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每次到林利同志家总是留意挂在客厅中赵朴初书赠林利的诗:《题万松图》。今征得林利的同意,将这幅字刊出,以飨读者。
赵朴老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林利说,我既不练书法又不写诗,赵朴老请我“两正”,可我是“一正”也“正”不了。赵朴老为何书赠林利这首诗,说来话长。
赵朴老的这幅字书于1977年9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内外广大群众强烈要求为邓小平平反,为“天安门事件”平反。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了邓小平党内外的一切职务。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批评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负责同志的“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为全党的思想解放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这时全国广大群众思想活跃,对“文革”“左”的错误逐步有了深入的认识。赵朴老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为粉碎“四人帮”热烈欢呼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以松树比喻邓小平三落三起的曲折经历,颂扬邓小平人才难得以及他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和高尚人格。
赵朴初《题万松图》一诗全文如下:
着意画万松,
夭矫如群龙。
千山动鳞甲,
万壑酣笙钟。
中有一松世莫比,
似柳三眠复三起。
眠历冬云八表昏,
起舞春风亿民喜。
喧天爆竹是心声,
共助松涛争一鸣。
枝扫氛霾光焰焰,
骨清霜雪铁铮铮。
为梁为栋才难得,
老不图安身许国。
日月光华华岳高,
愿松长葆参天色。
近作题万松图诗
林利同志两正
一九七七年九月 赵朴初
赵朴老是获悉林利在“文革”中受迫害,被关押多年获释的消息后,书写了这首诗赠送给她,以表示慰问。
赵朴初和林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相识。林利是林伯渠的女儿,曾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工作。她曾几次赴苏联担任中共中央领导人同苏共中央领导人会谈的翻译,也曾几次陪江青在苏联及国内治疗休养。但她不愿陪江青,最后拒绝了这一“工作”,因而与江青结下了仇怨。林利与周恩来的义女孙维世是多年朝夕相处、同吃同住的好友。林彪曾“追求”孙维世,遭到了孙维世的拒绝。但叶群还是吃了醋,因而对孙维世和林利一直心怀不满。最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林利著的《往事琐记》披露了上述史实。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林利在“文革”期间被打成了“苏修特务”,关在监狱多年。
粉碎“四人帮”后,赵朴初从中共中央编译局姜椿芳(“文革”前任副局长)那里了解到林利的不幸遭遇。所以,书写了这首诗赠给林利。我想其一是庆贺林利获得解放,其二是对林利正直的人格表示钦佩。至于对赵朴老这首诗的“两正”,我也是外行,只好求教于书法家、诗人和热心的读者了。
赵朴老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林利说,我既不练书法又不写诗,赵朴老请我“两正”,可我是“一正”也“正”不了。赵朴老为何书赠林利这首诗,说来话长。
赵朴老的这幅字书于1977年9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内外广大群众强烈要求为邓小平平反,为“天安门事件”平反。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了邓小平党内外的一切职务。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批评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负责同志的“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为全党的思想解放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这时全国广大群众思想活跃,对“文革”“左”的错误逐步有了深入的认识。赵朴老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为粉碎“四人帮”热烈欢呼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以松树比喻邓小平三落三起的曲折经历,颂扬邓小平人才难得以及他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和高尚人格。
赵朴初《题万松图》一诗全文如下:
着意画万松,
夭矫如群龙。
千山动鳞甲,
万壑酣笙钟。
中有一松世莫比,
似柳三眠复三起。
眠历冬云八表昏,
起舞春风亿民喜。
喧天爆竹是心声,
共助松涛争一鸣。
枝扫氛霾光焰焰,
骨清霜雪铁铮铮。
为梁为栋才难得,
老不图安身许国。
日月光华华岳高,
愿松长葆参天色。
近作题万松图诗
林利同志两正
一九七七年九月 赵朴初
赵朴老是获悉林利在“文革”中受迫害,被关押多年获释的消息后,书写了这首诗赠送给她,以表示慰问。
赵朴初和林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相识。林利是林伯渠的女儿,曾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工作。她曾几次赴苏联担任中共中央领导人同苏共中央领导人会谈的翻译,也曾几次陪江青在苏联及国内治疗休养。但她不愿陪江青,最后拒绝了这一“工作”,因而与江青结下了仇怨。林利与周恩来的义女孙维世是多年朝夕相处、同吃同住的好友。林彪曾“追求”孙维世,遭到了孙维世的拒绝。但叶群还是吃了醋,因而对孙维世和林利一直心怀不满。最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林利著的《往事琐记》披露了上述史实。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林利在“文革”期间被打成了“苏修特务”,关在监狱多年。
粉碎“四人帮”后,赵朴初从中共中央编译局姜椿芳(“文革”前任副局长)那里了解到林利的不幸遭遇。所以,书写了这首诗赠给林利。我想其一是庆贺林利获得解放,其二是对林利正直的人格表示钦佩。至于对赵朴老这首诗的“两正”,我也是外行,只好求教于书法家、诗人和热心的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