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研究在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8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CCEES,PKU)”成立暨“中东欧研究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国际合作部部长李岩松教授,国际合作部副部长郑如青博士、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霍姆斯基先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
其他文献
下一轮危机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政府的反应必须非常迅速,能够为其侨民提供有效支援。各国都在努力为未来的危机做准备,所以其他国家的领事援助和预案经验,以及过往处理危机的经验教训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
自冷战结束以来,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有两个因素可以解释这种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二是苏联解体和东西方对抗结束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介入他国内部事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些国家要么正在经历危机、内战或者一段时间的无政府状态,即我们所称的“失败国家”;要么其当权者或者不同的权力中心大规模地侵犯人权。这类干预最初被称为人道主义干涉,现在更多地被国际社会称作“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TP)。
在冷战结束,特别是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之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似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家争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学术界对塞缪尔·亨廷顿、弗朗西斯·福山等关于文明的观点,以及亚历山大·温特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表现出高度关注,可能还与这样一个特殊背景有关:中国是一个正在融入国际社会的上升大国,其文明经验与所强调的道路与西方社会的历史逻辑有巨大差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既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重大议题的解释效力不大,而建构主义及文明学派强调文化、观念等“软”的方面,似有更大的讨论空间,存在着产生一种更具
全球化缩短了国家间的距离,带来了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改变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使得外交的价值开始凸显,为外交提供了大放异彩的舞台,同时也成为当前对外交改变最大、最迅速的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改变将持续下去。于是,全球化背景下外交的新变化、新趋势,成为外交学研究不可回避的命题。
2013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成立暨发展规划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研究院理事会的多位理事,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北京大学相关院系的代表,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副院长袁明主持。
近年来,我国比较政治学研究日趋繁荣,特别是在全球政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政治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比较政治学显得更加重要。2012年3月16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比较政治学系。10月9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比较政治系学科建设咨询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近30位学者与会,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对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相关重要议题的研究等问题进行讨论。本刊刊载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及部分学者就此议题所写的专文,以飨读者。
东北亚的安全与稳定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2012年,随着日韩独岛(竹岛)之争、中日钓鱼岛等领土争端的升级,以及朝鲜成功发射卫星等事件,使这一地区不断出现外交和安全紧张情势。2012年12月14—15日,由浙江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2013年4月18日,由北京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原苏东地区社会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与会。与会者围绕原苏东国家转型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以及原苏东地区研究中的不足等专题进行了讨论。
在过去30年间,西亚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石油繁荣与政治动荡,对民主化改革的尝试,以及穆斯林世界对全球化回应的三个阶段。自1990年代以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所进行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成效不明显,威权主义政体迄今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伊斯兰复兴力量迅速增长,连同其中激进和极端主义一道,已经并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秩序的变革或塑造。西亚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是国际关系伦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主义的诸多形态中,康德主义是影响力最大的。哈贝马斯是当代康德主义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其理论有鲜明的康德主义色彩,但也不乏黑格尔主义的成分。一个好的国际关系伦理学不能只采取康德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立场,而必须同时兼顾黑格尔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