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主观 皆为偏见:走近李咏瑾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过8月,岁月便慷慨地将秋之凉爽赠予了成都。当下真是让人舒服自在的时节啊,自然和人生的果实都在慢慢成熟。最开始和李咏瑾电话联系时,她的声音是温柔圆润的,有着令人如沐春风的同理心。见到后发现,她真的是个韵味十足的女子啊,那韵味从眉眼和唇角散发开来,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教养,是书中走出的从容,是丰富阅历滋养的气度。而她的作品,常见于期刊报纸,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里流淌出最深的意味,在内心细细琢磨,也很符合秋之深邃。
  作为中国新闻奖和冰心散文奖的得主,以及多家大报的特约评论员,她有种随时洞穿热点的敏锐,反应在看待事物的认知上,即逻辑严谨,少谈感受,多聊方法,直奔问题背后的规律。因此,只接触她本人,你大概率会有一个温柔的预设,但更深一层探讨其思想,你会感知到零度的冰晶、金属的折射以及行星运行的轨迹,这一切都指向关于评论的逻辑的魅力。
  抛开创作不说,李咏瑾是生活里别人很愿意和她做朋友的类型。热爱风雅,享受人生,是个典型的成都人。爱成都,会为一道美食而喟然长叹:“不辞长作成都人!”
  而关于写作和生命的思考,在李咏瑾,如同空气和水分。那写不出来的时候呢?“甜食是解药,但也成了健康隐患。”说起这个时,我脑中浮现的意象是:糖如人生的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兼顾思想性和时效性的感受、认知和反馈


  读李咏瑾的文章,语言明快,辞义畅达,秋毫明察。她也享受这样的写作,我们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落入她的眼睛,“说话的语气里、思维的习惯里,以及深深的笑容里,于是,笔下的文字水也似地流淌”,随着“你的皱纹如水边崖刻”,在岁月的冲刷下,一笔一捺都越来越深刻。而当这些深刻的评论能够及时介入具有分量的时代议题,并且能够对一部分受众产生影响时,她觉得写作的意义就达到了。如同一滴水能折射一个世界,但那滴水首先必须是透亮的,经历过深层岩石的砥砺,因此特别具有力量。
  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醫疗,都值得被关注,都是扣人心弦的。我们以往的文艺评论,指向的是慢的、已经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前时间很慢,人们慢慢书写,慢慢创造,也随之慢慢品鉴、慢慢评论。而现在是一个跑起来的时代,相应地,我们的评论也要跑起来,需要兼顾思想性和时效性。
  书写当下,是一个评论家最重要的命题。“你要双脚站到地面上去接地气,双手伸出去感知世间冷暖,我们的血脉要和当下打通,我们的文字要对当下发生作用。”比如,你的文章能够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又或者,你的文章能够让一条污染的河流摆脱污染的命运,让里面的鱼虾重新活跃起来。这个文章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每次下笔,我提醒自己,用笔深厚一点、再深厚一点,保持思想的洞穿性,所以,我希望把我的写作从文艺评论放大至文化时评。





  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会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从而无法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答案是“不会”,在我心里,文化时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热点评论,它针对的是热点新闻,时效性比较短。第二种是现象评论,一系列相似或者互有关联的热点,构成了某些现象。第三种是规律时评,通过热点和现象,能够透视背后的规律,从而明晰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评论的本质是思想的凝结,真正的评论应该上升到规律评论的层面。
  放眼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生生不息,构成了一个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有机整体。然后你就会知道,所有看似纷繁复杂的事物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内核,形成了一个基于时空的纵向延伸,一端接续过去,一端指向未来。我们身处于历史的坐标中,时空就是经纬,书写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中的许许多多亮点,对当下的思索必然包含着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映照。当然,这个规律并不是某一个评论家、或者某一群体的评论家,甚至是某一时间段内的评论家能够将其写透的。我终其一生所能做的,不过是为宏大的人类思想发展,填补上一块具体而微的拼图。
  思想的穿透性是一个评论家最重要的品质。你的双眼必须要穿透一切的热点、一切的当下,要看它为什么会热,它会不会凉,它背后代表的这种文化到底是有价值的文化,还是稍纵即逝的无意义的文化。我有一个习惯,会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比如会关注每天的热搜,下意识地如大浪淘沙一样剔除其中没必要去关注的内容,寻找到里面真正的热点,然后再去思考这些热点和之前某些热点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是否会催生或启迪下一个时间段内的热点……就像这样,会在脑中构建一个思维矩阵。再从中选择2到3个点,来来回回提炼出一些观点,有些行诸成文,有些暂时放下,然后随着一段时间的过去,再观察哪些观点会在媒体上生成评论,哪些评论符合我之前的预判,哪些评论又超出我的预判,让我眼前一亮。这种思维体操很有意思,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支撑强度给立起来。

阳春白雪   人间烟火


  几乎每天早晨起床,清新的空气都会告诉你,昨晚下雨了。但是雨到底是什么时候下的呢——观点和逻辑的产生,亦同此理。在秋天,成都的雨非常体贴,一点都不扰人,它在你熟睡的时候静静落下,反复勾勒着城市的轮廓。李咏瑾喜欢细雨下的成都,这座城市一直是她的书写灵感之一,这里丰富的历史为她的书写供氧。比如,沿着都江堰的古城墙一路溯源,我们发现了数千年前因开采“岷山玉”而形成的一条古道,她因此写下散文《都江堰的茶马余音》,刊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是她的歌以言志,而这恰好应了她的名字:歌咏美好的品德。   你们《优雅》也是办在成都的杂志,(也能共鸣这种情感)。我很爱成都。
  由成都的文化属性放眼望去,四川,是很多艺术家人生当中的一个温柔的凹陷。从古至今,概莫能外。比如李太白,大步流星地行走在九州辽阔的版图上,但是在四川,他的脚步还是忍不住地打了个趔趄,为这个温柔的凹陷而崴了一下,然后忍不住写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字句。
  我相信一个地方对一个人的心灵是有影响的。成都所代表了一种独特美学,璀璨而清泠、丰腴中带瘦骨,构成了一种特别的韵致。很多人去北京或者更大的地方,是去追寻理想;还有很多人留在成都,则是因为眷恋这里的生活。我爱理想,也爱生活,最后我就选择了留在生活当中继续去追寻理想。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为什么现代人拿起手机放不下?因为游戏也好、追剧也好,击中了人们的某一个共性的软肋,那就是沉溺于即时获得的快乐。延迟满足则是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成就感却在遥远的未来。创作者要学会平衡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在这一点上我深爱李白。因为太多的诗人皓首穷经,做文学的信徒,一生苦吟得几句。但李白一生放浪、却下笔生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真是啥也没耽搁。
  其实人都有偷懒心,很多写作者,包括一些大作家,都有极其严重的拖延症,会在写与不写、勤奋和懒惰之间反复横跳。我很感激我有一帮兢兢业业的编辑老师,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在面对他们约稿时,实在不忍心因为自己迟迟交不了稿,影响他们的工作进度。所以我也算得上敬业。我记得有一次坐地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位置,刚坐下去,手机就响了起来——这是接到了编辑的约稿。我说“好”。周围人潮汹涌,但是很奇怪,当我接下这个约稿时,周围好像没有人了,一片清静间,只有你和你的心互相映照,于是,我就开始写——为了应对随时被约稿的局面,我的两个手机上都装了word——最后,写了一个小时零20分钟,地铁都绕了好几圈了,我终于把1500字的稿子交了出去。抬头一看,周围的乘客都变了,地铁上的工作人员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一直在看着我,因为我一直没下车。

自我有时而尽,而文学无穷


  秋天,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而谦逊,给人一种仰头即可看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旷达之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字是李咏瑾启蒙时就已标记的坐标原点,由此生长出她不卑不亢的人生姿态。
  我阅读与写作的源头来自家庭。外祖父是解放前北大的研究生,再往上,家里也都是读书人,可以说是百代书香之家。我的教育启蒙是私塾式的。小时候,外祖父教我开蒙启智,用的是毛笔,教我的最初八个字,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作为小孩,当时觉得笔画很多,但现在想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启蒙,一开始便在你心里标定了一个时空体系,让你意识到,不管地面上的万物如何繁衍生息,这八个字所描述的是世界永恒的起源。
  我自小就开始读家中藏书,逮住什么看什么,中外涉猎、庞杂不拘,常常左手《诗经》、右手《百年孤独》,15岁以前不求甚解地啃完了二十四史。可以说,它们是我文学的启蒙,但也不能说哪本书、哪个作家对我的影响具有决定作用。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可能特别喜欢《传习录》,喜欢研究王阳明的思维方式;然后隔一段时间,又追溯到《六韬》,看穿姜子牙高蹈背后的野心……我特别不喜欢读书进入某种固定思维,即一旦你认为哪个东西对你影响巨大,就顷刻变成某某门下走狗。为什么喜欢一个作家,就要变成他的走狗?不能进行精神上平等的借鉴与互通?这是我的文化自尊。
  我所理解的文化自尊就是,任何所谓的经典、所谓的偶像,比如老子、孔子、庄子,我情愿跟他们做朋友。我不会因为他人之高大,就情不自禁地匍匐;不会认为种子很渺小,就可以在它面前倨傲。不管是巨人也好,种子也好,他们在我心里就是世间万物中的两极,而须弥和芥子永恒平等。只有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任何过大和过小的事物,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或者客观。
  评论家要成为时代的见证者,更要成为历史的记录者,一定不能太情緒化。作为艺术家而言,主观感受越强烈越能催生出丰沛的作品,评论家却不能——一切主观,皆为偏见。
  但见证者和记录者的含义不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是全心全意地去投入、沉浸和拥抱现实的同时,高度凝练为具有思想硬度的评论。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阅读吞吐量很大的人,就好像海洋里巨大的鲸鱼,每天要喝进去很多吨的水,然后把海水滤出去,再去吃留下的鱼虾。有时手边找不到东西看的时候,就会翻字典专门去认识里面的生僻字。哪怕是一本最朴素的新华字典,你都会在里面找到很多有意思的字和词,我会看哪些字代表着河流,代表着植物,代表着矿物,代表着一些方言、民俗、习惯,而这些可能别人都不怎么会看。还有现在,很多以我的学术功底不一定能够消化的各门类专业知识,我也会和业界的很多朋友探讨。在担任一些单位的文化顾问,或者受邀去一些地方讲课时,我不仅是自己单方面的知识分享,还会听一听他们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说说看,就这样逐步地拓宽自己见识和思维的边界。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去串教室,听听别的专业课,比如太空物理、珠宝鉴定、芭蕾舞、心理学等等。我毕业了很多年以后,仍然会去校园听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好像一棵巨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分支结构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学习一个内容,就好像是蹲在一个分支上的猴子,沾沾自喜于自己很了解这个分支、很专业,但对其他密密麻麻的树枝则充满了茫然,这就是知识鸿沟产生的关键。要有意识地去突破这一点,成为通才和全才很难,但自己要有意识地去弥补自己知识体系上的沟壑。


其他文献
01 艺术家Thirza Schaap。 02 废物的力量有些触目驚心。 03 多彩得犹如孩子们的玩具 。 04 从海滩上捡来的“野餐”。 05 饮料瓶盖口的螺纹塑料圈,变身为艺术作品的潜力有点大。 06 有一瞬间,这些塑料看着也不是那么让人讨厌。 07 这色调舒服得让人远看以为是朵花。 08 作品《塑料海洋》系列。 09 作品《甜豌豆》。  艺术作品用以表达自我心声,或为人群以及社会现象发声。前
期刊
01 艺术家Sara Shakeel。 02 这架飞机上天后一定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03 一看就用不起的“爽肤水”。 04 只有这样亮闪闪的鱼尾才配得上美人鱼。 05 如果真的存在童话世界,我相信这就是。 06 让万千少女瞬间沦陷的马卡龙。 07 热咖啡在阳光下吐出梦幻的热气,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08 在五彩斑斓的光幕下,城市的建筑如夜色下的烟花接连绽放。 09 装置作品《晚餐》。  那些亮晶
期刊
在微信搜了一下“哈哈哈”,出来的上百条结果里有一半是应酬笑(表示“真棒”、“我懂”、“有道理”、“对话到此结束”……),而上一个流泪的瞬间,是看到巴黎圣母院着火那天的一个视频,巴黎市民跪下远眺、轻唱圣歌。看完后点开评论,不出意料是“圆明园与巴黎圣母院火烧因果报”的撕扯现场,眼泪戛然而止,皱眉退出,手指极速滑动,无缝衔接到下一个可爱的奶猫视频,“啊,心都化了!”,一个合格的21世纪网民又露出了慈母般
期刊
翻开这本厚重的史书,其中不乏个体的闪光与集体的荣耀。而与之相关的历史节点、乃至事件发生的地点都成为纪念他们人生不同凡响时刻的重要物证,从而使一代代后继之人得以寻根觅迹,得以跨越时空与英烈们对话。近年来,人们学习党史、感受革命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蔚然成风,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业态,因而在许多红色革命历史根据地也新生出诸多颇具现代风格与文化艺术内涵的纪念性标志建
期刊
这一年,周迅的生活化繁为简,你很少能看到她。各大娱乐新闻的头条中,也很少再有和她相关的是是非非。那个曾经高调地喊着「他满足了我对男人的全部幻想」的女子,如今让自己安静了下来,不再肆意坦白,而是将自己隐藏起来。面对热心关注的媒体她淡定地表示:「现在的我,就像《龙门飞甲》的戏中人物一样,安心走我路,不问江湖事。」其实了解周迅的人都知道,这个有主见的女子,是在以低调的姿态迎接自己的下一步。    “天堂
期刊
将极简、性感、年轻和自由这些视觉美学元素完美融合,简约但不普通,可轻松融入所有穿搭风格。不仅以自我表达为先弱化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对多元化身材的考量更增添了该系列的实用功能。妙趣横生的创意  夏日的微风轻抚着整个系列,吹过飘动的裙摆,吹过裙角的褶边,也吹过一件件衬衣。手绘印花既美丽又贴近自然,手工缝制的花朵遍布连衣裙和吊带上衣,承载着夏日气息。时光流转 重塑自我  此次女装系列表达对新时代感性的渴
期刊
加拿大多伦多艺术家Gosia,依靠自学和不断地摸索,实现了从插画家到雕塑家的转型。她利用石膏和聚合物粘土,創作了一系列以“花与少女”为主题的半身雕塑像。Gosia在创作过程中力求过滤掉黑暗、恐怖和丑陋等因素,着力于寻找纯真、美丽和灵性。她以诗意的女性雕塑人像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这些雕塑静止不动,优雅且冷峻,同时兼有温和的表情、优美的姿势和令人沉静的目光。通过这些雕塑,我们能感受到欲冲出体
期刊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潔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拜伦《她走在美丽的光彩中》节选
期刊
nNaivety 天真  一个人的天真,在眼神里。天真是一种生活方式,得意时要看淡,失意时要看开。尽量简化你的生活,你会发现那些被挡住的风景,才是最适宜的人生。千万不要过于执着,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Neglect 忽略  人的一生当中会忽略掉许多东西,有些东西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酿成大错。所以,别让忽略成为一种习惯。不要忽略你身边的人,不要忽略自己所认为的小
期刊
全新Moncler Lunettes眼镜系列源自品牌对探索的热情:一个改变和重新诠释自然文化遗产的故事。顶峰绝美的景色是灵感的来源,亦是品牌发展的起点,通过设计和技术研究不断地演变。创意和功能性毋庸置疑是这段探索轻盈旅程的主角:全新眼镜款式提供舒适、时尚感和高品质,同时将性能与都市风格的优雅完美融合。系列以多种造型、独特材质和标志性镜框彰显运动、羽绒和永恒这三个主要元素。橡胶脚套、激光镌刻、标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