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仅占5%的比重,10年内装配式建筑从5%跃升到30%,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有专家认为,中国建筑行业中,房屋建筑约有10万亿元规模,市场机遇可谓巨大。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按照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会议决定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不但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还能够带动诸如新能源、建筑材料、设计行业、咨询、既有建筑改造等行业发展。在当前经济处于下行的新常态下,装配式建筑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蓝海”。
装配式建筑“多点开花”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
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绿色、节能、环保。其实,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非最近几年才启动。早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推行建筑节能,当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引进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或零碳建筑等概念,极大地推进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当时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把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确定为国家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2015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这是继1978年后首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会议,高效绿色发展成为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核心。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仅占5%的比重,10年内装配式建筑从5%跃升到30%,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有专家认为,中国建筑行业中,房屋建筑约有10万亿元规模,市场机遇可谓巨大。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布局,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用品体系得到了较快发展。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有13个建筑(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包括两个产业化园区),培育了57家装配式建筑基地企业。试点城市和基地企业完成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项目支持,培育了市场,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集聚。
热潮背后的思索
在各地“高歌猛进”布局装配式建筑的同时,仍存在投入成本高、社会认知低、发展掣肘多、市场秩序乱等问题,制约着行业发展,亟待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助力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装配式建筑在理念上推行起来阻碍重重。对于几天或者几个月造就的房屋,很多消费者难免产生“不安全”的感想。对此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导社会认知,只有从观念上真正接受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的市场才有扎根的土壤。
其次,装配式建筑应该朝着全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多位受访人士表明,建筑工业化跟传统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整体性”。因此,和传统建筑中设计、施工泾渭分明不同,为了做到质量、成本、工期可控,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生产、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捆绑在一起,上下游承接是个难点。
特别是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尚未建立,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不同类别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标准等尚不健全;标准缺失导致很多环节处于监管空白。因此,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至关重要。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存在大量固有的链条甚至是利益的格局,建筑工业化必然要打破原有的格局。为此,在破局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中必须徐徐图之,而非急功近利。
为防止出现一哄而上,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建立统筹规划、政策激励的运行机制,研究出台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和导则,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逐步引导更多企业进入,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对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甚至是建筑工业化的有序发展很有必要。
同时,相关企业呼吁对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消费给予财政节能奖励。此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安装及验收、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建立起相关规则。
建筑业的绿色革命
正如远大住工董事长张剑在公开发言中多次强调的,中国正在迎来一场装配式革命。
而这场革命必然是一场促进传统建筑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也是促进建筑行业向创新发展方向;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关数据显示,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一半左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降低建筑能耗是必然之举。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向节能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在转型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想要实现装配式建筑的节能降耗,必须从“头”入手。也就是说,要从建材的选用入手。绿色建材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是建筑实现节能降耗的不二之选。
在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建材的今天,要想实现绿色建材产业的深入发展,就必须跳出建材产业,将目光更多投向建筑业,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从原材料入手,不能只局限于生产流程的集约化。如果不能做到全流程的绿色节约,装配式建筑难以真正实现产业化。绿色建材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大有可为。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带队在中国建材集团调研时曾指出,出台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规划,在此过程中,建筑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要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同时推动建材革命。
从原材料入手推动这场革命是内在的命题。淘汰落后的建材产品,减少建材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浪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发挥绿色建材、新型环保建材向建筑业、住宅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优质需求的作用。
对于绿色建材产业,践行“三品战略”是应有之义,要把建材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放在首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大机遇,在保证装配式建筑对绿色建材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将会以更活跃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装配式建筑迎来热潮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这就要求政府、企业、消费者多层次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装配式建筑在中国会真正开花结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按照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会议决定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不但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还能够带动诸如新能源、建筑材料、设计行业、咨询、既有建筑改造等行业发展。在当前经济处于下行的新常态下,装配式建筑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蓝海”。
装配式建筑“多点开花”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
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绿色、节能、环保。其实,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非最近几年才启动。早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推行建筑节能,当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引进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或零碳建筑等概念,极大地推进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当时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把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确定为国家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2015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这是继1978年后首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会议,高效绿色发展成为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核心。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仅占5%的比重,10年内装配式建筑从5%跃升到30%,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有专家认为,中国建筑行业中,房屋建筑约有10万亿元规模,市场机遇可谓巨大。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布局,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用品体系得到了较快发展。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有13个建筑(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包括两个产业化园区),培育了57家装配式建筑基地企业。试点城市和基地企业完成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项目支持,培育了市场,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集聚。
热潮背后的思索
在各地“高歌猛进”布局装配式建筑的同时,仍存在投入成本高、社会认知低、发展掣肘多、市场秩序乱等问题,制约着行业发展,亟待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助力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装配式建筑在理念上推行起来阻碍重重。对于几天或者几个月造就的房屋,很多消费者难免产生“不安全”的感想。对此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导社会认知,只有从观念上真正接受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的市场才有扎根的土壤。
其次,装配式建筑应该朝着全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多位受访人士表明,建筑工业化跟传统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整体性”。因此,和传统建筑中设计、施工泾渭分明不同,为了做到质量、成本、工期可控,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生产、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捆绑在一起,上下游承接是个难点。
特别是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尚未建立,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不同类别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标准等尚不健全;标准缺失导致很多环节处于监管空白。因此,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至关重要。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存在大量固有的链条甚至是利益的格局,建筑工业化必然要打破原有的格局。为此,在破局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中必须徐徐图之,而非急功近利。
为防止出现一哄而上,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建立统筹规划、政策激励的运行机制,研究出台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和导则,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逐步引导更多企业进入,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对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甚至是建筑工业化的有序发展很有必要。
同时,相关企业呼吁对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消费给予财政节能奖励。此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安装及验收、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建立起相关规则。
建筑业的绿色革命
正如远大住工董事长张剑在公开发言中多次强调的,中国正在迎来一场装配式革命。
而这场革命必然是一场促进传统建筑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绿色革命,也是促进建筑行业向创新发展方向;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关数据显示,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一半左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降低建筑能耗是必然之举。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向节能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在转型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想要实现装配式建筑的节能降耗,必须从“头”入手。也就是说,要从建材的选用入手。绿色建材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是建筑实现节能降耗的不二之选。
在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建材的今天,要想实现绿色建材产业的深入发展,就必须跳出建材产业,将目光更多投向建筑业,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从原材料入手,不能只局限于生产流程的集约化。如果不能做到全流程的绿色节约,装配式建筑难以真正实现产业化。绿色建材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大有可为。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带队在中国建材集团调研时曾指出,出台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规划,在此过程中,建筑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要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同时推动建材革命。
从原材料入手推动这场革命是内在的命题。淘汰落后的建材产品,减少建材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浪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发挥绿色建材、新型环保建材向建筑业、住宅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优质需求的作用。
对于绿色建材产业,践行“三品战略”是应有之义,要把建材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放在首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大机遇,在保证装配式建筑对绿色建材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将会以更活跃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装配式建筑迎来热潮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这就要求政府、企业、消费者多层次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装配式建筑在中国会真正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