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属种间杂种及其早期多倍体世代生理特性变化研究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研究花生属异源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遗传变化规律,以花生区组栽野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抗病抗逆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杂种F1代各项生理指标都高于亲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染色体加倍后的S0~S1代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F1代,S1~S3代各项生理指标伴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母本栽培种,说明染色体加倍后的多倍体植株可能具有更强的抗病、抗旱等抗逆和环境适应能力。
  关键词 花生;种间杂交;异源多倍化;生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genetic variation on physiological property of Arachis allopolyploidizati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related to disease/stress resistance(POD activity, Proline, MDA, soluble sugar and chlorophyll content)was studied using the progenitors, F1 hybrid and early polyploidy generations(S0 to S3)of the hybridization between tetraploid cultivated peanut and diploid wild peanut A. doigoi as materia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All the five physiological property indexes of F1 hybrid were higher than their progenitors, which showed obviously heterosis;(2)After chromosome doubling, POD activity, Proline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of S0~S1 were higher than F1 hybrid;(3)All the five physiological property indexes of S1~S3 declined along with the self-cross course but higher than their progenitors, which indicated that allopolyploidy had better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nd resistance capability to disease resistance and drought tolerance. This study provided useful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peanut allopolyploidy evolution. Additional, it had vital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peanut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reeding.
  Key words Peanut;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llopolyploidization; Physiological propert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5.03.008
  多倍化是高等植物基因组的显著特征之一,多倍体植物中以异源多倍体居多,种间杂交和染色体加倍是形成异源多倍体的主要途径,通过此途径形成的异源多倍体兼具杂种和多倍体双重优势且克服了远缘杂种不育的障碍,因而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广泛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中[1]。异源多倍化不是两个基因组的简单融合,而是涉及到大范围的分子调整和变化[2-6],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形态、生理及代谢过程的变化,如黄瓜单位面积的叶绿素a、b及其总含量、MDH的表达量均随着倍性增加而增加[7];四倍体何首乌的SOD、POD和APX活性均明显高于二倍体[8];三倍体、四倍体西瓜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二倍体[9];四倍体玉米籽粒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比二倍体增加43%[10]。因此,探明植物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的不同倍性材料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差异不仅对种间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阐明植物多倍体进化机制提供有用的信息[3,11]。
  花生属由3个四倍体种和近80个二倍体种组成,其中的四倍体栽培种花生(2n=40,AABB)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花生属种间杂交是异源多倍化过程,国内外关于四倍体栽培种花生二倍体祖先的研究比较多,目前认为A.duranensis和A. ipaensis最有可能是栽培种A基因组和B基因组的提供者[12-15],但就种间杂交异源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的相关机制研究甚少,Garcia等[16]和贺梁琼等[17-19]对该物种种间杂交的回交各世代和早期多倍体世代基因组的遗传继承及丢失、基因表达变化进行过报道,目前尚未有该物种异源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生理特性变化研究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花生属四倍体栽培种花生仲恺花4号与二倍体野生种花生A. doigoi杂交产生的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与抗病抗逆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该组合多倍体进化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为花生属种间杂交育种实践和深入研究花生属多倍体进化机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花生属四倍体栽培种花生仲恺花4号和二倍体野生种花生A. doigoi(PI 276235)种间杂交获得不育的三倍体杂种F1,F1植株经0.2%秋水仙碱诱导加倍处理获得部分恢复育性的人工异源六倍体S0植株,S0连续自交3代获得S1、S2和S3等早期异源多倍体世代群体,各世代的植株采取搭建小拱棚过冬和春季扦插幼嫩枝条的方法保存于广西农业科学院院内基地,每个世代随机选取7株第4片展开叶[20]进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2 方法
  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按照李合生[21]主编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中的方法进行测定,分别采用蒽酮比色法、磺基水杨酸法和愈创木酚法;采用硫代巴比妥方法测定丙二醛含量[22];叶绿素含量的测定采用KONICAL公司的Chlorophyll meter SPAD-502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自动测量。变异系数CV (Coefficient of Variance)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通过公式CV=σ/μ计算获得。
  1.3 数据处理
  试验均重复3次,采用Microsoft Excel(Office 2007)软件处理数据和绘图,采用 SPSS17.0软件中Duncan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间POD活性比较
  对种间杂种F1、早期异源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进行比较(图1),二倍体野生种花生父本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为146.54 μmol/(min·g FW),四倍体栽培种花生母本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为108.51 μmol/(min·g FW),父本植株中的POD活性要高出母本植株38.03 μmol/(min·g FW);杂交F1代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为152.91 μmol/(min·g FW),分别高出母本、父本植株44.4 μmol/(min·g FW)和6.37 μmol/(min·g FW);染色体加倍后,S0代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为218.46 μmol/(min·g FW),S1代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为240.59 μmol/(min·g FW),分别高于F1代植株65.55 μmol/(min·g FW)和87.68 μmol/(min·g FW),但随着自交代数的继续增加,POD活性不断下降,到S3代时,其叶片中的POD活性仅为126.98 μmol/(min·g FW);此外,POD活性变异系数达到28.84%(表1),表明父本、母本和早期多倍体世代间的POD活性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二倍体野生种花生父本的POD活性与母本、S0、S1、S2代的POD活性差异显著;母本的POD活性只与S3代的POD活性差异不显著,与其他世代差异均显著。
  2.2 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间脯氨酸含量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二倍体野生种花生父本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为178.46 μg/g,四倍体栽培种花生母本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为77.29 μg/g,父本的脯氨酸含量多出母本101.17 μg/g;F1代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为217.75 μg/g,分别比母本、父本植株多140.46 μg/g和39.29 μg/g;S0代的脯氨酸含量为218.83 μg/g,S1代的脯氨酸含量为217.86 μg/g,均比F1代植株高出少许;但随着自交代数的继续增加,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不断降低,到S3代时,其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仅为95.89 μg/g;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变异系数达到39.80%(表1),表明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植株间的脯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二倍体野生种花生父本脯氨酸含量与四倍体栽培种花生母本、杂种F1及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代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四倍体栽培种花生母本的脯氨酸含量与S3代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世代植株中的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F1代与S0、S1代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S2、S3代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间丙二醛含量比较
  对种间杂种F1、早期异源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植株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进行比较(图3),二倍体野生种花生父本植株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为0.012 μg/g,四倍体栽培种花生母本的丙二醛含量为0.007 μg/g,父本植株的丙二醛含量高于母本0.005 μg/g;F1代植株叶片的丙二醛含量为0.021 μg/g,分别比母本和父本多0.014 μg/g和0.009 μg/g;S0代和S1植株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0.018 μg/g和0.016 μg/g,都少于F1代植株,丙二醛含量并没有随着染色体加倍而增加,且随着自交的进行,丙二醛含量不断降低,到S3代时,其叶片的丙二醛含量仅为0.011 μg/g;各世代及亲本植株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变异系数达到33.74%(表1),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F1代和S0代的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明显,但两个亲本的丙二醛含量都与F1代和S0代存在显著性差异。
  2.4 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间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从图4可见,二倍体野生种花生父本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1.87 mg/g,四倍体栽培种花生母本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42 mg/g,父本的可溶性糖含量比母本多出10.45 mg/g,远高于母本;F1代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为7.91 mg/g,比母本栽培种高,但低于父本野生种;S0代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为8.07 mg/g,S1代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为8.181 mg/g,均高于F1代;但随着自交的继续进行,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到S3代时,其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为5.34 mg/g,但仍高于栽培种母本;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异系数高达44.53%(表1),在所测的生理生化指标中变异系数最大,表明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植株间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也表明,母本、父本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代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之间差异不显著。   2.5 种间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3及两亲本间叶绿素含量比较
  图5的数据显示, 父本野生种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为32.91 mg/g,母本栽培种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为33.55 mg/g,父本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低于母本0.64 mg/g;F1代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为42.93 mg/g,分别比母本和父本多出9.38 mg/g和10.02 mg/g;S0和S1代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44.65 mg/g和44.41 mg/g,高于F1植株;但随着自交的继续进行,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到S3代时,叶绿素含量降至35.51 mg/g;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变异系数仅为13.33%(表1),表明双亲及各世代间差异不是很明显。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父本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父、母本与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1代之间差异显著,但与S2、S3代之间差异不显著;杂种F1、早期多倍体世代S0~S1代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S2、S3代差异显著;S2和S3代之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
  3 讨论与结论
  过氧化物酶(POD)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能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氧酶(CAT)等保护酶系统协同将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转化为其他物质,使膜不易膜脂过氧化,起到保护膜脂的作用[23]。脯氨酸不仅是生物大分子的保护剂和羟基的清除剂,还是植物从逆境条件恢复正常生长过程中迅速、有效的氮源、碳源和还原剂,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24]。可溶性糖不仅参与渗透调节,还可能参与维持植物蛋白质稳定,调节植物组织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多个生理生化进程[25]。因此,植物体内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植物本身的抗逆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丙二醛(MDA)被认为是逆境胁迫下膜脂过氧化的最终产物,其含量高低反映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的水平,可以反应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26-27]。
  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本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出母本植株,这与野生种花生比栽培种花生具有更强的抗旱、抗病虫害和抗连作等特性一致,也在生理特性上证明野生种花生具有更强的抗逆性提供了有效证据。但父本植株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也比母本植株叶片中的高,这可能是因为野生种花生在其进化初期,由于生存环境恶劣造成了体内丙二醛的积累并被遗传保存至今,其含量反映的只是它曾经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F1代植株叶片中的POD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双亲,这可能与两个亲本杂交后通过全基因组范围的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获得的杂合性和杂种优势有关,使得杂交所产生的杂种F1代在生活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均超过两个亲本[28]。S0和S1代植株叶片仅有丙二醛含量低于F1代植株,其余的生理指标均高于F1代植株,表明该组合的后代染色体加倍后其多倍体植株具有更强的抗病、抗旱等抗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加倍后适应性方面得到极大改良的研究结果一致[29]。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不仅会带来细胞变大等形态上的变化,多倍体内部代谢和生化过程也会随之加强[7-9]。
  在花生异源多倍体进化早期,各个生理生化指标在各世代及亲本间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其中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POD活性变异系数都较大,分别达到了44.53%、39.80%、33.74%和28.84%,这可能是由于在花生异源多倍体进化过程中,其基因组及基因表达模式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17-19],从而引起生理特性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此外,随着自交的进行,S1到S3代植株叶片所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伴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终都接近母本栽培种,可能与杂种优势逐渐衰退和偏母性遗传有关。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常带来细胞变大、抗逆性增强等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种间杂交引起的杂交和多倍化不仅仅是两个基因组融合在一个细胞核中,而是包括了一系列分子上和生理上的调整[10]。这对指导花生属种间杂交育种利用野生花生优异基因及阐明花生异源多倍体进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庄 勇, 王述彬. 异源多倍体及其在作物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6): 12 498-12 500.
  [2] 宋 灿, 刘少军, 肖 军, 等. 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12, 42(3): 173-184.
  [3] 赵旭博, 李爱丽, 毛 龙. 植物多倍化过程中小分子RNA调控基因表达机制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13, 39(8): 1 331-1 338.
  [4] Jiao Y, Wickett N J, Ayyampalayam S, et al. Ancestral polyploidy in seed plants and angiosperms[J]. Nature, 2011, 473: 97-100.
  [5] Feldman M, Levy A A. Genome evolution due to allopolyploidization in wheat[J]. Genetics, 2012, 192: 763-774.
  [6] Adams K L, Wendel J F. Polyploidy and genome evolution in plants[J]. Curr Opin Plant Biol, 2005, 8: 135-141.
  [7] 雷 春, 陈劲枫, 张晓青, 等. 不同倍性黄瓜的形态和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比较[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4): 471-474.   [8] 张夏楠, 高山林. 何首乌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和生理指标的测定[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15(4): 33-37.
  [9] 袁平丽, 刘文革, 路绪强, 等. 不同倍性西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番茄红素含量动态[J]. 果树学报, 2012, 29(5): 890-894.
  [10] 钱春桃, 陈劲枫, 庄飞云. 弱光条件下甜瓜属种间杂交新种的某些光合特性[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 38(4): 336-338.
  [11] 陈友根, 陈劲枫, 李为观, 等. 甜瓜属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光合特性及超微结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1): 32-36.
  [12] Kochert G, Halward T, Branchi W D. RFLP variability in peanut(Arachis hypogaea L.)cultivars and wild specie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1, 81(5): 565-570.
  [13] Gimenes M A, Lopes C R, Valls F M.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Arachis species based on AFLP[J]. Genetic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2, 25(3): 349-353.
  [14] Gimenes M A, Lopes C R, Galgaro M L. RFLP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species of section Arachis, genus Arachis (Leguminosae)[J]. Euphytica, 2002, 123: 421-429.
  [15] 任小平, 廖伯寿, 黄家权, 等. 利用SRAP标记分析花生属花生区组种质亲缘关系[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9, 31(4): 449-454.
  [16] Garcia G M, Tallury S, Kochert G S. Molecular analysis of Arachis interspecific hybrids[J]. Theor Appl Genet, 2006, 112: 1 342-1 348.
  [17] 贺梁琼, 熊发前, 钟瑞春, 等. 利用SCoT标记分析花生栽培种×A. chacoensis组合异源多倍化的早期基因组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8): 1 555-1 563.
  [18] 贺梁琼, 熊发前, 韩柱强, 等. 花生种间杂种异源多倍化早期世代性状和微卫星变化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5): 499-507.
  [19] 贺梁琼, 熊发前, 唐秀梅, 等. 花生属人工异源多倍体进化早期基因表达变化的cDNA-SCoT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 40(10): 1 767-1 775.
  [20] 唐秀梅, 钟瑞春, 揭红科, 等. 间作遮荫对花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5): 1 703-1 707.
  [21]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95-196.
  [22] 陈建勋, 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124-125.
  [23] 林碧英, 张 瑜, 林义章. 不同光质对豇豆幼苗光合特性和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02, 38(4): 417-422.
  [24] 武永军, 曹 让, 王爱连, 等. 不同pH缓冲液处理下蚕豆幼苗叶片SOD、 POD和CAT活性的变化[J]. 西北农业学报, 2009, 18(6): 170-173.
  [25] 赵江涛, 李晓峰, 李 航, 等. 可溶性糖在高等植物代谢调节中的生理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24): 6 423-6 425, 6 427.
  [26] Apel K, Hirt 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bolism, oxidative stres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J]. Annual Review Plant Biology, 2004, 55: 373-399.
  [27] 丁玉梅, 马龙海, 周晓罡, 等. 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变化及与耐旱性的相关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1): 106-110.
  [28] 桂 琴, 徐延浩, 王建波. 多倍体植物中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2): 198-202.
  [29] Mestiri I, Chague V, Tanguy A M, et al. Newly synthesized wheat allohexaploids display progenitor-dependent meiotic stability and aneuploidy but structural genomic additivity[J]. New Phytology, 2010, 186: 86-10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探明胡椒主花期适宜光照强度,以确定胡椒主花期与搭配作物适宜间作密度,研究分析4种荫蔽度条件下,胡椒主花期完全展开叶的光合作用、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等的积累,相关代谢酶活性及成花量,探究光照和碳水化合物积累对开花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荫蔽度处理下胡椒主花期开花量没有被显著抑制,而且在树体恢复期和主花期前期可溶性糖积累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花枝上叶片糖积累对随后的成花有极显著正效
期刊
摘 要 为有效控制木薯园蛴螬的危害,筛选其药剂防治技术。采用“Z”字型取样法对云南木薯园蛴螬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危害当地木薯的主要地下害虫种类为痣鳞鳃金龟。选取3种药剂不同配比及浓度,采用土壤药剂处理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0%辛硫磷乳油2 520 mL/hm2与1.8%阿维菌素乳油1 680 mL/hm2混合液”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效,显著降低了植株死亡率、虫薯率和虫害率,增产幅
期刊
摘 要 为提高木薯块根的利用价值,选取3个木薯品系,分别测定木薯肉、木薯皮中7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木薯肉鲜样干物质含量为31.5%~42.1%,木薯肉干样粗淀粉含量为76.4%~87.0%,均极显著高于木薯皮;木薯皮鲜样含0.28~0.63 mg/hg的β-胡萝卜素和11.9~26.1 mg/hg维生素C,木薯皮干样含25.0%~28.2%粗蛋白、10.5%~21.5%可溶性糖、14.0%
期刊
摘 要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影响橡胶树产胶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开展该病原菌在活体叶片中的病理学研究,本实验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表达盒插入了多主棒孢菌经定点突变后的ITS序列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ITGH,并经PEG介导转化了原生质体,获得了GFP标记的多主棒孢菌转化子,所获得的转化子经过连续7次转接培养后仍能在分生孢子、
期刊
摘 要 采用叶盘法对普通大蓟马的产卵选择性进行研究。二元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虫产卵时对豇豆嫩叶正面和反面的选择性没有差异,但喜欢在菜豆和花生嫩叶的正面产卵。以豇豆嫩叶反面、菜豆嫩叶正面和花生嫩叶正面供普通大蓟马产卵时,产卵选择性顺序为豇豆>菜豆=花生,近85%的卵产在豇豆嫩叶上。寄主植物叶表茸毛密度对普通大蓟马的产卵选择性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普通大蓟马;产卵选择性;豇豆;菜豆;花生;茸毛密
期刊
摘 要 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12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除杀虫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豆大蓟马各虫态的毒力较低外,其他药剂均对豆大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毒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若虫的毒力不同程度上均大于成虫,且对成虫的毒力又以对雄成虫的毒力大于雌成虫。综合来看,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噻虫胺、啶虫脒、阿
期刊
摘 要 对28份澳洲坚果种质果皮的粗蛋白、可溶性总糖、单宁以及8种矿质元素(P、K、Ca、Mg、Zn、Cu、Fe、Mn)等内含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果皮内含物含量在不同种质之间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在15.75%~48.33%之间,变异幅度以可溶性总糖含量最大、Ca含量最小;除Fe、Cu元素外,其它6种矿质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28份种质分成4个具不同内
期刊
摘 要 采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对黄花美冠兰[Eulophia flava(Lindley) Hooker f.]花芽分化过程中假鳞茎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总核酸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下降后大幅上升的变化趋势,C/N呈先大幅降低后缓慢升高,总核酸含量的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且波动幅度较大。表明假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总核酸的代谢与黄
期刊
摘 要 籼稻紫叶材料hrd1来源于特籼占13与02428杂交后代。农艺性状考察表明,籼稻紫叶种质hrd1紫色性状表现稳定、叶绿素含量正常,其株高较矮、分蘖中强、柱头双外露率极高,农艺性状较优良。以hrd1为母本与11个水稻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对杂种F1及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hrd1与11个品种杂交F1在主要农艺、经济性状上都表现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单株穗重杂种优势表现突出。
期刊
摘 要 通过室内模拟土壤盆栽试验,研究铝、镉对砖红壤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和镉对土壤生化过程有不同的效应。铝浓度≤100 mg/kg和≤50 mg/kg分别对细菌和放线菌有一定促进作用,高浓度则产生抑制作用,土壤真菌数量随土壤铝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镉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比铝小。镉对细菌生长影响波动幅度大,镉浓度在5~100 mg/kg时,对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而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