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亡古隶』说刍议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los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陈介祺和沈曾植都有『中郎亡古隶』之说,但二者书学观念却不尽相同.陈介祺秉承乾嘉余风,极力『崇古』,沈曾植则鉴古出新、倡导变通.从出土简牍、帛书来看,隶书至少在西汉中期就已经成熟,因此将古隶的消亡归于东汉晚期的蔡邕显然与书法史不符.另外,古隶除了往规整的八分书方向发展以外,同时还往简省、便捷的草书、行书、楷书发展,因此从文字演变的角度看,『中郎亡古隶』说也不能成立.
其他文献
清初帖学书风衰败,书家将之归咎于法帖反复翻模失真,迫使书家将法帖与汉碑参照以究诘笔法,取法汉隶被视为振兴书法的关键.清初汉隶碑刻的取法对象及创作手法仍在很大程度上受
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下达后,上海市财政局党组和局领导十分重视这一通知的传达贯彻工作,教育各级干部遵纪守法,公正廉明,向廉洁、高效,多贡献的
本文对《史晨碑》各个较早版本的现存地点、状态、关键字损泐,以及出版状况和个别版本的流转过程作了说明,通过碑文中关键字的损泐对比对版本早晚进行鉴定.并对个别版本,订正
元代的隶书承宋启明,在书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探讨元代隶书复兴的主要原因,分析元代隶书的风格特点及主要隶书家,同时指出元代隶书与宋代相比,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
“互联网+”时代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更科学的探索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科学整合互联网上的好素材,主动优化课程设计,使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和运算无趣的学习方
在金石考据学的影响下,清初隶书开始直接取法汉碑,由此形成了『以篆作隶』的思想,本文从『以篆作隶』是古法,以篆法探本溯源,『以篆作隶』可以规范字法、正讹去俗和增进错落
朴拙于形藏慧于内rn张建会rn隶书研求有成,非一朝一夕所能为.需在汉碑石刻、摩崖刻石、简牍帛书等资源中不断探寻,长期浸寻于技道间,既守常数(梳理规律) ,又处变数(驾驭规律)
期刊
民国时期的隶书总体而言比较尚古、泥古,创新性和艺术成就还无法与清代的隶书相提并论.但表现形式仍多样化,有以张祖翼、罗振玉等为代表的泥古拘谨型,有以曾熙、李瑞清为代表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干部队伍中,特别是在基层干部队伍中、45岁以下,没有达到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很大比例,这和我国当前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是很不适应的。为此,各地的县(市)
《汉封邰残碑》于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出土于邢台博物馆建筑施工地.该碑刻立于汉灵帝中平六年,晚《张迁碑》三年,晚《曹全碑》四年,晚《熹平石经》刻成时间六年.内容为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