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来得猝不及防,撼动了大半个中国,且持续时间之长,波及地域之广,伤亡人数之多,都史无前例。
灾难过后,我们看得见的是处处残垣断壁,看不见的却是埋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废墟。受损的家园早晚可以重建,受伤的身体也许会治愈,但是心理的重创却难以平息。
一批批部队官兵、武警战士、消防队员、医护工作者、媒体记者承受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奔赴抗灾前线,面对一双双渴盼的眼睛,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一具具在废墟中掩埋的尸体,除了体力透支之外,他们焦急焦虑、伤感悲痛的内心更需要安抚和救助。如何抚平人们的心理创伤,如何舒解忧郁恐慌的公众情绪,如何帮助人们重建心灵家园?
5月19日,我们特别邀请了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山东一泓健康研究中心李莉主任为大家做以下关于灾难后的心理干预的报告。
什么是心理危机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严重应激事件,面临这种应激事件,一旦自己不能解决,就会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称为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暴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及时帮助处于心理危机境遇的人恢复心理平衡,减少或预防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
心理危机有哪些反应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安全,害怕死去等。
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小建议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让人们迅速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和他人。
1 宣泄抑郁,直面现实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不能接受事实,会下意识地回避现实,有的还会表现在肢体上,如手脚麻木不能动弹等,专业上称之为“急性心因性障碍”。
直面现实心理干预最主要的是倾听,就是让他们宣泄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让他们都说出来,而不是压抑、回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痛苦,体验别人也曾经或正在遭受,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这些不幸。让当事人把悲痛心情表达出来,如痛哭一场等,心理干预就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 情景重现,“熟悉”恐惧
经历恐惧后,许多人都会不断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场景,做恶梦、惊叫,无法入睡,甚至焦虑,抑郁等。这种情况有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忘,有的则持续几年、几十年,严重影响生活。
心理专家针对这种情况,会对一些患者在愿意回忆时采取情景再现的办法,让你不断回忆不断熟悉当时的场景,直到人们把对事情的细节记忆、情绪记忆、和事情对自己今后生活的积极意义区分开来,把整个过程情景完整化,从而淡化梦一样的闪回记忆,并以此淡化消除恐惧等情绪,只保留下事情的意义。
3 发动民间力量,抚慰受创心灵
根据经验,在灾难后的第四天到第一百天,将是最可能的“自杀潮”。九年前,台湾“灾难后创伤”专家指出,灾变初期是“黄金七十二小时”,大家都是全心全意地抢救生命,无暇思考其他。但因灾变后,活下来的人惊魂甫定,想到逝去的亲友、未来的无助,会普遍沮丧,身处收容所,处处不便,还有各种卫生问题的威胁,“生不如死”的念头会像传染病样。还有投入救灾的军队官兵,想起曾经看到的生离死别场面,都会引发沮丧情绪,甚至引发自杀潮。
面对这样的危机,当年台湾预先动员了宗教界、社工团体,组训专业辅导师分配到各个收容所,在各收容所设立道场、灵堂,抚慰受创心灵。
4 面对灾难,接受自己
起初,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往往存在否认失去朋友、亲人的心理。为了让他们接受这一事实,需要对他们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还告诉他们如果酗酒、自伤、自杀等才是不正常的反应。
急性期过后,与当事人重新评估灾害的损失。经历灾害的人,观念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思维方式产生扭曲,产生“自己太渺小了”、“我是没用的人”等想法,还会以偏概全,将生活中的片断灾害扩大化,“一切都完了”,“我这么倒霉不如死了算了”,而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
心理医生还会帮助受伤者学会评估自己的潜能,重新客观评价自我。
5 健康心态纪念逝者
逝者已去,我们要坚强地活着。要让遇难者家属知道,现在已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专家指出,很多人都希望将创伤事件忘掉,但这是个误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忘掉创伤,而我们要做的是逐渐淡化悲哀,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在每年创伤事件的那一天,可以采取健康的行动去纪念逝者。
另外,必须提出的是,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由于人员不足和救援难度问题,常常出现一些非心理专业的人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他们处理这些问题往往会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慰,这是不利于心灵康复的。的确,让受伤害的人再去诉说令他伤心的事,这好像很残酷,有人甚至称之为“痛苦工作”。但研究表明,只有“痛苦工作”才能医治精神创伤。那些没有经过“痛苦工作”的人,往往长期生活在阴影之中,从而导致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当然,“痛苦工作”必须适度,要掌握好分寸,而且必须以同情、理解和关爱为前提。
面对幸存者,你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要说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 会有很好的反应。
看到这些一定很令人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还能再有一个孩子/还能再找一个伴侣。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地震后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大火中一位学生的所有家人都罹难了,结果这位学生在一个月后也跳楼自杀,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教训。这次震灾过后,留下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孤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精神和心理的抚慰更加重要如果你有意领养这些孤儿,先要上好如何为他们的心理疗伤这一课。
儿童面对灾难可能出现的反应有:
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过度的害怕
特别粘附父母,对陌生人害怕
担心,焦虑
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
不想上学
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
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
做恶梦
头痛或其他身体症状的抱怨
面对孩子的种种反应,以下是你可以做的以及尽量避免去做的。
你可以做什么
1 分享经验
鼓励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或者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议题,如先讨论小宠物的死亡、以前亲人过世的心情等等。
2 表达情感
跟孩子谈他失去家人的感觉,可以通过言语、绘画或黏土的方式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悲痛、伤心,甚至悔恨等等。
3 面对孩子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且他已经尽力表现得很乖了,他不需要为任何人的死亡负责。同时并帮助孩子回想和过世亲人的快乐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让他的家人感到很快乐。
4 让孩子有机会对失去的亲友表达心意
年长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祷告、祭拜或参加亲人的丧礼,并告诉他们丧礼的过程与意义,至于年幼的孩子,若怕对他冲击太大,则至少可让孩子多少参与家人的悲伤与忙碌。比如:四岁的孩子,就可以教他如何折纸元宝。不过,别忘了给他温暖的陪伴。
5 一起回忆
可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与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爱过你,你也爱他”,这些曾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6 讨论死亡
当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时,主动和他讨论。越避免讨论,越会使得孩子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若他问其他家人“你会不会也死掉?”目的是想确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继续陪伴,这时可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很久很久……”
你不该做的事
1 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实,甚至扭曲真相。例如:转移话题,或说“妈妈在别的地方”。
2 不要立即将孩子送走,或强迫他进入新的环境。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处理心中的伤痛,就被抛进新的生活中(如寄养家庭、孤儿院),将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极大的阴影。
3 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有时悲伤哭泣是必要的,这时,告诉他们你可以尽量哭,会比告诉他们:“不要哭”来得好。
4 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
妈妈出远门去旅行了——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不告而别的,尤其当他等不到妈妈回来时,会更加悲伤。
死掉就像睡着一样——有时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
5 不要禁止孩子谈论有关灾难的话题或重述当时的回忆。
最后,让我们共同祈祷,地震灾难尽快结束,孩子们的家园和心灵早日重建!
链接
心理创伤——不得不面对的灾后现实
创伤案例1:唐山大地震
32年仍难愈合的创伤
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32年,但实际上它仍然在影响着不少人的生活!有研究显示,唐山大地震后22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高达23%。不仅幸存下来的人和死伤者的家属,还包括参与救援的人并不是都生活在幸福中,他们中的不少人仍然生活在心理创伤阴影之下,很痛苦。
创伤案例2:印度洋海啸
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令全世界震惊和悲痛。据相关报道显示,至少800名幸存者患上了海啸恐惧症,他们担心海啸还会卷土重来;一些幸存者为同伴相继死去而自己却生存下来感到负罪,甚至想要自杀j还有许多人脑海中不时出现灾情场面,或是仿佛听到海啸警报声;至于失眠焦虑等生理心理问题更是非常普遍。幸存者所遭受的心灵重创和噩梦一般的回忆,可能生一世都难以抹去。
创伤案例3美国9·11事件
100万人出现精神障碍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 1日上午9时,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主要建筑接连遭到恐怖主义分子袭击。共有2792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恐怖攻击事件,而这些持续存在的威胁恐怖事件导致了美国范围内的恐惧、焦虑和抑郁。一项由美国纽约医学会进行的研究统计发现,9.7%的纽约人在9.11事件后1~2个月之内表现出抑郁症状,7.5%的人经历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项研究预示大约有100万纽约人在恐怖袭击后数周内出现精神障碍。
虽然9·11事件已经过去了7年,可纽约人依然还没有走出心理恐怖的阴影,这些至今仍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甚至已经成为他们内心深处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
据《纽约时报》公布的项调查表明,70%纽约市民生活还没有恢复常态,非常担心纽约再次遭受恐怖袭击并努力摆脱“9·11”留下的恐怖记忆。纽约人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虽然较少谈论恐怖袭击,但不安的感觉仍然存在。至今仍有人因此刻意地避开地铁、摩天大楼,不敢再乘飞机,甚至辞去了工作,搬了家,夜晚难以安然入睡,回想起那天上午,仍会泪流满面。
大灾之后,60万人需要心理援助
心理学家把这次震灾中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一是遇难者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做了个大概推算根据新闻报道的数字,将会有5万人在地震中死亡,那么也就意味着将有25万人必须要承受丧亲之痛,加上10万参与救灾的官兵和医护人员,另外还有受伤、失财的人数不少于50万。如此推算,在此次地震灾害过后,将有60万~100万人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中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历程
据了解,我国心理专家的心理干预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火灾,323人死亡。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邀派人参加了与烧伤等科专家共同组成的抢救组,对伤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工作。
此后,长江洪水、张北地震现场、河南洛阳大火、石家庄爆炸、大连5·7空难等灾难现场,也出现了有组织的心理干预专家组。1992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北京、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陆续成立了政府财政支持的灾后精神干预中心,为受灾群众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服务。
灾难过后,我们看得见的是处处残垣断壁,看不见的却是埋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废墟。受损的家园早晚可以重建,受伤的身体也许会治愈,但是心理的重创却难以平息。
一批批部队官兵、武警战士、消防队员、医护工作者、媒体记者承受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奔赴抗灾前线,面对一双双渴盼的眼睛,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一具具在废墟中掩埋的尸体,除了体力透支之外,他们焦急焦虑、伤感悲痛的内心更需要安抚和救助。如何抚平人们的心理创伤,如何舒解忧郁恐慌的公众情绪,如何帮助人们重建心灵家园?
5月19日,我们特别邀请了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山东一泓健康研究中心李莉主任为大家做以下关于灾难后的心理干预的报告。
什么是心理危机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严重应激事件,面临这种应激事件,一旦自己不能解决,就会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称为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暴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及时帮助处于心理危机境遇的人恢复心理平衡,减少或预防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
心理危机有哪些反应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安全,害怕死去等。
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小建议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让人们迅速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和他人。
1 宣泄抑郁,直面现实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不能接受事实,会下意识地回避现实,有的还会表现在肢体上,如手脚麻木不能动弹等,专业上称之为“急性心因性障碍”。
直面现实心理干预最主要的是倾听,就是让他们宣泄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让他们都说出来,而不是压抑、回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痛苦,体验别人也曾经或正在遭受,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这些不幸。让当事人把悲痛心情表达出来,如痛哭一场等,心理干预就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 情景重现,“熟悉”恐惧
经历恐惧后,许多人都会不断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场景,做恶梦、惊叫,无法入睡,甚至焦虑,抑郁等。这种情况有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忘,有的则持续几年、几十年,严重影响生活。
心理专家针对这种情况,会对一些患者在愿意回忆时采取情景再现的办法,让你不断回忆不断熟悉当时的场景,直到人们把对事情的细节记忆、情绪记忆、和事情对自己今后生活的积极意义区分开来,把整个过程情景完整化,从而淡化梦一样的闪回记忆,并以此淡化消除恐惧等情绪,只保留下事情的意义。
3 发动民间力量,抚慰受创心灵
根据经验,在灾难后的第四天到第一百天,将是最可能的“自杀潮”。九年前,台湾“灾难后创伤”专家指出,灾变初期是“黄金七十二小时”,大家都是全心全意地抢救生命,无暇思考其他。但因灾变后,活下来的人惊魂甫定,想到逝去的亲友、未来的无助,会普遍沮丧,身处收容所,处处不便,还有各种卫生问题的威胁,“生不如死”的念头会像传染病样。还有投入救灾的军队官兵,想起曾经看到的生离死别场面,都会引发沮丧情绪,甚至引发自杀潮。
面对这样的危机,当年台湾预先动员了宗教界、社工团体,组训专业辅导师分配到各个收容所,在各收容所设立道场、灵堂,抚慰受创心灵。
4 面对灾难,接受自己
起初,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往往存在否认失去朋友、亲人的心理。为了让他们接受这一事实,需要对他们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还告诉他们如果酗酒、自伤、自杀等才是不正常的反应。
急性期过后,与当事人重新评估灾害的损失。经历灾害的人,观念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思维方式产生扭曲,产生“自己太渺小了”、“我是没用的人”等想法,还会以偏概全,将生活中的片断灾害扩大化,“一切都完了”,“我这么倒霉不如死了算了”,而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
心理医生还会帮助受伤者学会评估自己的潜能,重新客观评价自我。
5 健康心态纪念逝者
逝者已去,我们要坚强地活着。要让遇难者家属知道,现在已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专家指出,很多人都希望将创伤事件忘掉,但这是个误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忘掉创伤,而我们要做的是逐渐淡化悲哀,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在每年创伤事件的那一天,可以采取健康的行动去纪念逝者。
另外,必须提出的是,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由于人员不足和救援难度问题,常常出现一些非心理专业的人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他们处理这些问题往往会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慰,这是不利于心灵康复的。的确,让受伤害的人再去诉说令他伤心的事,这好像很残酷,有人甚至称之为“痛苦工作”。但研究表明,只有“痛苦工作”才能医治精神创伤。那些没有经过“痛苦工作”的人,往往长期生活在阴影之中,从而导致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当然,“痛苦工作”必须适度,要掌握好分寸,而且必须以同情、理解和关爱为前提。
面对幸存者,你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要说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 会有很好的反应。
看到这些一定很令人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还能再有一个孩子/还能再找一个伴侣。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地震后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大火中一位学生的所有家人都罹难了,结果这位学生在一个月后也跳楼自杀,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教训。这次震灾过后,留下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孤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精神和心理的抚慰更加重要如果你有意领养这些孤儿,先要上好如何为他们的心理疗伤这一课。
儿童面对灾难可能出现的反应有:
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过度的害怕
特别粘附父母,对陌生人害怕
担心,焦虑
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
不想上学
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
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
做恶梦
头痛或其他身体症状的抱怨
面对孩子的种种反应,以下是你可以做的以及尽量避免去做的。
你可以做什么
1 分享经验
鼓励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或者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议题,如先讨论小宠物的死亡、以前亲人过世的心情等等。
2 表达情感
跟孩子谈他失去家人的感觉,可以通过言语、绘画或黏土的方式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悲痛、伤心,甚至悔恨等等。
3 面对孩子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且他已经尽力表现得很乖了,他不需要为任何人的死亡负责。同时并帮助孩子回想和过世亲人的快乐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让他的家人感到很快乐。
4 让孩子有机会对失去的亲友表达心意
年长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祷告、祭拜或参加亲人的丧礼,并告诉他们丧礼的过程与意义,至于年幼的孩子,若怕对他冲击太大,则至少可让孩子多少参与家人的悲伤与忙碌。比如:四岁的孩子,就可以教他如何折纸元宝。不过,别忘了给他温暖的陪伴。
5 一起回忆
可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与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爱过你,你也爱他”,这些曾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6 讨论死亡
当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时,主动和他讨论。越避免讨论,越会使得孩子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若他问其他家人“你会不会也死掉?”目的是想确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继续陪伴,这时可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很久很久……”
你不该做的事
1 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实,甚至扭曲真相。例如:转移话题,或说“妈妈在别的地方”。
2 不要立即将孩子送走,或强迫他进入新的环境。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处理心中的伤痛,就被抛进新的生活中(如寄养家庭、孤儿院),将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极大的阴影。
3 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有时悲伤哭泣是必要的,这时,告诉他们你可以尽量哭,会比告诉他们:“不要哭”来得好。
4 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
妈妈出远门去旅行了——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不告而别的,尤其当他等不到妈妈回来时,会更加悲伤。
死掉就像睡着一样——有时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
5 不要禁止孩子谈论有关灾难的话题或重述当时的回忆。
最后,让我们共同祈祷,地震灾难尽快结束,孩子们的家园和心灵早日重建!
链接
心理创伤——不得不面对的灾后现实
创伤案例1:唐山大地震
32年仍难愈合的创伤
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32年,但实际上它仍然在影响着不少人的生活!有研究显示,唐山大地震后22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高达23%。不仅幸存下来的人和死伤者的家属,还包括参与救援的人并不是都生活在幸福中,他们中的不少人仍然生活在心理创伤阴影之下,很痛苦。
创伤案例2:印度洋海啸
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令全世界震惊和悲痛。据相关报道显示,至少800名幸存者患上了海啸恐惧症,他们担心海啸还会卷土重来;一些幸存者为同伴相继死去而自己却生存下来感到负罪,甚至想要自杀j还有许多人脑海中不时出现灾情场面,或是仿佛听到海啸警报声;至于失眠焦虑等生理心理问题更是非常普遍。幸存者所遭受的心灵重创和噩梦一般的回忆,可能生一世都难以抹去。
创伤案例3美国9·11事件
100万人出现精神障碍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 1日上午9时,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主要建筑接连遭到恐怖主义分子袭击。共有2792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恐怖攻击事件,而这些持续存在的威胁恐怖事件导致了美国范围内的恐惧、焦虑和抑郁。一项由美国纽约医学会进行的研究统计发现,9.7%的纽约人在9.11事件后1~2个月之内表现出抑郁症状,7.5%的人经历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项研究预示大约有100万纽约人在恐怖袭击后数周内出现精神障碍。
虽然9·11事件已经过去了7年,可纽约人依然还没有走出心理恐怖的阴影,这些至今仍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甚至已经成为他们内心深处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
据《纽约时报》公布的项调查表明,70%纽约市民生活还没有恢复常态,非常担心纽约再次遭受恐怖袭击并努力摆脱“9·11”留下的恐怖记忆。纽约人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虽然较少谈论恐怖袭击,但不安的感觉仍然存在。至今仍有人因此刻意地避开地铁、摩天大楼,不敢再乘飞机,甚至辞去了工作,搬了家,夜晚难以安然入睡,回想起那天上午,仍会泪流满面。
大灾之后,60万人需要心理援助
心理学家把这次震灾中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一是遇难者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做了个大概推算根据新闻报道的数字,将会有5万人在地震中死亡,那么也就意味着将有25万人必须要承受丧亲之痛,加上10万参与救灾的官兵和医护人员,另外还有受伤、失财的人数不少于50万。如此推算,在此次地震灾害过后,将有60万~100万人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中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历程
据了解,我国心理专家的心理干预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火灾,323人死亡。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邀派人参加了与烧伤等科专家共同组成的抢救组,对伤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工作。
此后,长江洪水、张北地震现场、河南洛阳大火、石家庄爆炸、大连5·7空难等灾难现场,也出现了有组织的心理干预专家组。1992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北京、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陆续成立了政府财政支持的灾后精神干预中心,为受灾群众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