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东省作为实验省份之一率先开展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2007年又首次把信息技术列入高考科目,因此,山东省的信息技术课程备受关注。课题组问卷调查的26所学校中的必修模块全部得到落实,选修模块的开设也颇具特色,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不仅体验到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整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新课程改革;高中;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37-02
问题一:如何走出单纯培养操作技能的实践误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搜集、处理、表达和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访谈中发现,虽然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按照以前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讲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甚至仍然称信息技术课为微机课,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讲授微机的基本操作,甚至个别信息技术教师指出,只要懂计算机就可以做信息技术教师。
对策分析:
1.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具有的文化内涵。信息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接受新课程理念,改变长期以来头脑中的微机课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促进学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对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保证健康的信息素养养成。
2.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要人为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教学活动分别培养。
问题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起点水平差距
访谈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差异显著。有的学生坦然提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过于简单,渴望深入学习其他内容;有的教师则反映:有的学生开始上课时连怎么开机都不会,更不用说其他操作技能、素养的提升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城乡差异、学校差异,但总体来看,评价制度、领导、教师重视程度等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种种原因造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的差距。
对策分析:
1.深入研究与规范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规范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一贯性,解决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调查表明,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中小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正在筹划之中。
2.探索跨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方式。各个学校在师资上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促进师资的流动与合作,缓解选修模块的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问题三:如何灵活设置选修模块
选修部分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而现实中多数学校选修模块是由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自主决定,选修模块的开设仅仅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或者应付检查,这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持力度显然不够。访谈某中学时,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说,学校的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由电教馆统一制定,都是选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模块。
对策分析:
1.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项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增加培训的针对性,为选修课的顺利开设提供保障。
2.开展校本培训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请选修课效果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作培训活动的主角,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
3.建立大学、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顺利开展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问题四:如何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通过访谈发现,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持消极态度。有的教师提出:当发动某些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参与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时,学生以家长怕浪费学习时间不让参加为由拒绝了教师。有的学校领导、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虽已纳入高考,但分值很少,是小学科,不重要。甚至极个别教师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带领学生玩,没什么重大意义,只要纪律好就万事大吉,种种反映都体现不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
对策分析:
1.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宣传。加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力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在目前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宣传是很重要的一点。如定期发布一些优秀案例和优秀学生作品,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和交流。
2.增强信息技术教师自我价值意识。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以此带动和感染学校整体氛围,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贡献力量。
3.促进学科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促进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使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能认同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调研发现,虽然目前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必须尽最大努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及家长的全力支持。分析与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决策部门提供反馈信息及制定措施的依据,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娟,张景生等.影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新课程改革;高中;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37-02
问题一:如何走出单纯培养操作技能的实践误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搜集、处理、表达和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访谈中发现,虽然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按照以前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讲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甚至仍然称信息技术课为微机课,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讲授微机的基本操作,甚至个别信息技术教师指出,只要懂计算机就可以做信息技术教师。
对策分析:
1.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具有的文化内涵。信息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接受新课程理念,改变长期以来头脑中的微机课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促进学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对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保证健康的信息素养养成。
2.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要人为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教学活动分别培养。
问题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起点水平差距
访谈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差异显著。有的学生坦然提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过于简单,渴望深入学习其他内容;有的教师则反映:有的学生开始上课时连怎么开机都不会,更不用说其他操作技能、素养的提升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城乡差异、学校差异,但总体来看,评价制度、领导、教师重视程度等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种种原因造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的差距。
对策分析:
1.深入研究与规范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规范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一贯性,解决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调查表明,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中小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正在筹划之中。
2.探索跨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方式。各个学校在师资上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促进师资的流动与合作,缓解选修模块的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问题三:如何灵活设置选修模块
选修部分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而现实中多数学校选修模块是由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自主决定,选修模块的开设仅仅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或者应付检查,这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持力度显然不够。访谈某中学时,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说,学校的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由电教馆统一制定,都是选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模块。
对策分析:
1.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项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增加培训的针对性,为选修课的顺利开设提供保障。
2.开展校本培训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请选修课效果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作培训活动的主角,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
3.建立大学、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顺利开展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问题四:如何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通过访谈发现,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持消极态度。有的教师提出:当发动某些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参与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时,学生以家长怕浪费学习时间不让参加为由拒绝了教师。有的学校领导、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虽已纳入高考,但分值很少,是小学科,不重要。甚至极个别教师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带领学生玩,没什么重大意义,只要纪律好就万事大吉,种种反映都体现不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
对策分析:
1.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宣传。加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力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在目前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宣传是很重要的一点。如定期发布一些优秀案例和优秀学生作品,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和交流。
2.增强信息技术教师自我价值意识。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以此带动和感染学校整体氛围,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贡献力量。
3.促进学科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促进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使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能认同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调研发现,虽然目前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必须尽最大努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及家长的全力支持。分析与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决策部门提供反馈信息及制定措施的依据,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良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娟,张景生等.影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