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会学,又会玩”,这是人们对江西师大附中学生的第一印象。
事实也是如此。江西师大附中近五年来出了3个高考全省理科第一名,全校一本率均在75%以上,全校二本率在92%以上。不仅如此,学校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称号,被省教育厅列为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春天”合唱团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演金奖……
会学善用、动静皆宜是附中学子的特点,这得益于学校人文环境的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地处南昌市繁华路段的江西师大附中,校园内却显得格外静谧。走进校园,东边的雏鹰坪象征着希望与奔放,西边的明月塘代表着沉稳和内秀。“工”字形的教学楼紧凑而又精致,新修的综合楼又体现了现代与大气。连接着两楼之间的“跬步桥”代表着附中的发展是“积跬步以至千里”。
江西师大附中就是这样一所“亦静亦动”的学校。
“传承赣文化”——“走”出来的办学特色
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江西师大附中的办学特色是学校60年风雨兼程,几代人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经历了从早期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逐步稳定的过程。
2005年,学校组织了主题为“行走母亲河,传承赣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由校团委牵头负责,历史、地理的学科教师带队到石城县赣江源头实地考察。同学们现场考察了赣江源头的地质地貌、水质土壤,同时了解了赣州的客家文化、历史变革等。江西师大附中考察队是第一支到达赣江源头的中学生队伍。此次的“赣江行”活动吸引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众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高涨。之后,学校陆续开展了“名山行”“书院行”“古镇行”“红色行”等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江西10个地级市,累积行程达2万公里。
经过不断探索,江西师大附中地域文化活动逐渐形成独有的社会实践模式。将实地考察与专家讲解相结合,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延伸到校园之外、生活之中,并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细致、实践探究的科学精神。由于考察对象是江西本土的历史和现状,也让学生对历史发展、文学修养等方面有更直观的体验。同时,滕王阁、白鹿洞书院、浔阳楼等名胜古迹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神奇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求知欲望。把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要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最终,江西师大附中把传承赣文化和科学探究相结合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
课程改革——地域文化与科学探究的完美结合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追求拓宽新的课程领域,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为课程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同的地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构成、课程实施的对象和环境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建筑风格、地方戏曲,以及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都能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
“生活即教育”。江西师大附中在实践中构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生活和教育互相渗透。学生在活动中,首先自主查找资料,然后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后续的交流活动,或完成自己观点的陈述,或写出小论文,或进行摄影创作;同时还举办“论坛沙龙”、演讲比赛、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趣味性强,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都很乐于去完成,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校经常开展地域文化实践活动,将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学科和领域。比如,通过实地考察药都樟树,了解药都发展的历程等、部分药草的生存环境、制药的过程,就把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综合在了一起。考察完成后,学生们还通过撰写小论文及“我给大家上一课”班会课活动,锻炼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还以地域文化为载体,选择其中具有科学元素和文学色彩的人物、故事、诗词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并将其作为加强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素材。以南昌为例,围绕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组织参观滕王阁之前让学生背诵《滕王阁序》;选择适当的小课题开展科学探究,如“赣江水位变化对滕王阁的影响”“滕王阁内的合理布局”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把地域文化与科学探究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文校园——“赣文化”在这里发展
江西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人文资源,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红色文化等。近年来,学校利用地域传统文化开展特色人文校园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富有人文特色的学生活动和文艺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思想。
依托江西传统人文精神,江西师大附中逐步形成了“文明、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勤学、善学、乐学”的学风,“奉献、开明、求是”的教风。全校以“做有责任的中国人”为校训,踏实做事,真诚做人,甘于奉献,敬业爱国。
学校还积极推进江西地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编写了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江西历史名人》,开设了“陶渊明诗词欣赏”“宋明理学”“《牡丹亭》赏析”等专题课程。学校明确了不同年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整个教育活动有针对性、有重点、循序渐进,形成体系。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江西地方传统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高二开设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选修课,提高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高三利用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格。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给养。在江西师大附中特色办学发展过程中,“赣文化”的传承和学校的科学发展交相辉映,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力量源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事实也是如此。江西师大附中近五年来出了3个高考全省理科第一名,全校一本率均在75%以上,全校二本率在92%以上。不仅如此,学校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称号,被省教育厅列为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春天”合唱团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演金奖……
会学善用、动静皆宜是附中学子的特点,这得益于学校人文环境的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地处南昌市繁华路段的江西师大附中,校园内却显得格外静谧。走进校园,东边的雏鹰坪象征着希望与奔放,西边的明月塘代表着沉稳和内秀。“工”字形的教学楼紧凑而又精致,新修的综合楼又体现了现代与大气。连接着两楼之间的“跬步桥”代表着附中的发展是“积跬步以至千里”。
江西师大附中就是这样一所“亦静亦动”的学校。
“传承赣文化”——“走”出来的办学特色
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江西师大附中的办学特色是学校60年风雨兼程,几代人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经历了从早期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逐步稳定的过程。
2005年,学校组织了主题为“行走母亲河,传承赣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由校团委牵头负责,历史、地理的学科教师带队到石城县赣江源头实地考察。同学们现场考察了赣江源头的地质地貌、水质土壤,同时了解了赣州的客家文化、历史变革等。江西师大附中考察队是第一支到达赣江源头的中学生队伍。此次的“赣江行”活动吸引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众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高涨。之后,学校陆续开展了“名山行”“书院行”“古镇行”“红色行”等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江西10个地级市,累积行程达2万公里。
经过不断探索,江西师大附中地域文化活动逐渐形成独有的社会实践模式。将实地考察与专家讲解相结合,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延伸到校园之外、生活之中,并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细致、实践探究的科学精神。由于考察对象是江西本土的历史和现状,也让学生对历史发展、文学修养等方面有更直观的体验。同时,滕王阁、白鹿洞书院、浔阳楼等名胜古迹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神奇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求知欲望。把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要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最终,江西师大附中把传承赣文化和科学探究相结合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
课程改革——地域文化与科学探究的完美结合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追求拓宽新的课程领域,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为课程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同的地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构成、课程实施的对象和环境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建筑风格、地方戏曲,以及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都能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
“生活即教育”。江西师大附中在实践中构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生活和教育互相渗透。学生在活动中,首先自主查找资料,然后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后续的交流活动,或完成自己观点的陈述,或写出小论文,或进行摄影创作;同时还举办“论坛沙龙”、演讲比赛、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趣味性强,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都很乐于去完成,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校经常开展地域文化实践活动,将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学科和领域。比如,通过实地考察药都樟树,了解药都发展的历程等、部分药草的生存环境、制药的过程,就把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综合在了一起。考察完成后,学生们还通过撰写小论文及“我给大家上一课”班会课活动,锻炼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还以地域文化为载体,选择其中具有科学元素和文学色彩的人物、故事、诗词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并将其作为加强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素材。以南昌为例,围绕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组织参观滕王阁之前让学生背诵《滕王阁序》;选择适当的小课题开展科学探究,如“赣江水位变化对滕王阁的影响”“滕王阁内的合理布局”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把地域文化与科学探究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文校园——“赣文化”在这里发展
江西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人文资源,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红色文化等。近年来,学校利用地域传统文化开展特色人文校园建设,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富有人文特色的学生活动和文艺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思想。
依托江西传统人文精神,江西师大附中逐步形成了“文明、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勤学、善学、乐学”的学风,“奉献、开明、求是”的教风。全校以“做有责任的中国人”为校训,踏实做事,真诚做人,甘于奉献,敬业爱国。
学校还积极推进江西地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编写了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江西历史名人》,开设了“陶渊明诗词欣赏”“宋明理学”“《牡丹亭》赏析”等专题课程。学校明确了不同年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整个教育活动有针对性、有重点、循序渐进,形成体系。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江西地方传统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高二开设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选修课,提高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高三利用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格。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给养。在江西师大附中特色办学发展过程中,“赣文化”的传承和学校的科学发展交相辉映,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力量源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