厂有了订单,便会订原料、零部件,这是由采购部/经理去执行的,故采购经理指数升,反映制造业将好,就业人将多,经济将好。唉!如果世界经济真是这么容易就可以知好坏,那么小学生都可以做经济学家啦!  一直以来,各地的PMI组成都不一样。在美国就有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P
期刊
答:无论钱多钱少,理财的流程都是一样的。第一,你要订出理财的目标,比如说你手里的这10万元钱,准备将来干什么用,是用作购房的首付款?子女的教育费?还是自己的养老金?有了目标你就能知道实现目标的期限5年、10年、15年还是20年,以及需要达到的金额。第二,根据预期的时间和金额,就可以算出每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是多少。第三,根据计算出的收益率去寻找匹配的投资产品。第四,对于要投资的产品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期刊
广东千亿元养老金为保值增值将被允许进入股市,无疑是A股的重大和持续利好。在通胀难控、货币贬值的大趋势下,老百姓的养命钱,除了进入债市、股市进行资产配置外,恐怕别无他途。  但是,评判养老金进入股市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投资是否能获取更高的收益。在这个问题上万万不能本末倒置。综观A股市场近10年的累计收益,对养老金进入股市,尚缺乏吸引力。也就是收益较低,风险很大。  近日基金权威机构发布香港特别
期刊
“福寿连连,一个让开发商崩溃的房产投资计划。”  “投资金融房,无首付,20年按揭,免装修,免税费,免物业,免打理,年年收租,越来越高,房产保值增值,值得拥有。”  ……  4月9日,广州一家媒体爆出,一位市民收到“金融房产”投资的宣传资料,结果却发现落款是保险公司。本刊记者随即查阅发现,网上也充斥着大量 “出售”“金融房产”的信息。  保险营销员:网上售卖“金融房产”  在向日葵保险网,“福寿连
期刊
李女士今年38岁,去年她与一起创业多年的丈夫离婚了,刚刚上小学的女儿交由她来抚养。现在她是广州一家公司的市场助理。  新工作引发“旧患”  “离婚的时候我想过将来要面临的困难,现在看来当时还是太乐观了。做单亲妈妈一年多了,生活简直乱成一团。”李女士疲惫中透着一丝无奈。  去年,李女士终于下定决心与冷战多年的丈夫离婚,刚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交给了她抚养,作为补偿,他们在市区的一套住房留给了李女士。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