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的方言语汇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she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提到赵树理的小说,人们总会对其中的语言发生兴趣。赵树理为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他的小说语言在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下,散发的是浓厚的山西山药蛋味儿。赵树理从民间传统中吸取养分,创造出适合农民看读欣赏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本文针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惯用语、俗语、谚语、成语等语汇,从小说中这些语汇的结构、构成、心理、文化、及独特的审美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 地方特色 语汇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大量反映农民生活的大众化作品,其对饱含浓郁乡土气息、通俗浅近的群众语言,尤其是对方言语汇的娴熟运用彰显了晋东南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
  语,温端政先生定义为“由词和词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1}。语汇即“语的总汇”,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本文主要从赵树理小说中方言语汇的结构、构成、心理、文化及独特的审美方面进行探索分析,以求对其语言的山西风味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赵树理小说的方言语汇类型
  (一)惯用语
  温先生说惯用语属于描述语,是流行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习惯用语,具有很强的口语性。{2}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表示完整意思的句子;一类是不表示完整意思的词组。赵树理小说中出现的惯用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述宾三字型
  碰钉子 卖老俏 打官腔 抱粗腿 放冷炮 打头炮 发冷话 打麻烦 看风色 打哈哈 耍赖皮
  动手术 和稀泥
  2.偏正三字型
  没骨头 不认账 假正经 老直理 活阎王 死对头 老脑筋 鬼路道 鬼把戏 旧伤口 巧舌头
  肮脏气 不老精 一手人 路途债 老来俏 宽心话 心病话 冒失话 开心话 砖头话 圪溜嘴
  倒缚兔 瞎话篓 遮羞板 看门狗 狗尾巴 气布袋 木头刀
  3.子尾三字型
  土包子 眼圈子 愁帽子 耳刮子 软钉子 半吊子
  4.多字型
  碰软钉子 通一通风 一头抹了,一头脱了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家懒外头勤 山高皇帝远
  有的说没的道 缩着脖子挨刀 又做巫婆又做鬼,两头出面当好人 骂死公公缠死婆,拉着丈夫跳大河
  (二)谚语
  谚语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作为叙述性语,谚语属于表述语,知识性是谚语的基本特征。{3}赵树理小说中的谚语皆是百姓创造的俗语,有的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的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有部分是对生产劳动经验的总结
  要想赚钱,误了秋收过年 一亩田十亩园
  2.大多数是对人、对人生、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包含着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和经验
  人是苦虫 人怕伤了心 生就的骨头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人不可以貌取 死不记仇 忍事者安然
  习惯成自然 山不转路转 好合不如好散 光棍不吃眼前亏 心病还须心药医 众人是圣人
  穿黑衣保黑主 不落无宝之地 千里姻缘使线牵 跟着龙王吃贺雨 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说媒三家好,过后两家亲 插旗招军旗,就有吃粮人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院 桌面上吃饭,袖筒里过钱 多一位菩萨多一炉香 老子英雄儿好汉 吃秋不吃夏,吃夏不吃秋 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 狗嘴吐出来的,永成不了象牙 什么样的老母下什么样的儿 哪个山里的骨头是骂死的 白吃人家的萝卜还敢嫌辣吗?
  可以看出,赵树理小说的谚语多数是社会谚语,是百姓总结的人生、社会经验和生产生活经验。
  (三)成语
  “成语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4}赵树理小说中的成语不同于有典故内涵的文人口头使用的雅成语,绝大部分都是百姓创造的通俗易懂的口头常用语,属于俗语。
  1.以数字为构成语素
  块二八毛 二指奈何 三朝五日 假眉三道
  七铜八铁 千恩万谢 千补万衲 半信半疑
  推三阻四
  2.以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素作为构成语素
  连明带夜 黑天半夜 东挪西借 指东划西
  站东过西 言差语错 不长不短 人多势众
  3.以身体部位作为语素
  张牙舞爪 抬脚动手 热心热肠 小心小胆
  土眉土眼 有板有眼 小眼薄皮 痴眉愣眼
  4.改造雅语而成
  帮虎吃食 看风使船 悬灯结彩 没边没岸
  浮言客套 端端有理 黑咕隆咚
  5.重叠语素构成
  说说话话 糊糊补补 鬼鬼捣捣 咯里咯节
  6.一般的成语
  仗势欺人 气味相投 空室清野
  (四)歇后语
  歇后语为典型的俗语,由两部分语节组成,前一语节为引语,后一语节为注语。{5}
  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黄河岸上打平和——几时不是吃鳖啦
  老头吃糖——越扯越长
  扫帚把子戴上顶帽——照样当县长
  和尚看庙——也是正经缺道
  狗捉老鼠——多管闲事
  土地老爷住深山——自在没香火
  未出窝的麻雀嘴朝外——挨着了就吃
  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圪弹越深
  冰雹打了的庄稼——留着它长不成东西,拔掉了就连那个也没有了
  茶馆里不要了的伙计——哪一壶不开你偏要提哪一壶
  歇后语的前一个语节在表义上只起一个辅助作用,但是就表达效果来讲,前一个语节塑造种种形象,前后两个语节互相映衬,使得表达具有了诙谐幽默或者讽刺的效果。   (五)绰号
  赵树理小说中的绰号独具特色。这些绰号在作品中为代号,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们引用,用来描写指代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如“常有理、惹不起、小腿疼、糊涂涂、气不死、一阵风、铁算盘、万保全、使不得 能不够、翻得高、吃不饱、小飞蛾”等。
  这些绰号本身是词与词构成的大于词的结构,结构固定,因为赵树理在小说中赋予了特有的一类人作为代号,这些绰号就具有了描述性的特点,成为了叙述性的语言单位。
  二、赵树理小说中的方言语汇特点
  (一)语用方面
  1.语汇丰富
  赵树理小说中的语汇形式丰富多样,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绰号、化用古语……每一种语汇形式在结构上并不单一,惯用语不仅有三字格的,还有四字的、五字的、六字的、七字的,形式上有对偶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生活、生产实践各方各面的认识经验。
  2.表述灵活
  赵树理的小说是诉诸听觉的,为使语言符合人物的言行,符合农民的阅读习惯,赵树理常对语言单位灵活运用甚至创造革新。
  (1)插入别的成分
  如“金旺自从碰了小芹的钉子以后”{6}中“碰钉子”插入别的成分。
  再如三仙姑“又想到自己的女儿快要跟人结婚,还卖什么老俏?”{7}“卖老俏”被拆开使用。
  又如:“大会上,胆小的悄悄劝大家‘忍事者安然’ 几个被金旺兴旺作践跨的人说,‘我从前没有忍过?越忍越不得安然!你们不说我说!’”{8}前面正用谚语“忍事者安然”,后面反着用,表示不同意这一条经验,要做出改变。
  (2)换一种形式
  赵树理小说运用语汇总要考虑农民能不能听得懂,符不符合农民的表达习惯,因此在语汇的处理上总要使得人们读起来就像是亲眼见到一样,完全符合人物的口吻和表达。
  《登记》中五婶给小飞蛾的女儿艾艾和民事主任的外甥牵线,民事主任的姐夫知道艾艾的母亲小飞蛾年轻时名声不好,加上艾艾“声名不正”,说道“什么样的老母下什么样的儿”{9}。这句谚语字字符合一个农村老汉要使用的词汇,符合封建农民的语言表达习惯。“老母”“下”使得这个老汉的保守顽固跃然纸上,如果换成“有其母必有其女”,虽然意思一样,显然不会出自一个封建农村老汉之口。
  《小经理》中三喜在斗争放高利贷的张太中出力不小,大家都看出了三喜的能力和才干,文中这样表达:“众人是圣人。三喜自参加了这次斗争,共产党看起他来了,群众也看起他来了。”{10}按着上下文的意思,“众人是圣人”的意思就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文中却用“众人是圣人”。因为“众人是圣人”更符合百姓的思想,符合那个年代农民的话语习惯,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却带有现代的意味,是比较时髦的表达。
  (3)创造出适合语境的新的语
  《三里湾》里“一阵风”满喜为借出有翼娘“常有理”的一间房而想了个计策,而且做好了事后知道真相被骂的准备。满喜说:“只要等人住进去,她知道了不过是骂两句,又有什么关系?哪个坟里的骨头是骂死的?”{11}在这样的语境中,满喜要表达的是“骂几句有什么关系,又不会骂死人”,但是却不直接这样写,而用“哪个坟里的骨头是骂死的?”把一句平常的话变成了一条表述知识的经验,符合“一阵风”满喜的形象。
  《盘龙峪》中有发向兴旺打听拜把子的事,闲扯到黑旦后娶的老婆带来的孩子小义,两个人议论着,(有发)“倒是这孩子的运气不错,承受一份产业。”(兴旺)“产业也不肥,不过十四五亩地,十几间房子。”(有发)“对付吧!白吃人家的萝卜还敢嫌辣吗?……”“白吃人家的萝卜还敢嫌辣吗?”{12}表达的意思是白要的东西就不计较多少了,用语蕴含知识在里面,表达幽默,符合农民的生活与思维。
  (二)语义方面
  1.感情色彩方面
  惯用语大多数为贬义,如文中所列的惯用语,除了“话头儿”“动手术”“一手人”“宽心话”“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千里姻缘使线牵”外,都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谚语表示某方面的知识经验,属于表述语,没有感情色彩。“表述语成语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大量的成语属于描述语。”{13}赵树理小说中的成语基本属于描述语,具有感情色彩。如“假眉三道、痴眉愣眼、帮虎吃食、鬼鬼捣捣”属于贬义,“热心热肠、端端有理、有板有眼”具有褒义,“抬脚动手、三朝五日”属于中性色彩的俗成语。
  小说中的歇后语大多数具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常常用来讽刺。如“扫把带上顶帽——充大人物”“未出窝的麻雀嘴朝外——挨着了就吃”;也有部分不具有讽刺作用的中性歇后语,如“老头吃糖——越扯越长”“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圪弹越深”。
  赵树理小说中的绰号多数具有贬义,除了“一阵风、小飞蛾”“三仙姑”“二诸葛”“吃不饱”“小腿疼”“常有理”等实际上是作者用以揭露人物思想、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一阵风”“小飞蛾”没有明显的贬义,主要突出人物特征。“一阵风”的脾气一阵一个样子,很不容易捉摸。“小飞蛾”跑起来像唱白娘娘的那个小飞蛾。
  2.形象色彩方面
  谚语属于传授知识的表述语。大量谚语所传授的知识不仅有实践性,而且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它们被誉为“语言中的花朵”{14}。赵树理小说中的谚语不仅具有以上的特点,还有一点比较独特,即谚语经过改造,具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跑了和尚跑不了寺院”{15},寺院一词代替了“庙”,体现了赵树理对谚语的加工。老百姓更倾向于用浓重的口音说“寺院”,这一改如同听到一个老者对逃跑的李如珍坚决处决的坚定态度。“光棍不吃眼前亏”{16}用“光棍”代替了“好汉”。这一改符合孟祥英婆婆的身份。孟祥英婆婆不是男人不能算好汉,而面对孟祥英和工作员,她势单力薄,只能算是光棍一条。这样改不仅符合人物心理,还能起到幽默的效果。   惯用语属于描述性的语言单位,不具有谚语那样的说理作用,而具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17}“看门狗”“狗尾巴”,形象地描绘出人的奴才相;“一头抹了,一头脱了”形象地描绘出两头落空的遭遇。
  形象化是歇后语的基本作用。歇后语属于引注语,前一个语节通常表示形象的语义,通过与后一个语节表示的基本义相互辅助,共同使语言具有幽默诙谐或者讽刺的效果。
  赵树理小说中的绰号其实是一种借代,都是以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方面或由某一性格特征出发所表现出来的情状代替人物,使语言变化而又形象鲜明生动,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
  三、赵树理小说的独特的审美
  (一)反映出当地农民的身份、思想、心理、文化
  “什么样的老母下什么样的儿”{18}反映出老汉的封建顽固思想,“吃秋不吃夏,吃夏不吃秋”是百姓对病情的经验总结,“和尚看庙也是正经缺道”{19}。因为老庙管的儿子叫和尚,所以有发幽默了一下,该歇后语纯属闲话,并不关涉老庙管和和尚的道德问题,反映出和平时期当地百姓的闲散状况。“跑了和尚跑不了寺院”“众人是圣人”反映出当时当地农民守旧的文化状况和思想
  的封闭落后。“光棍不吃眼前亏”反映出旧社会婆婆的心理和思想。
  (二)反映出晋东南的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特点
  作为“山药蛋派”祖师,赵树理的小说体现出浓郁的晋东南地域特色。“顶门杈、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荞麦不用盖、白吃人家的萝卜还嫌辣吗?只怕柿叶掉下来碰破你的头、你们没有吃过猪肉,难道没有见过猪跑?”这些语汇中出现的蔬菜水果及肉类反映出当地农民的生活特色。
  (三)增添了作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给小芹托东家求西家找婆家,有个吴先生愿意娶,文中这样表述:“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李有才板话》中小元被阎恒元一伙抓住心理思想腐化变质后,自己不劳动,驱使阶级兄弟为他种田锄地,众人本来指望小元能够带领他们翻身做主人,没想到“多一位菩萨,多一炉香”。《孟祥英翻身》中孟祥英婆婆心目中媳妇的样子是“头上梳个扫帚把,下边两只粽子脚,切菜做饭。碾米磨面,段汤捧水,扫地抹桌……”赵树理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的语言,在选择和运用上都以是否符合农民的欣赏习惯为标准,具有浓郁的山西风味。
  {1}{2}{3}{4}{5}{13}{14}{17}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7}{8}{9}{15}{18}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16} 赵树理:《赵树理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1} 赵树理:《三里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9}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其他文献
小周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不爱讲话,课堂上发言也极为小声,常常只有自己听见。我越是等待与鼓励,他越是压低音量,说话也磕磕碰碰,最后干脆就不说话了。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怎样才能让小周勇敢发言,大胆表达呢?  我仔细分析小周的表现。一二年级时也爱回答问题,但是只要他一开口,我总是皱着眉头说:“声音太小了,能响亮一点吗?”小周从我这里得不到肯定,慢慢地,他就不愿意发言了。  我不禁深深自责。一个孩子
期刊
昨日接到一個紧急征稿,下午恰好还有一班的课,于是让孩子们自愿选择是完成征稿还是完成家庭作业,二选一。  当晚,就收到了几份孩子们的电子稿。这次征稿是续写故事,孩子们的作文充满了想象力,其中周诺妍的文章非常有趣。一场误会  今天,佳佳在无意中发现,自己最心爱的一支铅笔竟然出现在同桌小骏的铅笔盒里。“小骏,我的铅笔为什么会出现在你的铅笔盒里?”面对佳佳的质问,小骏脸上写满了问号,他委屈地说:“我没有拿
期刊
二十二岁那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离家二十里开外的湖北省京山县白马中学教书。  白马中学位于白马小集镇边上,是个典型农村初级中学,站在校园高处望,到处是绿油油的水稻田。石墙围成的校园内,几排红黄砖瓦的平房,分作学生教室、师生寝室和食堂。二三百名学生,多是来自白马乡所辖的四个村。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是简陋和艰苦的,停电时,学生点蜡烛上晚自习;冬天没自来水,师生都到附近堰塘里砸开厚厚的冰提水淘米做饭,堰水
期刊
“妈妈,阳光好干净呀,我想在里面洗洗手……”大约五六岁时,铁头说出了这句话。那天是清晨,我们刚刚醒来,窗外有鸟鸣,阳光刚好倾泻进来,暖暖的、亮亮的。听到儿子说出这样的话,我特别激动,马上过去抱住他說:“儿子,刚才你说什么了?你想在阳光里面洗洗手,哇,你好棒,这句话是诗歌一样的语言,我的儿子也会作诗了!”我的肯定让孩子很开心,他笑吟吟地望着我,眼睛里都是喜悦。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脱口而出,
期刊
1  女儿是一名小学老师,有一天回家告诉我,学校里有个活动,要找几个学生录一段本地方言,全校千挑万选出来的选手,一说起方言,却还是“绕嘴大舌头”,听得人捧腹。女儿感叹说:现在会说方言的孩子实在太少了,别说他们了,我这一辈多数也是不会讲方言的。  我说,这点你得感谢我,是我一直坚持在家和你讲方言。  我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在我看来,方言就是最乡土最本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很多当地的文
期刊
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极其重视诗歌教育的功效。可以说,他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种诗歌教育的传统。现在的孩子刚学会说话,就开始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诗歌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身体中永不停息地流淌。  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歌教育大国。今天的学校教
期刊
诚实地表达自己是件愉快的事情,又是一件很深沉的事情。  在教儿童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我一直视为最美的收获。  那是在一堂“怎么过生活,怎么写诗歌”的课程结束后,一位叫李霞的妈妈发来9岁儿子写的诗:  发出沙沙声的竹子  刮风了  学校楼顶的竹子往后仰  竹子们发出沙沙声  老师并不在意,可我却在意  因为每次无聊时  我都会注视着它们  妈妈告诉我,孩子说,写出这首诗很激动。  我认为这首诗已
期刊
校园是一枚楔子,妥妥地安插在一片绿色当中。无论杨树还是棕榈,还有我许许多多叫得出和叫不出名字的花草,都热情地伸出了双手,无比欢欣地接纳了校园的加入。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校园始终欢闹着葱郁的绿色和鲜艳的花朵,更有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穿梭游弋其中,俨然是一个缤纷的花园。  鸟儿也一眼相中了菁菁校园,它们呼朋引伴,陆续搬迁到校园里,筑巢安家生儿育女,流连盘桓在绿树与花草之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期刊
黄昏时,和女儿一起散步,女儿一路追逐着彩霞。我望着女儿小小的背影,眼前浮现的是儿时的场景。  那也是一个彩霞满天的黄昏,我和母亲在望不到头的棉花地里施肥。母亲挥起锄头刨一个坑,我就丢进一把化肥,母亲刨坑的速度又快又准,不会伤害到一棵庄稼,还会顺手麻利地拔掉苗根草,我跟随母亲的节奏丢肥,不一会就腰酸背痛,而母亲一笑,说小孩子家家的还没有长腰呢。  母亲说我们得赶在太阳落山前施完肥回家,我望着无边无际
期刊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夜里  仙人把礼物放进毛袜里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过节  仙人把玩具放在好孩子的枕头底下  我不顽皮,一举一动都好  就是在袜子里什么也没找到  亲爱的仙人,今天是除夕  你的火车一定开过这里  我心里就怕一件事情  就怕你的火车开过我们这儿不停  就怕你走过了穷人们的破房土窑  把我们这些好而窮的孩子漏掉  仙人呐,我们要感谢得了不得  如果你坐上一辆慢车  在有孩子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