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弹性布局、融合共生”人工与自然有机融合形成弹性灵活的布局结构,寻求与绿化环境有机融合,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实践,结合实例简述新城区规划的发展脉絡及基本概念。
关键词:新城区;城市规划
1.现状概况
1.1江陵概况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西部,荆州市东南部,长江荆江段北岸,图1为江陵县在湖北省位置详图。
本次控规任务区域位于江陵县城北部,南起江陵大道,北至北环路,西起荆江大堤,东至东外环路,面积约5.82km2。项目区紧邻黄金水道长江,距离荆州市中心城区40km,距离沪蓉高速公路35km。现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资源基本处于无序开发状态,利用率低。
(2)农村居民居住建筑形态杂乱,外观简陋、布局混乱,不能满足日照间距及消防要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没有必要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环境卫生和交通无法保证。
(3)现有街道狭窄,不能满足作为城市主次干路的功能需求。
1.2现状分析
用地条件:规划基地位于江陵县城北部,南起江陵大道,北至北环路,西起荆江大堤,东至楚江大道向外300m,面积约7.4km2。
土地使用现状:现状新城区范围含大量农田及农村居民点,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位于江陵大道,另有一所实验小学及社会福利院位于其中。沿楚江大道有少量的工业。现状土地使用功能简单,使用率低,无有效管理控制。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现状中小学、医院、商业服务设施等公建设施只能覆盖规划区部分用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根据新区用地布局,重点配置相应的公建设施。
2.规划目标
总体规划应当实现三大愿景和五大目标。
三大愿景:规划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一个环境共生的城市、一个能够体现水文化的城市。
五大目标:
(1)与老城共生:必将是适应城市根本发展要求而出现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区。延续老城的发展轨迹,补充完善老城的功能,与老城和谐共生发展。
(2)综合一体的城市社区:新城将是一个自身各方面功能发展完善和谐的区域,是一个别具一格,个性鲜明的新城区。
(3)独具特色:结合特有的水网自然资源,精心组织景观元素,形成与自然河网协调共生,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
(4)先进、完善的设备配套:建设完备、先进的城市交通、市政、公共配套设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之需要。
(5)力争建设环保模范城市:保护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城市,成为环保模范城市的典范,实现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最佳宜居环境”。
3.规划策略
总体规划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区域发展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走廊,建立城市发展新轴线将新老城区完美的融合起来,新城区应当坚持水道和绿化的思想来构筑新型商业金融中心,而老城区则可以作为传统综合功能中心;
(2)开放空间设计策略:以生态网路作为新城开发的框架,利用现有的自然绿化空间与水系网路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之依据,区域的、区内的、邻里的开放空间将根据不同的尺度、功能与地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控制;
(3)水策略:水道设计是本次新城区设计的特设之一,其中水岸社区的建设、开放空间系统的布置给人们营造了一张都市化的、立体化的水空间,而且创造了不同尺度与形式的湖体以体现水节点的不同位置与功能;
(4)分区策略:由于新城区划分成了多个分区,它们特征不一,主要分区依附在中央轴线两旁,而居住区则位于绿色缓冲带旁边,分区通过由开放空间、水道以及道路组成的系统进行衔接。
4.土地利用规划
4.1设计理念和发展定位
本区设计发展定位为一个集生态居住、城市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商务活动、行政管理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是江陵县未来的城市商业中心。设计理念:集娱乐和生活为一体,打造一个弹性的空间体系。
4.2功能布局
整个片区建设用地规划为:一心、两轴、八区。
(1)一心:仙鹤路和龙渊路相交形成的商业中心;
(2)两轴:仙鹤路为纵向南北主轴线,龙渊路从规划区中部横穿而过,形成东西主轴线;
(3)八区:两个水乡邻里居住片区、两个花园住宅居住片区、商业金融片区、娱乐休闲片区、商务办公片区和仓储物流片区。
4.3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本规划中居中用地主要为多、中层的二类居住用地,合计282.47hm2主要布置在沿城市主次干道等交通方便的地区。
(2)仓储用地:结合楚江大道的贯通,在楚江大道的北段规划一处仓储用地,仓储用地面积合计36.95hm2。
4.4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本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共计占地158.93hm2,内有学校、医院、商业服务、行政管理、金融、邮电、文化娱乐等主流设施,也有大面积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例如住宅区服务菜市场(综合市场)、理发、书店、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居委会等。
4.5综合交通规划
4.5.1规划构思
(1)规划区内道路主要分主、次、支三级道路。规划区内道路基本采用方格网形式。
(2)本区通过楚才路、仙鹤路与老城区相联系,通过楚江大道与荆江路与外界联系。
(3)竭力保证土地开发与交通方式的协调性。
4.5.2道路等级划分 (1)过境干道:楚江大道红线宽度55m,荆江路红线宽度50m。
(2)城市主干路:仙鹤路红线宽度为50m,沿江路红线宽度为39m。
(3)城市次干路:城市片区连接道路,红线宽度为20-40m。北环路、楚才路、东环路北段、建桥路红线宽度为30m,建国二路红线宽度为20m,东环路南段为40m。
(4)城市支路:城市地块连接道路,除主、次干路之外均为支路,红线宽度为12-20m,设计时速为15-25km/h,一块板。
4.5.3公共停车设施
在位于各功能组团对外联系便捷的干道附近设置规模匹配的停车场,人流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附近配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本规划设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2处,总面积2.83hm2,如表1所示。
4.6环境景观规划
本规划区的绿化系统由点、线、面有机组合而成,并与外部环境沟通、联系组成统一的整体。
(1)点:规划小区级游园、街头绿地、道路、景观轴线端头的开放空间;
(2)线:沿自然生态水网形成的绿化带;
(3)面:居住区级的游园。
本规划区的景观设计以营造新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景观要素和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为目的,并且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其中绿地规划被列为景观规划的重点,规划绿地为86.92hm2。人均绿地为9.44m2,整体绿地结构主要概括为:三心、两节点、网络化绿带。
(1)三心:指龙渊湖公园生态景观中心、城市商业景观风貌中心、三角地城市商务景观风貌中心;
(2)两节点:指分布于居住区、商业区等用地内部的景观节点;
(3)网络化绿带:结合自然地水系网络形成三横两纵的网络绿化带。
5.建设开发控制
5.1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土地开发强度涉及到建筑容量和环境容量、交通负荷能力和功能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合理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不但可以保证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还可以对投资引导、土地使用率的提高以及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项指标来控制。
(1)商业服务建筑:应根据不同的性质确定其开发强度。一般用于商业和服务业的建筑占地较小,使用强度较高,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3.0,建筑密度控制在25-35%左右。旅馆应以院落式布置形式为主,核心地段考虑高层建筑,容积率应控制在3.0,建筑密度控制在18%左右。高层旅馆由于景观要求,容积率可适当提高。
(2)文化建筑:由于是人流大量集聚活动的地方,建筑体量也较大,可以灵活组织室内外空间,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左右,建筑密度可控制在35%以内。
(3)商住建筑:应适应较大强度开发的需要,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5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25%左右。
(4)住宅:规划中将住宅用地细划为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均统一安排以适应市场和管理需要,规划住宅用地开发强度的控制指标相当于居住小区概念中的住宅净容积率和净密度。建议多层居住住宅容积率控制在1.2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30-35%;高层住宅容积率控制在1.5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26%左右。
(5)体育、医疗以及其他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其开发强度。
5.2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控制
主干道:后退道路侧石线8m;次干道:后退道路侧石线5m;支路:后退道路侧石线3m;城市道路交叉口处的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侧石线的距离按等级高的道路后退距離控制(自城市道路侧石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5.3高度控制
根据城市空间设计,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确定城市中建筑的限制高度。建筑限高控制80m以下,具体等级:H≤12m,低层住宅、公用设施建设;12 6.对现代新城区规划设计与未来建设的思考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处理新城区规划与建设问题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环境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发展的制约条件,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就需要在新城区建设中树立全局意识,采取全方位的措施加速生态建设,走生态发展之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和实施新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于新城区的规划相对于城市总规划要简单得多,所以更应提倡在新城镇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而且绝不能是走形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布局,要确保绿化指标的实现,要重视重点景观的建设以形成特色。
(2)制定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量化指标:为了保障生态规划有效地实施,必须细化生态环保的相关指标,如绿地率、人口密度、建设用地人均用地指标等等,这样在管理操作过程中就有据可依,目标性更强。
(3)积极宣传指导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新城区生态环境管理:加强宣传和倡导生态环境意识,不仅仅是对广大居民百姓而言,对于政府领导层和规划工作者更应重视。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台予以宣传和教育。生态规划实施了就要依靠管理来保持和改进,尤其在新城区,许多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处于未唤醒状态,通过加强绿色环保健康宣传教育,使新城区居民一开始就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环境和谐相处,使人真正成为生态的一部分,自觉爱护和保护环境。
7.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对一个城市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不仅承担着本城市对外窗口示范作用,在本城市功能定位和优化结构布局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做好城市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在做好其功能、产业布局基础上,强调生态规划与建设,对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和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3-3-28
作者简介:张春泉(1979-),男,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副主任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关键词:新城区;城市规划
1.现状概况
1.1江陵概况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西部,荆州市东南部,长江荆江段北岸,图1为江陵县在湖北省位置详图。
本次控规任务区域位于江陵县城北部,南起江陵大道,北至北环路,西起荆江大堤,东至东外环路,面积约5.82km2。项目区紧邻黄金水道长江,距离荆州市中心城区40km,距离沪蓉高速公路35km。现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资源基本处于无序开发状态,利用率低。
(2)农村居民居住建筑形态杂乱,外观简陋、布局混乱,不能满足日照间距及消防要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没有必要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环境卫生和交通无法保证。
(3)现有街道狭窄,不能满足作为城市主次干路的功能需求。
1.2现状分析
用地条件:规划基地位于江陵县城北部,南起江陵大道,北至北环路,西起荆江大堤,东至楚江大道向外300m,面积约7.4km2。
土地使用现状:现状新城区范围含大量农田及农村居民点,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位于江陵大道,另有一所实验小学及社会福利院位于其中。沿楚江大道有少量的工业。现状土地使用功能简单,使用率低,无有效管理控制。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现状中小学、医院、商业服务设施等公建设施只能覆盖规划区部分用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根据新区用地布局,重点配置相应的公建设施。
2.规划目标
总体规划应当实现三大愿景和五大目标。
三大愿景:规划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一个环境共生的城市、一个能够体现水文化的城市。
五大目标:
(1)与老城共生:必将是适应城市根本发展要求而出现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区。延续老城的发展轨迹,补充完善老城的功能,与老城和谐共生发展。
(2)综合一体的城市社区:新城将是一个自身各方面功能发展完善和谐的区域,是一个别具一格,个性鲜明的新城区。
(3)独具特色:结合特有的水网自然资源,精心组织景观元素,形成与自然河网协调共生,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
(4)先进、完善的设备配套:建设完备、先进的城市交通、市政、公共配套设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之需要。
(5)力争建设环保模范城市:保护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城市,成为环保模范城市的典范,实现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最佳宜居环境”。
3.规划策略
总体规划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区域发展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走廊,建立城市发展新轴线将新老城区完美的融合起来,新城区应当坚持水道和绿化的思想来构筑新型商业金融中心,而老城区则可以作为传统综合功能中心;
(2)开放空间设计策略:以生态网路作为新城开发的框架,利用现有的自然绿化空间与水系网路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之依据,区域的、区内的、邻里的开放空间将根据不同的尺度、功能与地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控制;
(3)水策略:水道设计是本次新城区设计的特设之一,其中水岸社区的建设、开放空间系统的布置给人们营造了一张都市化的、立体化的水空间,而且创造了不同尺度与形式的湖体以体现水节点的不同位置与功能;
(4)分区策略:由于新城区划分成了多个分区,它们特征不一,主要分区依附在中央轴线两旁,而居住区则位于绿色缓冲带旁边,分区通过由开放空间、水道以及道路组成的系统进行衔接。
4.土地利用规划
4.1设计理念和发展定位
本区设计发展定位为一个集生态居住、城市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商务活动、行政管理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是江陵县未来的城市商业中心。设计理念:集娱乐和生活为一体,打造一个弹性的空间体系。
4.2功能布局
整个片区建设用地规划为:一心、两轴、八区。
(1)一心:仙鹤路和龙渊路相交形成的商业中心;
(2)两轴:仙鹤路为纵向南北主轴线,龙渊路从规划区中部横穿而过,形成东西主轴线;
(3)八区:两个水乡邻里居住片区、两个花园住宅居住片区、商业金融片区、娱乐休闲片区、商务办公片区和仓储物流片区。
4.3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本规划中居中用地主要为多、中层的二类居住用地,合计282.47hm2主要布置在沿城市主次干道等交通方便的地区。
(2)仓储用地:结合楚江大道的贯通,在楚江大道的北段规划一处仓储用地,仓储用地面积合计36.95hm2。
4.4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本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共计占地158.93hm2,内有学校、医院、商业服务、行政管理、金融、邮电、文化娱乐等主流设施,也有大面积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例如住宅区服务菜市场(综合市场)、理发、书店、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居委会等。
4.5综合交通规划
4.5.1规划构思
(1)规划区内道路主要分主、次、支三级道路。规划区内道路基本采用方格网形式。
(2)本区通过楚才路、仙鹤路与老城区相联系,通过楚江大道与荆江路与外界联系。
(3)竭力保证土地开发与交通方式的协调性。
4.5.2道路等级划分 (1)过境干道:楚江大道红线宽度55m,荆江路红线宽度50m。
(2)城市主干路:仙鹤路红线宽度为50m,沿江路红线宽度为39m。
(3)城市次干路:城市片区连接道路,红线宽度为20-40m。北环路、楚才路、东环路北段、建桥路红线宽度为30m,建国二路红线宽度为20m,东环路南段为40m。
(4)城市支路:城市地块连接道路,除主、次干路之外均为支路,红线宽度为12-20m,设计时速为15-25km/h,一块板。
4.5.3公共停车设施
在位于各功能组团对外联系便捷的干道附近设置规模匹配的停车场,人流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附近配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本规划设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2处,总面积2.83hm2,如表1所示。
4.6环境景观规划
本规划区的绿化系统由点、线、面有机组合而成,并与外部环境沟通、联系组成统一的整体。
(1)点:规划小区级游园、街头绿地、道路、景观轴线端头的开放空间;
(2)线:沿自然生态水网形成的绿化带;
(3)面:居住区级的游园。
本规划区的景观设计以营造新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景观要素和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为目的,并且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其中绿地规划被列为景观规划的重点,规划绿地为86.92hm2。人均绿地为9.44m2,整体绿地结构主要概括为:三心、两节点、网络化绿带。
(1)三心:指龙渊湖公园生态景观中心、城市商业景观风貌中心、三角地城市商务景观风貌中心;
(2)两节点:指分布于居住区、商业区等用地内部的景观节点;
(3)网络化绿带:结合自然地水系网络形成三横两纵的网络绿化带。
5.建设开发控制
5.1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土地开发强度涉及到建筑容量和环境容量、交通负荷能力和功能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合理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不但可以保证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还可以对投资引导、土地使用率的提高以及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项指标来控制。
(1)商业服务建筑:应根据不同的性质确定其开发强度。一般用于商业和服务业的建筑占地较小,使用强度较高,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3.0,建筑密度控制在25-35%左右。旅馆应以院落式布置形式为主,核心地段考虑高层建筑,容积率应控制在3.0,建筑密度控制在18%左右。高层旅馆由于景观要求,容积率可适当提高。
(2)文化建筑:由于是人流大量集聚活动的地方,建筑体量也较大,可以灵活组织室内外空间,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左右,建筑密度可控制在35%以内。
(3)商住建筑:应适应较大强度开发的需要,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5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25%左右。
(4)住宅:规划中将住宅用地细划为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均统一安排以适应市场和管理需要,规划住宅用地开发强度的控制指标相当于居住小区概念中的住宅净容积率和净密度。建议多层居住住宅容积率控制在1.2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30-35%;高层住宅容积率控制在1.5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26%左右。
(5)体育、医疗以及其他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其开发强度。
5.2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控制
主干道:后退道路侧石线8m;次干道:后退道路侧石线5m;支路:后退道路侧石线3m;城市道路交叉口处的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侧石线的距离按等级高的道路后退距離控制(自城市道路侧石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5.3高度控制
根据城市空间设计,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确定城市中建筑的限制高度。建筑限高控制80m以下,具体等级:H≤12m,低层住宅、公用设施建设;12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处理新城区规划与建设问题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环境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发展的制约条件,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就需要在新城区建设中树立全局意识,采取全方位的措施加速生态建设,走生态发展之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和实施新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于新城区的规划相对于城市总规划要简单得多,所以更应提倡在新城镇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而且绝不能是走形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布局,要确保绿化指标的实现,要重视重点景观的建设以形成特色。
(2)制定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量化指标:为了保障生态规划有效地实施,必须细化生态环保的相关指标,如绿地率、人口密度、建设用地人均用地指标等等,这样在管理操作过程中就有据可依,目标性更强。
(3)积极宣传指导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新城区生态环境管理:加强宣传和倡导生态环境意识,不仅仅是对广大居民百姓而言,对于政府领导层和规划工作者更应重视。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台予以宣传和教育。生态规划实施了就要依靠管理来保持和改进,尤其在新城区,许多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处于未唤醒状态,通过加强绿色环保健康宣传教育,使新城区居民一开始就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环境和谐相处,使人真正成为生态的一部分,自觉爱护和保护环境。
7.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对一个城市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不仅承担着本城市对外窗口示范作用,在本城市功能定位和优化结构布局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做好城市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在做好其功能、产业布局基础上,强调生态规划与建设,对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和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3-3-28
作者简介:张春泉(1979-),男,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副主任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