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中旬,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上海书展吸引了全国近500家出版社参展,涉及图书品种15余万种,参加读者达32万。上海书展的火爆,反映出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出版产业的勃勃生机,使这座城市既是商业上海,也是书香上海和文化上海。是哪些举措推动了上海新闻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书展上展示的精品力作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上海新闻出版产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有哪些?近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在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为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解。
  核心——精品力作
  《传媒》:书展期间,上海新闻出版局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年度)》显示,86.63%的被访者认为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上海市民的阅读兴趣如此之高,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方世忠:这与上海城市出版和阅读文化的历史传承以及传统有密切关系。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源地。清末民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全国出版中心,同时也是报业、新闻中心。1917年,上海的图书出版机构是44家,约占全国同类机构的80%以上;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初,上海出版的图书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到1952年,上海全市出书品种增至10246种、24000多万册,分别占全国的55%和35%,创历史最高。报刊也一样,1937年以前,上海出版刊行的图书、期刊分别占全国70%和80%以上,全国的重要报纸大多在上海出版,解放后有《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其他专业性报纸,在全国影响十分广泛。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历史,筑就了这座城市市民阅读的基础和风尚。文化与其他东西不一样,在于它要有传统、要有积淀,它不是你想跨越发展就马上能跨越得了的东西。因此,“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上海新闻出版业后续发展的基础,“这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上海新闻出版业当下发展的很重要的背景。
  《传媒》:去年,上海新闻出版业全年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可谓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那么,立足当下,上海新闻出版业后续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
  方世忠:我要讲的第二个背景就是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闻出版高地”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规划。一系列的思路、一系列的举措、一系列的项目都已经通过法定的方式确定了下来,这是行业的共识,也是我们发展的纲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按照规划来推进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这个态度,这一点很重要。
  要说发展的重心,现在我们比较强调的还是“精品力作”。新闻出版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内容,它是一个内容生产的领域,“内容为王”强调多少遍都不为过。对我们来说,内容生产是立业之本,也是我们的立局之本。
  《传媒》:内容上的竞争力表现在哪里?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
  方世忠: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敬畏出版,任何时候都不仅要看到它的产业价值、经济贡献,更要看到它的文化贡献。上海新闻出版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产业与产品的关系,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做强实力与激发活力的关系。衡量出版产业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做强做大,一条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一大批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老百姓检验的优秀出版物。上海要建设出版高地,不仅是建设市场的高地、物质的高地、产业的高地、财富的高地,更重要的是建设文化的高地、精神的高地、产品的高地、人才的高地。在中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进发的征程中,上海的地位和作为,集中体现在有没有拿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为民族复兴和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内容生产上的竞争力,靠产业数据是不能完全反映出来的,但是有一些可以衡量的指标,比如对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在全国“十二五”图书规划的项目中,上海占了13.4%,全国排名第一;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中,2009—2012年,上海共有82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资助总额达到1.5个亿,也是排全国第一;第三是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出版单位(出版集团、出版社)数字,上海也排在全国第一。我更看重这个排行,更看重产品质量这一指标。这个指标在产业报告里没有完全呈现出来,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精品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传媒》:作为地区新闻出版业上级管理部门,如何确保精品战略落到实处?
  方世忠:在管理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加大导向管理的力度。这几年我们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完善选题、审读、备案、书号申领等制度,确保出版导向不出偏差。二是加大对出版社综合质量及效益的评估。过去这种评估常常流于形式,现在我们把导向管理、考核评优、基金资助,包括书号申领、书号管理与出版社相关的内容生产挂起钩来,用多种手段引导他们走精品发展的道路。三是加强规划资金引导。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鼓励出版社出版一批分量重、水平高、质量好的重点图书。同时,完善精品力作创作生产的激励机制,发挥好国家出版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和上海新闻出版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精品战略深入实施。
  责任——公共服务
  《传媒》:要实现上海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努力实现上海新闻出版业新发展、新跨越”的目标,目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有哪些新思路?
  方世忠:现在,我们非常重视公共服务。新闻出版局除了进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以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职能是引导、推动新闻出版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过去,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公共服务还抓得不够。我觉得应该按照社会市场的需求,以需求导向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块如果做好的话,它会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全民阅读工作。
  2012年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公共服务年”,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首先是推出公共政策。我们要不断推出、制定一些有利于推动这个行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引导全民阅读的公共政策。   其次是推出公共产品。今年我们策划推出了《书香上海地图》和“书香上海”政务微博。《书香上海地图》是全国首张城市书店手绘地图,详细标注了上海具有代表性的167家大型书城和中小型、微型书店,更加准确有效地为老百姓传递阅读服务信息。“书香上海”政务微博以倡导阅读为基本定位,目前总粉丝数已突破20万人。这在全国的省局中,我们是第一家。
  第三是推动公共项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结构——比如大型书城,我觉得还是应该由政府来做,不能让它完全市场化,自生自灭,亏了就关门。通常我们把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都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但是没有把大型书城纳入其中。现在上海在新一轮的商务楼宇开发中都开始关注书店的布局,开始建大型书城。比如在上海的中心城区,上海新华书店静安店的回归,它的业态很新,体量很大,不完全是简单的图书卖场。像这样的大型书城上海还在布点,我们准备东西南北中都要建起大型书城来,加上一批中小微、专精特的实体书店,再加上各个社区的文化馆、图书馆,还有农村的农家书屋,就可以构成比较完整的新闻出版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来支撑全民阅读了。
  《传媒》:数字出版领域,上海应该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那么在这方面,贵局是如何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的?
  方世忠:这正好说到了公共服务的产业服务平台这一块。过去我们总说抓产业,其实政府不能直接去抓市场主体,那么我们抓什么?政府要做的是搭建一些公共平台——有利于行业资源的集聚、有利于行业能级的提升、有利于行业得到更好的政府行政服务的平台。现在,除了传统的电子政府平台以外,我们更多地关注两个新兴的行业:一个是数字出版行业的公共服务,一个是版权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这两个新的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政府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方向——产业升级
  《传媒》:目前,“转型与升级”是新闻出版产业乃至整个传媒产业的大势所趋,上海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是否有些新的方向?
  方世忠: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的思路是“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内容生产的比较优势,保持上海新闻出版在体制改革和数字出版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势,在稳定中实现转型。“进”则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争取有大的作为。要大力推动新的产业,孵化新的模式,上海提出了三个方向:数字出版产业、印刷产业和版权产业,希望有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
  《传媒》:请您逐一详解。
  方世忠:数字出版目前全世界都尚在起步阶段,大家都还没有真正看清楚这里面的商业模式。研究下来,我们认为数字出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字资产的管理,二是大型数字投送平台的建设,三是数字按需印刷(POD)。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数字出版完整的产业链。
  过去,我们对数字出版的理解不全面,把所有的责任都压给了出版社。其实出版社应该专一地做数字资产管理,然后用开放的心态跟渠道商、数字印刷商合作,而不是自己大而全。这个时代,要想一家来垄断整个产业链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定力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东西,然后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
  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是新闻出版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的半壁江山是印刷产业,所以,印刷产业需要给予大力关注。这一块我们目前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就上海来讲,我们追求三个方向:一是绿色创意印刷,二是印刷产业的总部经济,三是按需数字印刷。
  事实上,新闻出版局还有另一块牌子——版权局。但长期以来,对版权局这块的工作,却是较为被动式地在发展。
  常说的知识产权三大领域,跟技术创新有关的是专利,跟商业创新活动有关的是商标,跟文化创意有关的是版权。版权是最具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新闻出版,还有舞台艺术、广播电视、艺术设计、时尚等领域,都会涉及到版权。在美国,版权产业是超过其汽车工业的,而在英国也超过其金融业。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文化创意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版权这个领域,来真正实现产业的大发展。
  在版权方面,从版权登记、版权数字化保护到版权交易评估、版权纠纷调解,上海是花了大力气的。现在全国有两个文化产业交易所,其中之一是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交易不是交易文化物权、文化债权、文化股权,而是交易文化版权。今年,在上海市版权局的推动下,在北京成立了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北京总部,不仅面向全国服务,今后还可以面向世界服务。
其他文献
摘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借鉴国内外电视系统受众需求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基础上,结合医院特征及受众的特殊性,探讨建立适合医院的基于受众的医院数字电视系统。医院数字电视系统建设中应精心选择吸引受众眼球的节目内容,制定更贴近受众的节目编排,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栏目,树立电视品牌,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医院 数字电视系统 受众  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市场竞争中,医疗服务质量是核心竞争力,而文
期刊
机关刊是我国期刊阵营里独具特色的一个群体。作为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机关刊在舆论引导、政策指导、文化主导、产业督导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生态的变化,特别是经历过2003年报刊整顿的洗礼之后,曾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机关刊出现了式微的迹象。  1月5日,已累计出版1102期,发行1亿余册的《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在京举行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与会代表以《工商行政管理》60
期刊
企业网站是网络平台中的重要一员。通过互联网建立与客户群和潜在客户群的联系渠道,是企业网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众多国外企业非常重视网站建设的根本原因。它可以是一个即时资讯的看板,也可以是一个购物中心。同时,企业网站在寻求合资、合作伙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的信息发布,有利于促进目标对象获得企业的信息。  对于从事跨国商贸业务的企业来说,企业网站所承担的功能还包括向不同文化环境中
期刊
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创新、突围、转型、变革成为纸媒相互传递、呼唤的热词。与其凄凄哀哀地“等死”,不如大胆地探索出一条新路。  何谓“云报纸”  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在京举行了“云报纸”全球首发仪式,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80多人参加仪式,《京华时报》成为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云报纸”是普通报
期刊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媒体在促进华人华侨融入当地社会、缓解思乡之情以及传播中国文化、增强华人华侨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且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在华人聚居的社区,华文媒体蓬勃发展并日臻成熟。华文媒体也经历了从单一的平面媒体形态向报纸杂志、卫星电视和网络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在华人旅居历史十分悠久的日本,华文报纸得到了长足的
期刊
夜深了,在灯下读本刊这期的“特别策划”,很为大连《新商报》总编辑马力同志和她的团队创造性地完成“指令性报道”的作为所感动,也很认同马力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她关于“媒体要传播正能量”的理念,一下子抓住了笔者的眼球,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媒体要传播正能量”,这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与工具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这个职责和使命一点也不因为媒体要走入市场而被“缩水”(这一点是在媒体登
期刊
2011年9月,由大连《新商报》发起的“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引发广泛关注,时隔一年,“城市家书”作为一种现象仍然热度不减。  2012年8月18日,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记者协会主办,新商报社承办的“城市家书——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媒体使命研讨会”在大连举行,多名社会管理及传媒界专家和学者参与研讨,围绕“城市家书”所折射出的新传媒时代社会沟通、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媒体责任、
期刊
办报人常说,编辑报纸“无米难为炊”,强调的是要有新鲜、准确、鲜明、生动的好稿件、好文章;从另一方面看,有“米”还需巧下锅,这里是说有了大量的好稿件、好文章,编辑还应当讲究编辑章法和技巧,力求提供给读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化大餐”。这里所说的技巧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笔者就近年来编辑《太钢日报》“热点关注”版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精选头条新闻,让标题耀眼,打动读者  “热点关注”版的稿源来自新
期刊
客聚渝州庆60华诞,舞动山城唱双效凯歌。  8月3日,重庆。  一个论坛、一个纪念大会、一场自编自演的晚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这样俭省而又丰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60华诞。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有关领导,北京、浙江、广东等20家省级党报集团负责人,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及境外驻渝新闻机构负责人,《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传媒》等新闻专业报刊负责人齐聚重庆,参加了庆祝活动。
期刊
社会新闻以其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富有人情味的报道以及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特点,深受群众的喜爱。为此,无论报社还是电视台,都把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分别作为侧重点来做报纸、做版面、做频道或做栏目,用社会新闻来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其《河南日报》以时政新闻为主,《大河报》则以社会新闻为主。再如,河南电视台也专门成立了服务都市民众的电视频道——都市频道,郑州报业集团的《郑州晚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