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金陵,在碑亭巷,一个经营文房四宝的四川人在这里默默耕耘了二十余年。“润宝斋美术馆”地处新街口,南接十竹斋,北连省美术馆,被南京图书馆和总统府环抱,当年的选址或许无意,但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都让这个美术馆平添几分温润的书卷气。我们采访那天到达时,“润宝斋美术馆”的负责人杨静已经在等候我们了。刚开始交流,杨静就谦虚地说自己来自农村,亏得我们并不摄像,否则他会紧张的,我们笑了,他的话匣子就在这不紧张的气氛中打开了……
贡纸故里
夹江县地处四川西南部,清康熙年间,夹江竹纸被钦定为“贡纸”。抗战期间,张大千先生先后两次到夹江研制新纸,新一代的夹江纸终于试制成功,夹江纸从此名声大振。今天的夹江,仍有古老的造纸作坊,以传统工艺完整、产量高、品种多而闻名中外。
杨静就出生在夹江县中兴镇的书画纸之乡,儿时,当袅袅的炊烟从每家的烟囱中升腾,弥漫在山野林海上空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了一日造纸的劳作。祖祖辈辈以造纸为业,造纸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父母整天忙碌着,渐渐长大的杨静已经能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耳濡目染,从第一步斩竹漂塘到最后的贴纸上墙,杨静对造纸的工艺渐渐了然于胸。这让他从小就对宣纸有了亲切感,也让这个少年和宣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拾金不昧
从风景如画的四川夹江来到烟雨江南的南京古城,杨静已经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边防军旅生涯,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品格,让他有了出门闯荡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祖辈们世代造纸,初来南京,生意冷清没有朋友,但是小生意也可以营造大舞台。二十几年过去,杨静不经意中结交了很多名人大家,在书画圈里也有些名气,但无论别人怎样褒奖或是恭维,在杨静的心里从不敢以所谓的“儒商”自居,他说,我只是一个和文化人打交道的人,从小受父亲影响,堂堂正正,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1995年春我从南京剪子巷王老师傅处,取了一幅刚装裱好的祖父林散之和圆霖法师的合作字画,顺便去了碑亭巷润宝斋买了刀宣纸准备带回家,那时我家住在江浦林散之纪念馆求雨山下,当我拿着宣纸乘车到家时心里猛然一惊!坏了!我把爷爷和圆霖法师的作品忘丢在碑亭巷润宝斋画廊的柜台上了,那里来往的人很多,很可能被别人顺手就拿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从江浦急急忙忙又赶回碑亭巷润宝斋看看。等我到了那里以后,我向杨经理说明来意,杨经理说,当时店里人多,他看到柜台上有东西,怕别人顺手拿走,便收起来了,但他没有我的电话,无法通知我。如果当时杨经理不那么细心,被别的客户顺手拿走也没办法。我由衷地感谢润宝斋,从此我们便成了好朋友。润宝斋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让我难忘,虽然事隔二十年我仍然记忆犹新。”
—— 林丽丹
这位林丽丹女士便是“草圣”林散之的孙女,也是当今的女书家。她看到微信上我们在采访杨静,特地细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当年真实的一幕再现。
赠人玫瑰
对于一个学书的少年,能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就在美术馆展览自己的作品,这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学书是漫长的跋涉,绝大多数人都因为意志的薄弱及环境、时间、精力的原因而中途放弃,不能到达成功的“光明顶”。能在美术馆展览作品是对学有所成的一种社会认定和自我嘉奖, 2015年7月就有这样一批幸运的孩子,欢天喜地在美术馆展出了他们还显稚嫩的作品。
杨静说,我虽然不是书家,但是多年和书画家们的交往让我深切地体会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成功的不易,特别是孩子,润宝斋美术馆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多举办一些孩子们的展览,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融入专业书画圈的氛围中习染熏陶,提高书画水平,少走弯路,激励他们步伐更加坚定,道路走得更远……
学书三年的南京市五老村三年级的冯禹杰同学,参展后是这样说的:能在美术馆展览作品真是太骄傲了,我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对书法充满了信心,但是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伙伴的字比我好,却没有机会享有这份荣誉,我也感到小小的不安,我只是比他们幸运而已。我会把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更加认真练字。听到参展小选手这样的心声,多么让人感到欣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不正是杨静所期待的吗?
就在润宝斋美术馆,那天刚刚撤展,馆内格外的空旷和安静,喝着功夫茶 ,轻松愉快的交流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坐在我对面的杨静是一个离书法既远又近的人,远的是他从来都不是或许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名书法家;近的是自幼与宣纸为伴、二十多年墨香的浸润,又为书家高朋营造了极佳的书法氛围。
作为一个儿童书法期刊的编辑,我已经感受到了润宝斋美术馆内浓浓的墨香、淡淡的清雅。我们由衷地祝愿杨静更坚定地走他理解的书法之路,有更多机会护爱儿童,帮助和见证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放飞梦想。
贡纸故里
夹江县地处四川西南部,清康熙年间,夹江竹纸被钦定为“贡纸”。抗战期间,张大千先生先后两次到夹江研制新纸,新一代的夹江纸终于试制成功,夹江纸从此名声大振。今天的夹江,仍有古老的造纸作坊,以传统工艺完整、产量高、品种多而闻名中外。
杨静就出生在夹江县中兴镇的书画纸之乡,儿时,当袅袅的炊烟从每家的烟囱中升腾,弥漫在山野林海上空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了一日造纸的劳作。祖祖辈辈以造纸为业,造纸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父母整天忙碌着,渐渐长大的杨静已经能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耳濡目染,从第一步斩竹漂塘到最后的贴纸上墙,杨静对造纸的工艺渐渐了然于胸。这让他从小就对宣纸有了亲切感,也让这个少年和宣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拾金不昧
从风景如画的四川夹江来到烟雨江南的南京古城,杨静已经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边防军旅生涯,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品格,让他有了出门闯荡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祖辈们世代造纸,初来南京,生意冷清没有朋友,但是小生意也可以营造大舞台。二十几年过去,杨静不经意中结交了很多名人大家,在书画圈里也有些名气,但无论别人怎样褒奖或是恭维,在杨静的心里从不敢以所谓的“儒商”自居,他说,我只是一个和文化人打交道的人,从小受父亲影响,堂堂正正,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1995年春我从南京剪子巷王老师傅处,取了一幅刚装裱好的祖父林散之和圆霖法师的合作字画,顺便去了碑亭巷润宝斋买了刀宣纸准备带回家,那时我家住在江浦林散之纪念馆求雨山下,当我拿着宣纸乘车到家时心里猛然一惊!坏了!我把爷爷和圆霖法师的作品忘丢在碑亭巷润宝斋画廊的柜台上了,那里来往的人很多,很可能被别人顺手就拿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从江浦急急忙忙又赶回碑亭巷润宝斋看看。等我到了那里以后,我向杨经理说明来意,杨经理说,当时店里人多,他看到柜台上有东西,怕别人顺手拿走,便收起来了,但他没有我的电话,无法通知我。如果当时杨经理不那么细心,被别的客户顺手拿走也没办法。我由衷地感谢润宝斋,从此我们便成了好朋友。润宝斋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让我难忘,虽然事隔二十年我仍然记忆犹新。”
—— 林丽丹
这位林丽丹女士便是“草圣”林散之的孙女,也是当今的女书家。她看到微信上我们在采访杨静,特地细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当年真实的一幕再现。
赠人玫瑰
对于一个学书的少年,能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就在美术馆展览自己的作品,这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学书是漫长的跋涉,绝大多数人都因为意志的薄弱及环境、时间、精力的原因而中途放弃,不能到达成功的“光明顶”。能在美术馆展览作品是对学有所成的一种社会认定和自我嘉奖, 2015年7月就有这样一批幸运的孩子,欢天喜地在美术馆展出了他们还显稚嫩的作品。
杨静说,我虽然不是书家,但是多年和书画家们的交往让我深切地体会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成功的不易,特别是孩子,润宝斋美术馆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多举办一些孩子们的展览,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融入专业书画圈的氛围中习染熏陶,提高书画水平,少走弯路,激励他们步伐更加坚定,道路走得更远……
学书三年的南京市五老村三年级的冯禹杰同学,参展后是这样说的:能在美术馆展览作品真是太骄傲了,我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对书法充满了信心,但是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伙伴的字比我好,却没有机会享有这份荣誉,我也感到小小的不安,我只是比他们幸运而已。我会把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更加认真练字。听到参展小选手这样的心声,多么让人感到欣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不正是杨静所期待的吗?
就在润宝斋美术馆,那天刚刚撤展,馆内格外的空旷和安静,喝着功夫茶 ,轻松愉快的交流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坐在我对面的杨静是一个离书法既远又近的人,远的是他从来都不是或许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名书法家;近的是自幼与宣纸为伴、二十多年墨香的浸润,又为书家高朋营造了极佳的书法氛围。
作为一个儿童书法期刊的编辑,我已经感受到了润宝斋美术馆内浓浓的墨香、淡淡的清雅。我们由衷地祝愿杨静更坚定地走他理解的书法之路,有更多机会护爱儿童,帮助和见证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