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界是一个蕴含丰富而又极具争议的话题。它以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目的的解放性和教育内容的均衡性等核心理念而备受关注。菏泽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围绕通识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定位,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团队,加强课程管理,打造有特色、有灵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230-0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的体现。菏泽学院根据学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菏泽学院与全国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样,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管理,都存在某些通性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各兄弟高校都有各自的应对策略,其中不乏经典。这里就菏泽学院通识课程,主要是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一、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现状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通识课程是为培养造就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优美情操和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与科学素养,传承民族与人文、生命与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完全人格和独立思考习惯,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而在学分分配方面,通识课程学分占比成为焦点,暴露出诸多问题。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目标任务与达成问题缺乏调查论证和研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质量等缺乏统筹规划与明确规定。突出表现在,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真正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真谛,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的相互关系理解比较肤浅,设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专长来确定的,并没有深入研究一门课程是否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强。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一方面使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数量较少,造成学生选择余地不大,同时课程方向比较单一,结构不够合理,覆盖面不够全面,高水平的课程较少。通识教育选修课仅仅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组合,缺少统一目标和内在联系。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往往是由特定教师开设一门课,随着这一教师的离开课也同时停止。课程稳定性、连贯性不够,最终导致课程难以形成整体合力,课程价值诉求和功能难以实现。
(二)通识课程建设不成系统,内容杂乱
学校十分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通识课程建设,止于文件规定的“规定性动作”,而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更是比较随意,造成通识课程建设既无系统又无统一规划,内容杂乱,设课随意性大,形成“杂、乱、散”的特点。
(三)通识课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尤其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重视不够,教学大纲不规范,课程内容选择没有计划,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课程监管不到位,开课随意性较大,评价不规范,考试不严格。学生盲目选课、选而不修、“水课”现象较多。
(四)教学团队建设缺位
通识课程教师投入不足,专业课教师不愿意向通识课程投入过多精力,仅凭教师兴趣应景开设选修课程,导致这些课程没有优秀团队基础,大多是“单干户”,有精力就开,没兴趣就停。有时候通识选修课程成了教师评职称“凑课时”的工具,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地方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一)正确定位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课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辨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思维方式和多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相结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均衡的知识结构、和谐健全的人格。
(二)将通识选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課一般由学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本科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开课。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准盲区”,原因多半是二级学院更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对通识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或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把通识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从明确培养目标开始,确定课程的目标定位,落实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搭建课程平台,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强化通识课程建设的管理
制订“通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为通识课程建设建章立制,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确定课程建设规格,规划课程建设领域,扩大课程覆盖面积。确定课程建设体系,制订课程大纲,加强课程评价。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制订任课教师资格审核制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软硬件投入,建设通识课程资源平台,努力打造通识优质(精品)课程。
三、打造有特色、有灵魂的通识课程体系
菏泽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立足实际,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经四纬”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地合作,推动协同育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校提出了“打造有特色的、有灵魂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目标,通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科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国际视野、审美知识,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体。
(一)课程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政策,构建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定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
(二)课程标准
1.课程的内容应具有时代特征,尽可能地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应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
2.课程的开设应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课程所探讨的问题应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以不需预先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
3.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优美情感、陶冶健康情操,实现学生和谐、自由的发展。
(三)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模块,占总学分的40%左右。以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为目标,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由“核心通识课程”“主干通识课程”“一般通识课程”3个模块组成。“核心通识课程”全校保持在20门左右,“主干通识课程”保持在50门左右,“一般通识课程”保持在500门左右。学校每年通过论证,淘汰一批课程,从“一般通识课程”中遴选优秀的课程补充“主干通识课程”,从“主干通识课程”中选课,补充“核心通识课程”。经过动态建设,形成一种科学、系统、有机、理性的课程体系。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弥补学校通识课程资源的不足,学校将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含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強力补充。
(四)课程领域
根据课程教育目标和现有学科的特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涉及不同学术领域,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军事国防教育类”“身心素质教育类”“基本技能教育类”“职业实践教育类”“文化修养教育类”六大类。通识选修课包括“人文与地方文化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审美类”“体育健康类”“教师教育类”“外国文化类”“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类”十大类。
(五)课程平台
学校引进了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平台,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内容精练,应注重经典、通俗以及学科综合交叉。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在网络平台上都要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学校将网络空间的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课程管理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应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师资队伍,申报开设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时,每门课程至少要有两名以上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确保课程的后续开展和课程建设,保证每学年至少有开设一个班次的能力。所开课程原则上至少要持续两年以上,综合课程效果、评价情况、选择人数等情况,考虑增开或停开班次。增开或停开课程情况纳入对单位后续课程开设申报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综合考核。
2.制订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开展通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课程管理。教务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相关工作,课程承担单位具体负责相关课程的申报组织推荐、课程建设、各学期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和教学质量监控等。
4.强化课程评价。由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处会同有关院系组成专家组,定期检查评估课程质量。逐步健全和完善通识选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淘汰不适宜和不合格课程,促进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2008(2).
[2]顾瑶韵.浅议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J].浙江传媒学院,2008(2).
[3]李月.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群英.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8(1):61.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230-0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的体现。菏泽学院根据学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菏泽学院与全国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样,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管理,都存在某些通性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各兄弟高校都有各自的应对策略,其中不乏经典。这里就菏泽学院通识课程,主要是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一、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现状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通识课程是为培养造就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优美情操和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与科学素养,传承民族与人文、生命与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完全人格和独立思考习惯,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而在学分分配方面,通识课程学分占比成为焦点,暴露出诸多问题。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目标任务与达成问题缺乏调查论证和研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质量等缺乏统筹规划与明确规定。突出表现在,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真正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真谛,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的相互关系理解比较肤浅,设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专长来确定的,并没有深入研究一门课程是否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强。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一方面使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数量较少,造成学生选择余地不大,同时课程方向比较单一,结构不够合理,覆盖面不够全面,高水平的课程较少。通识教育选修课仅仅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组合,缺少统一目标和内在联系。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往往是由特定教师开设一门课,随着这一教师的离开课也同时停止。课程稳定性、连贯性不够,最终导致课程难以形成整体合力,课程价值诉求和功能难以实现。
(二)通识课程建设不成系统,内容杂乱
学校十分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通识课程建设,止于文件规定的“规定性动作”,而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更是比较随意,造成通识课程建设既无系统又无统一规划,内容杂乱,设课随意性大,形成“杂、乱、散”的特点。
(三)通识课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尤其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重视不够,教学大纲不规范,课程内容选择没有计划,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课程监管不到位,开课随意性较大,评价不规范,考试不严格。学生盲目选课、选而不修、“水课”现象较多。
(四)教学团队建设缺位
通识课程教师投入不足,专业课教师不愿意向通识课程投入过多精力,仅凭教师兴趣应景开设选修课程,导致这些课程没有优秀团队基础,大多是“单干户”,有精力就开,没兴趣就停。有时候通识选修课程成了教师评职称“凑课时”的工具,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地方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一)正确定位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课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辨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思维方式和多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相结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均衡的知识结构、和谐健全的人格。
(二)将通识选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課一般由学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本科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开课。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准盲区”,原因多半是二级学院更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对通识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或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把通识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从明确培养目标开始,确定课程的目标定位,落实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搭建课程平台,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强化通识课程建设的管理
制订“通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为通识课程建设建章立制,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确定课程建设规格,规划课程建设领域,扩大课程覆盖面积。确定课程建设体系,制订课程大纲,加强课程评价。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制订任课教师资格审核制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软硬件投入,建设通识课程资源平台,努力打造通识优质(精品)课程。
三、打造有特色、有灵魂的通识课程体系
菏泽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立足实际,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经四纬”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地合作,推动协同育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校提出了“打造有特色的、有灵魂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目标,通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科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国际视野、审美知识,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体。
(一)课程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政策,构建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定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
(二)课程标准
1.课程的内容应具有时代特征,尽可能地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应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
2.课程的开设应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课程所探讨的问题应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以不需预先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
3.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优美情感、陶冶健康情操,实现学生和谐、自由的发展。
(三)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模块,占总学分的40%左右。以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为目标,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由“核心通识课程”“主干通识课程”“一般通识课程”3个模块组成。“核心通识课程”全校保持在20门左右,“主干通识课程”保持在50门左右,“一般通识课程”保持在500门左右。学校每年通过论证,淘汰一批课程,从“一般通识课程”中遴选优秀的课程补充“主干通识课程”,从“主干通识课程”中选课,补充“核心通识课程”。经过动态建设,形成一种科学、系统、有机、理性的课程体系。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弥补学校通识课程资源的不足,学校将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含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強力补充。
(四)课程领域
根据课程教育目标和现有学科的特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涉及不同学术领域,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军事国防教育类”“身心素质教育类”“基本技能教育类”“职业实践教育类”“文化修养教育类”六大类。通识选修课包括“人文与地方文化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审美类”“体育健康类”“教师教育类”“外国文化类”“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类”十大类。
(五)课程平台
学校引进了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平台,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内容精练,应注重经典、通俗以及学科综合交叉。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在网络平台上都要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学校将网络空间的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课程管理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应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师资队伍,申报开设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时,每门课程至少要有两名以上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确保课程的后续开展和课程建设,保证每学年至少有开设一个班次的能力。所开课程原则上至少要持续两年以上,综合课程效果、评价情况、选择人数等情况,考虑增开或停开班次。增开或停开课程情况纳入对单位后续课程开设申报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综合考核。
2.制订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开展通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课程管理。教务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相关工作,课程承担单位具体负责相关课程的申报组织推荐、课程建设、各学期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和教学质量监控等。
4.强化课程评价。由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处会同有关院系组成专家组,定期检查评估课程质量。逐步健全和完善通识选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淘汰不适宜和不合格课程,促进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2008(2).
[2]顾瑶韵.浅议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J].浙江传媒学院,2008(2).
[3]李月.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群英.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8(1):6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