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契诃夫是鲁迅推崇的俄国作家,鲁迅也译过契诃夫多部作品,他的创作风格也深受契诃夫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针对鲁迅和契诃夫笔下的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抨击社会黑暗的主题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等从渊源学的角度进行探究。
关键词:渊源学;契诃夫创作;鲁迅创作;比较文学
一、前言
渊源学是从文学接受者出发,去探寻放送者对其的影响,来揭示出某一文学现象或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溯源的实证性追溯和探究。鲁迅高度重视俄国文学,并收藏翻译过大量俄国书籍,并向国人介绍俄国文学,正如茅盾所说:“从严格的思想与艺术的评价出发,对外国文学作了严肃与认真的介绍始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鲁迅。”此外,鲁迅也说过,“我觉得俄国文学比其他任何外国的文学都丰富些”。鲁迅《祝福》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创作手法和艺术手法都和契诃夫《苦恼》极为相似,并且鲁迅先生曾说,契诃夫是他很喜欢的作家,因此,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鲁迅《祝福》在创作中受到契诃夫《苦恼》的影响。本文以小说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三个方面来从渊源学的角度探究《祝福》受到《苦恼》的影响。
二、《祝福》对《苦恼》的继承
1.主题思想
《祝福》是1924年鲁迅先生发表的,主要通过描写祥林嫂由丧子引发悲剧的一生,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尖锐社会矛盾,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并指出了反封建的必要性。
《苦恼》是契诃夫先生于1886年创作的,小说主要描写一名叫姚纳的丧子却无人诉说的悲剧来借此表现出社会底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无奈,强烈地反映出沙皇俄国的世态炎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
从主题思想的接受看,鲁迅曾说过“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才明白世界上也有这許多和我们广大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这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偶然得到一个可以写文章的机会,我变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并且鲁迅在接受契诃夫“为小人物立言”的思想基础上,抨击旧社会黑暗礼教,鞭策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及其冷漠。
2.人物形象
《祝福》中塑造的主要人物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勤劳坚强,生活在旧中国社会的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从原来的手脚麻利深得主人喜爱沦落为丈夫去世、儿子被狼吃掉的农村妇女,她不断逢人诉说,想要博取同情,但可时间久了、听得多了人们也渐渐对祥林嫂嘲笑、鄙视,她最终在世人的冷漠中悲惨的死去。
《苦恼》中塑造了身处在俄国大都市彼得堡社会底层赶车的老车夫姚纳,生活十分艰难却又遭遇不幸,姚纳的妻子很早就已经去世了,他最近死了儿子,所以他想要找一个人倾吐自己的悲伤和难处并取得他人的同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坐他马车的客人诉说,但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客人,他们的态度都是同样的冷漠和敷衍。姚纳最后只能向同自己相依为命的小马去诉苦吐怨。
从人物形象的接受看,鲁迅所写的祥林嫂是农村社会底层的形象;契诃夫所写的姚纳是一个马车夫,也处于社会的底层。祥林嫂的丈夫、孩子死亡以及姚纳妻子、孩子的死亡,尤其是孩子死亡后都找周围的人诉苦,并且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冷漠和社会的黑暗都不是偶然得巧合,而是鲁迅在创作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对姚纳进行了的借鉴和参考。
3.创作手法
《祝福》是鲁迅运用现实客观的写作手法,描绘了旧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矛盾中,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作者运用自然、平静的描写手法,展现出了勤劳、朴实、处于社会底层的祥林嫂被黑暗社会所迫害,我们可以从鲁迅的平静叙述中再现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大部分人们都自私自利,对其他人没有同情心,感受到黑暗礼教的统治下,底层人物悲惨的人生命运。
《苦恼》把人物设置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之中,用平静的语调描述了主人公与周围不同层次人物的关系,刻画出了姚纳这个社会底层人物孤苦无助的处境和悲惨遭遇,姚纳这位社会底层的马车夫在丧子之后特别的难过,却要找不到人诉苦,最后主人公只能对自己的马倾诉悲肠。作者全篇都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去陈述事实,从作者的描述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从而对黑暗社会进行强烈批判,引发读者思考。
从创作手法的接受看,鲁迅继承了契诃夫《苦恼》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实现了契诃夫所说的“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的印象就越有力”,从而使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怜、可悲从而引起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
三、总结
从渊源学的角度并五个方面证实了我国鲁迅小说《祝福》受到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的影响。鲁迅借鉴了《苦恼》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简练、含蓄、深刻的艺术风格、以及对社会底层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取材。鲁迅在继承契诃夫小说的同时又揭示了我国封建礼教的黑暗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的《祝福》实现了自己所说的“拿来主义”,即批判继承,有选择的继承。鲁迅先生借鉴了俄国的短片小说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使得他的作品达到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靖国,《描写小人物悲剧的双壁——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
[2]《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09页.
[3]鲁迅,《南腔北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4]张雪,《鲁迅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异同点分析》,《青春岁月》,2013(20):60-60.
[5]胡健,个体的痛苦与群体的冷漠——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的《祝福》,通化师范学院报,2003年,24卷第3期.
关键词:渊源学;契诃夫创作;鲁迅创作;比较文学
一、前言
渊源学是从文学接受者出发,去探寻放送者对其的影响,来揭示出某一文学现象或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溯源的实证性追溯和探究。鲁迅高度重视俄国文学,并收藏翻译过大量俄国书籍,并向国人介绍俄国文学,正如茅盾所说:“从严格的思想与艺术的评价出发,对外国文学作了严肃与认真的介绍始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鲁迅。”此外,鲁迅也说过,“我觉得俄国文学比其他任何外国的文学都丰富些”。鲁迅《祝福》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创作手法和艺术手法都和契诃夫《苦恼》极为相似,并且鲁迅先生曾说,契诃夫是他很喜欢的作家,因此,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鲁迅《祝福》在创作中受到契诃夫《苦恼》的影响。本文以小说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三个方面来从渊源学的角度探究《祝福》受到《苦恼》的影响。
二、《祝福》对《苦恼》的继承
1.主题思想
《祝福》是1924年鲁迅先生发表的,主要通过描写祥林嫂由丧子引发悲剧的一生,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尖锐社会矛盾,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并指出了反封建的必要性。
《苦恼》是契诃夫先生于1886年创作的,小说主要描写一名叫姚纳的丧子却无人诉说的悲剧来借此表现出社会底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无奈,强烈地反映出沙皇俄国的世态炎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
从主题思想的接受看,鲁迅曾说过“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才明白世界上也有这許多和我们广大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这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偶然得到一个可以写文章的机会,我变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并且鲁迅在接受契诃夫“为小人物立言”的思想基础上,抨击旧社会黑暗礼教,鞭策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及其冷漠。
2.人物形象
《祝福》中塑造的主要人物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勤劳坚强,生活在旧中国社会的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从原来的手脚麻利深得主人喜爱沦落为丈夫去世、儿子被狼吃掉的农村妇女,她不断逢人诉说,想要博取同情,但可时间久了、听得多了人们也渐渐对祥林嫂嘲笑、鄙视,她最终在世人的冷漠中悲惨的死去。
《苦恼》中塑造了身处在俄国大都市彼得堡社会底层赶车的老车夫姚纳,生活十分艰难却又遭遇不幸,姚纳的妻子很早就已经去世了,他最近死了儿子,所以他想要找一个人倾吐自己的悲伤和难处并取得他人的同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坐他马车的客人诉说,但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客人,他们的态度都是同样的冷漠和敷衍。姚纳最后只能向同自己相依为命的小马去诉苦吐怨。
从人物形象的接受看,鲁迅所写的祥林嫂是农村社会底层的形象;契诃夫所写的姚纳是一个马车夫,也处于社会的底层。祥林嫂的丈夫、孩子死亡以及姚纳妻子、孩子的死亡,尤其是孩子死亡后都找周围的人诉苦,并且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冷漠和社会的黑暗都不是偶然得巧合,而是鲁迅在创作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对姚纳进行了的借鉴和参考。
3.创作手法
《祝福》是鲁迅运用现实客观的写作手法,描绘了旧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矛盾中,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作者运用自然、平静的描写手法,展现出了勤劳、朴实、处于社会底层的祥林嫂被黑暗社会所迫害,我们可以从鲁迅的平静叙述中再现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大部分人们都自私自利,对其他人没有同情心,感受到黑暗礼教的统治下,底层人物悲惨的人生命运。
《苦恼》把人物设置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之中,用平静的语调描述了主人公与周围不同层次人物的关系,刻画出了姚纳这个社会底层人物孤苦无助的处境和悲惨遭遇,姚纳这位社会底层的马车夫在丧子之后特别的难过,却要找不到人诉苦,最后主人公只能对自己的马倾诉悲肠。作者全篇都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去陈述事实,从作者的描述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从而对黑暗社会进行强烈批判,引发读者思考。
从创作手法的接受看,鲁迅继承了契诃夫《苦恼》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实现了契诃夫所说的“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的印象就越有力”,从而使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怜、可悲从而引起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
三、总结
从渊源学的角度并五个方面证实了我国鲁迅小说《祝福》受到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的影响。鲁迅借鉴了《苦恼》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简练、含蓄、深刻的艺术风格、以及对社会底层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取材。鲁迅在继承契诃夫小说的同时又揭示了我国封建礼教的黑暗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的《祝福》实现了自己所说的“拿来主义”,即批判继承,有选择的继承。鲁迅先生借鉴了俄国的短片小说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使得他的作品达到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靖国,《描写小人物悲剧的双壁——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
[2]《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09页.
[3]鲁迅,《南腔北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4]张雪,《鲁迅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异同点分析》,《青春岁月》,2013(20):60-60.
[5]胡健,个体的痛苦与群体的冷漠——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的《祝福》,通化师范学院报,2003年,2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