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的灵动性探索

来源 :剧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演奏是一项兼具听觉与视觉的艺术形式.在听觉层面,古筝演奏音色清澈悦耳、空灵婉转,或如泣如诉,或高亢激昂,将作品的内涵与思想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视觉层面,演奏者端庄静雅的姿态,手指的翩跹,再加上富有东方韵味的服饰,使其在音乐表现力上更为多元.
其他文献
萧红的哑剧《民族魂鲁迅》和陆帕的话剧《狂人日记》,都是致敬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两位编剧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籍,却不约而同地把对“鲁迅世界” “鲁迅宇宙”的建构投放在戏剧舞台上.他们的戏剧上演时间前后相距80年,时代风尚差异巨大,戏剧创新理念不同,艺术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用世界性视野去阐释鲁迅,在戏剧舞台建构中,给予鲁迅最大程度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艺术呈现.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中的艺术家形象可大致分为艺术至上主义者、爱情的献身者和孤独的精神流浪者三类.这一系列艺术家形象一方面可以看作田汉的一种自喻,这种自喻既隐含着他对于艺术家的定位、对于艺术的钟爱和非凡的追求,又隐含着他对于爱情的珍视与执着;另一方面,田汉又通过这些话剧中的艺术家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家在时代漩涡中的生存与艺术困境.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于北平城一户封建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封建家族的生活方式和规矩礼仪以及剧中的民俗风情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气息.透过《北京人》,可以看出京味文化重礼仪、讲秩序、求和谐、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等特点.但京味文化中的糟粕又在无形中影响着曾家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感情,与袁家的文化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剧作通过两家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旧家庭的衰败,同时又通过“北京人”呼唤充满活力的原始生命力,对未来寄予了光明和希望.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他广泛探索戏剧的不同表现手法,并且有自己独特的面具理论.在《大神布朗》中,奥尼尔重新建构了一个以面具为核心的世界,通过双重人格与多重意义叠加的人物关系,丰富了人物塑造的外延,展现了一个真实不被接受、无法挣脱面具的异化世界.同时,人物的精神斗争转化成明确的戏剧动作,概念化的人物设计也让剧作体现出表现主义风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在情境表现上有着诸多新的探索.剧作在营造情境的戏剧手法、情境呈现的戏曲样态及诗化情境的抒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成功的艺术实践对新时代黄梅戏现代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锡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之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能够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角色作为锡剧表演的根本,演员以高超的表演技艺塑造人物角色鲜明的形象,使锡剧表演的特点更加突出.本文对此展开探究,从角色理解与塑造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掘锡剧表演的艺术特征,旨在引导表演者形成对锡剧人物塑造的正确认识,呈现出锡剧表演的最佳效果.
“诡计”贯穿了《奥瑞斯提亚》三联剧的始末,“诡计”在该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借助语言自觉地隐瞒或暴露家庭身份,以此实现主体意图.《奥瑞斯提亚》里家庭和政治之间没有壁垒,主体意图通常也包括政治意图,“诡计”因此成为政治诡计.“诡计”本身具有理性主义倾向,肯定了主体行动力;但这一主体行动力并不自足,在《奥瑞斯提亚》中,施行诡计者不论人或神,最终也还是需要与宙斯合谋,借助最高的神的意志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动.
在布莱希特以前,近代欧洲戏剧的主要呈现形式基本是幻觉戏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幻觉戏剧的“麻醉性”格外突出.作为艺术的戏剧并非如其所声称的那样,是“纯”艺术的,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阶段,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这是其审美固化的本质.破除幻觉戏剧对于戏剧本身与观众而言都具有解放意义:戏剧发展得以摆脱资产阶级幻觉戏剧的垄断,观众得以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重获反思的能力.
二胡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音色,被广泛地应用于戏曲音乐表演中.本文从相融性、情感表达、基调区分和特性音四方面阐述了二胡在戏曲音乐中的突出作用,并提出发挥二胡在戏曲演奏中的应用价值的合理性建议,旨在促进二胡与戏曲元素相融合,使二胡在戏曲音乐表演中得以有效应用.
买房和卖房已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常态.但是如果有个人假卖房,偏偏又碰到一个人假买房,这就极具戏剧性.小淮剧《买房卖房》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是一台深受观众喜爱的好戏.我有幸在剧中扮演钱秀雅大妈这一角色.本文是我的创作感受和表演体会,是我又一次舞台艺术实践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