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美术文化教育中培育学生健康心理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学美术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创造出舒适的心理环境,疗救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并强化挫折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耐受力,让学生认识生活,正视现实,学会正确地评价和悦纳自己,产生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积极动机,培养丰富而积极的情感, 树立乐观进取的性格,完善人格素养,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实验探索 美术文化教育
  实现 心理健康
  市场经济的冲击,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虚拟空间的遨游,使人类失去了生动的感性和有机整体,而被进一步异化,尤其是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一些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令人震惊,让有志之士觉醒,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哲学家、教育家站出来要求恢复本源性的思维,使感性、自由的艺术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重新把人类文化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已被分割的真善美各自独立的小天地重新融为一体,使艺术审美活动与普通人的社会生活重新结合在一起,消解心与物、本质与现象、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状态,找回人类失去的感性与整体,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让衰退乃至异化了的人性得以复归。
  美术文化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她使人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人们的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性、情感与理智和谐一致。一句话,知、情、意三者唯有在美育那里,才是有机的统一。她比其他教育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她可以承担知识教育,但不是使受教育者机械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而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与想象创造力,亦即变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通过想象和情感体验超越时空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获得自由感、愉快感和“美的享受”感。她能让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一、疗救心理问题,学会共同生活
  (一)创造出舒适的心理环境
  美术课相比应试主课和语重心长的说教,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在美术文化教育活动中,很多学生是如鱼得水,实现了自己的心理期待——离开了受歧视的环境,错位的心理得以平衡,真正回归自然,并且尽力表现,争取教师和同学的认可,给教师一个好的印象。我们应该抓住美术文化教育活动动手、动脑、表现美、创造美的特点,利用激励语言,创造一个宽松活泼、情绪激昂、和谐平等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富有朝气的心境,调动起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冲动,鼓励学生联想、遐想,运用发散思维,放开手脚,超越时空去创新,使那些因心理压抑而怯弱、忧愁、焦虑的学生得以平静,从而战胜自我,做到敢试、敢画、敢做。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自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探索性思维意识,经观察、理解,进而感悟,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
  (二)充分利用“肯定”这一心理强化剂
  美术学科是个没有错误答案的学科,从活动或练习的过程以及作业中,很容易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就利用这一点,充分肯定,大力表扬,强化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各自的长处或强项。例如,甲同学:意识很好,注重环保,继续;乙:态度端正,画面整洁,效果好;丙: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是件好作品;丁:画得粗狂,色彩漂亮,感觉不错;戊:思维活跃,富有创见,好好发扬;己:想象丰富,造型奇特,画得很好;等等。这让一些从未获得成就感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尽情地去享受其中的快乐,使受伤的自尊得以复原,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让潜意识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从而克服恐惧、自卑心理,找回自信。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导下,学生努力地去表现、去创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强化,随着理解的深入、自信的迁移,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自然变得自信、从容。
  (三)在互评中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
  利用课堂或兴趣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互评作品,甚至是争论,增进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评价别人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找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加上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长知识,增智慧,有利于思想的交流。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悟,进而拓宽思路,促进想象,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将竞争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评价过程,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的领导组织能力;既训练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又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既培育了学生接受他人、善待他人、理解他人的心理素质,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并且学到了坚持己见、说服他人、容忍他人意见和进行妥协的种种技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了固执、孤傲、封闭、多疑等心理。
  二、强化挫折训练,增强心理耐受力
  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几乎没有经受过失败与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无所适从。而生活到处都有困难,随时会受到挫折,由此看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而增加自我抗力是实现心理健康的主动性策略。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美术文化教育活动中学习难度易于调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训练,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美术文化学习活动,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在一段时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自信→遭受失败的打击→又在一段时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承受失败的考验,如此循环,来增强学生的心理耐受力,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认清困难挫折与人的成长、成才的关系,懂得现实人生中的挫折、失败在所难免,“胜败乃兵家常事”,形成潇洒地对待挫折的心理品质。主要策略是:在学生体验成功时,指出缺点和不足要适当;在学生遭受打击时,狠狠地指出缺点,螺旋上升,逐渐加大力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创设困难情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形成遇事冷静的良好品质。
  三、回归自然,正视现实,悦纳自己
  在第1课学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寻找体悟:无论是《狩猎》《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还是齐白石画的《虾》,都是时代文化的体现,都是那个时期生活的反映,我们从图上就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接下来,在第2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作业中就要表现出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认识物象,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世上万物的风貌、形质、神采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对称、平衡、变化、统一、大小、长短、曲直、方圆等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从形式到形质再到生命以及社会生命群体的空间,都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有大小之分,且都是变化着的,人也不例外。素质有高低、成绩有差异、能力有强弱,这也是暂时的,也是会变化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如同苗圃中的花草、田野里的庄稼、大山中的树木有大小高低一样,它们都生长得好好的。用这样的方式改变学生从固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定式,可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敏捷,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不平衡的心态得以平静,以科学的心态看待考试的分数,乐观地生活。   在第10课 “布置理想的家居”中,设计一个团结合作的小组实验题:自由组合,小组人数不定,但不少于2人不超过5人,用剪贴方式完成一间书房或卧室的布置计算方案并制作出效果图。每个组均要完成“出题—抽题—制作好效果图—小组自述(代表)—互相评价”这几个步骤。题的内容是“第几组出的题,设计我的(书房或卧室),色调是什么?摆放些什么东西?”自述时要说出:为什么你们几个同学会组成一个小组?如何来达到设计要求?
  这个练习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接受真实生活的考验。在这个练习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情况:强强组合,凭感情组合,不情愿而勉强结成的组合,甚至出现无人与其组合的现象。在这个练习中,那些傲慢的、个性偏激的、不大合群的学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互评时,学生感受到了能力的差异,不再是主科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有优势。在教师评价过程中,要挖掘弱势小组及所谓“差生”的亮点,抓住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是让好成绩学生瞧不起的这些学生的优点,加以表扬,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不比好成绩的学生差,而平常成绩好的学生也有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这个练习,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以综合素质、能力论英雄,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体现,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就是优胜劣汰。经过现实生活的洗礼,多数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开始正视现实,面对现实,能够正确地评价和悦纳自己,从而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四、乐观进取,情感丰富,人格完整
  (一)产生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积极动机
  人爱美,人需要美,就如同需要面包、衣服,需要空气、水一样。人们总希望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更好、更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也是学生的内在需求。
  教师应通过美术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认识美,在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中理解美。“引导观察、理解、认识自身及周围世界乃至微观世界的自然美,大体掌握自然美的客观性、自然性、多面性、二重性、形式的具体性和内容不确定性以及形态的多样性和规律性,并如何抓住各种自然美的特点或奇妙处,进一步体验社会美中的生活美、人的美。”这个过程最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对自然、社会等周围环境产生难以抑制的好奇心,而且强烈地渴望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这无疑能激发学生去进行探索和试验。因为“好奇心是一切创造与创新活动的原动力”。
  无论是记忆画、想象画、卡通画,还是写生、创作等,都能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那些激动人心的画,无一不是歌颂赞美真、善、美,鞭挞讽刺假、丑、恶的。要创造美,就必须到生活中去,深入观察自然,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找到真;体验对人类有益、有利、有用的善,认识到只有用自己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来加速推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目的,才是美。
  如在欣赏体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格尔尼卡》中表现的美时,师生一道去探索分析:画鸡蛋的达·芬奇是如何用蒙娜丽莎温馨的微笑唤起欧洲人性的觉醒,展示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的?又是如何揭示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乐观与自信,生动地体现一个新时代的精神美的?我们如何能在“最后的晚餐”上通过人物的表情找到卖主求荣、灵魂肮脏的衣冠禽兽?为何人们站在支离破碎的格尔尼卡前都会声嘶力竭地恸哭,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法西斯暴行的行列中,举起誓死捍卫和平的大旗呢?首先是达·芬奇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要把人画好,就亲自去解剖人,一生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十分精确地掌握了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内脏器官的结构,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研究透视,创立“明暗转移法”,研究物像在眼睛中成像的过程和视觉与神经的联系以及图像在视网膜上停留的时间,发现了视觉暂留原理,并把它们运用到了《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上。在蒙娜丽莎身上,理性的原则和高度的诗意,崇高的精神和生动的肉体,情感和理智,科学和艺术,都达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统一。可见,科学知识是其创造奇迹的基石,科学研究是其铸就永远的基础。《蒙娜丽莎》可以说是达·芬奇多项科研成果的结晶。其次是他至善的执著。达·芬奇一身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创作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就是要证明,绘画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自由学科(所谓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例如文学、辩证法、修辞或几何),有别于用手工作的其他一些职业,手工劳动在绘画中的作用只不过就跟诗歌中的书写劳动一样。把绘画从微不足道的手艺变成高贵、体面的职业,使艺术家具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通过一次次的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气氛中,陶醉于优美的作品,如同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对美的追求,产生深入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强烈欲望,产生追求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积极动机,形成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追求事业成功进而完善自身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丰富而积极的情感,完善人格
  “审美教育属于那种心中的‘审美期待’被外部现象‘唤醒、振作或集中的状态’,它使主题的精神和感情之火点燃。”
  无论什么美术课,什么样的美术活动,都离不开审美,学生通过审美感觉、审美直觉、审美认识等心理活动,动用诸层次审美力,把握对象多层次审美信息,表现极大的审美体验状态,心中充满着愉悦,甚至产生激情,去创作,去创造,体验创作、创造的乐趣。以“美”开启心灵的窗户,架起心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种认识—动情过程的多次重复,使得学生产生美感或丑感的事物的形式愈来愈多样化,它们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引起脑细胞中大分子的结构变形,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从而产生一种持久而平静的情感体验,即心境。
  随着对美的认识、体验的深入,学生个体掌握美的标准在升华,审美需要、审美修养在提高,情感变得丰富而积极,进而追求健康的更高的美感。
  在认知和体验生活美、人之美时,必然要以正确的是非观念去认识,哪样的生活是美的?哪样的人,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追求是美的?这样能逐渐建立起崇高的道德感,而这种德育不是被动地接受抽象的说教,而是主动地接受,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律令”变成内在的需求,久而久之,便结晶成自觉的正义与良心。同时,这种德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完成一般道德(懂得道德知识和规范,并克己遵守),而是完成高尚道德,培养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奉献精神。从认识到完成优秀作品取得成功,获得对自己的坚信感、满足感,即使作品失败也不气馁,遇到挫折也不灰心,相反还能总结经验教训,发愤图强,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智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变动无常的情感,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凝结成为定向(向善)的情操,使人格得到了完善,也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美术文化教育的心理健康效应是不可小视的,美术文化教育活动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要美术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全面认识美术课程的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教与学的过程就能起到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实践证明,美术文化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为经济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今后,我们仍须继续探索,努力实现美术文化教育的心理健康效应。
  参考文献:
  [1]常瑞伦.美术课标实验教科书15册第1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周孝昌.美育基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英)戴维·路易斯著.曹燕萍译.提高孩子智力的诀窍[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4](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9:294.
  [5]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保险利益原则的确立使保险从本质上与赌博划清了界限,是防止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险事故发生时限定保险补偿程度的尺度。本文重点分析了保险利益的概念、效力范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因此.我们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摘要: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一体式”数学课堂教学是针对分层教学而提出来的,是把知识、学生有机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一种策略,目的是让学生从被知识包围的内部学习方式改变为外部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一体式”教学 应用策略    一、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层教学确实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能从中得到不错的结果,但是我们更应理性地思考一个问题:分层教学是否真正
SGL集团碳纤维公司己完成收购上市的葡萄牙Fisipe公司10.8%的股份,现在致使其公司控股达到97%。
翻开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发现教材中有关比较内容所占的比例不少.如一年级(上)第二单元比较,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一年级(下)中每个“加与减”单元。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引起我的
摘要:相比而言,中专语文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功能,它的对象是即将投身到社会中的广大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提高效率。本文主要从“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专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互动。  关键词:中专 语文 阅读 写作    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条块分割教学模式是不可忽视的弊端之一。所谓条块分割教学模式,是指
为了探讨肺内调节肽在气道各类过敏性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观察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摘要:化学反应中的“强制弱”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强者优先反应的原则是必然的。对于酸、碱、盐间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中的电极放电等问题,我们就得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以准确地解决化学问题。  关键词:先后顺序 酸碱盐 氧化还原 电极放电  化学反应中的“强制弱”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强者优先反应的原则是必然的。在化学学习中,常常有一种物质与几种物质同时反应,对此,我们必须先判断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若无法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在大鼠L5背根节浸浴钠通道失活门阻断剂藜芦碱(veratridine),记录该背根节神经元A类单纤维传入放电。发现:浸浴藜芦碱(1.8-3μmol/L)10min后,触压皮肤感受野或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部分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