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一个鲜活的西藏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传播》: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向世界说明西藏面临哪些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如何借助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之机,做好有关西藏的对外传播?
  刘萱: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是一个让外界了解西藏的很好的契机。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首先,我们要把西藏这段历史说清楚,让国外受众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前是怎么回事,和平解放对于西藏的历史意义。我们还要向外界介绍西藏60年来的变革和发展进步。只有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还原历史真相,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发展的、变化的西藏,才能让事实雄辩于世,让达赖集团的种种歪曲,比如西藏文化灭绝论、环境被破坏、没有人权等不攻自破。
  
  没有什么不能说
  
  《对外传播》:近年来,西藏的对外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与西藏的信息开放工作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请谈谈西藏在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正确引导国际舆论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刘萱:2004年我刚到西藏工作,那时西藏的对外形象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比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好得多。但我感受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对西藏了解不多,对西藏有一种神秘感。
  我发现世人对西藏的认识有偏差,这与媒体的传播也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媒体人更要深入了解西藏,而不要止于走马观花。
  西藏刚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一些部门并不愿搞发布会,怕面对记者,尤其是面对外国媒体不知道怎么说。这里有观念的问题,也有外宣意识问题。那时有人认为西藏山高水远,相对封闭,好像这里发生的事情不会被全球关注。后来有更多的人认识到现在是网络时代,任何事情都逃不过照相机和摄像机的追踪、逃不过网络的关注。传播学中“先入为主”的原理就是,谁掌握了舆论先机,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导权。
  我在西藏六年间,自治区建立了新闻发布机制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召开了150多场新闻发布会,“3·14'’事件后还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
  “3·14”事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要主动向外介绍西藏的各方面情况,60年来,我们要向世界说的东西太多,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当然,我们还要会说,这就是对外宣传的艺术问题。2006年以来,我们做了很多培训工作,大家逐步找到了“说”的感觉。
  
  把西藏“端”到外国受众面前
  
  《对外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来到西藏,用他们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所感来记录西藏,同时藏族同胞也一次次走出国门,把西藏的发展变化和藏文化带到世界眼前。“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请谈谈中央有关部门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
  刘萱:“请进来”、“走出去”一直是非常有效的,是把西藏“端”到外国受众面前的很好的方式。
  每年中央外宣办都组织几批境外记者赴藏采访。邀请的记者方方面面都有,他们都很关注西藏的发展变化,也对“西藏问题”感兴趣。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来的时候对西藏存有偏见,但“百闻不如一见”,在西藏采访几天后,他们发现西方和达赖集团的宣传是不客观公正的,使他们对西藏认识有偏差。不是说西藏环境遭到破坏吗?但一路风光很美,他们看到西藏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林芝等地,自然生态保持得很好。
  除了环境外,他们对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方面也特别关注。他们亲眼看到大昭寺朝佛的人群如何虔诚。曾经有位外国资深记者采访我时说到西藏宗教信仰不自由,我当时即反问他:“你看到很多去大昭寺朝拜的人们,从他们微笑的脸上,不知道你读到了什么?”
  2010年我们先后组织了9批来自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媒体记者赴西藏采访报道,其间意中基金会代表团在谈及观感时用了“五个没想到”:没有想到西藏是一个与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地方,没有想到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如此鲜活,没有想到拉萨的宗教气氛如此浓厚,西藏群众信仰活动如此自由,没有想到西藏有如此现代化的企业和如此吸引人的产品。
  “请进来”和“走出去”都是直接做“人”的工作,除了政府,公共外交的力量也不可或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藏学家、西藏建设的亲身经历者走出国门,广交朋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年,我们请西藏活佛后代、现任西藏自治区摄影协会主席去美国和加拿大作交流,他用PPT展示对比他与父亲相距100年拍摄的西藏照片,对照西藏的昨天和现在,图片的冲击力很大,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对外传播》:如何利用传播手段的提升,尤其是新技术新媒体,使传播更有效?
  刘萱:现在是全媒体时代,达赖集团很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来搞分裂活动,比如twitter等。我们做传播工作,也必须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能落后,更不能落伍,要用新媒体展现一个鲜活的西藏。
  
  要用全球化的视野观察西藏
  
  《对外传播》:您在西藏的外宣工作中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有哪些需要强调和要求西藏外宣工作注意的问题?
  刘萱:西藏需要敞开自己的胸怀拥抱世界。西方媒体制造了很多西藏出来,要还原真实的西藏,让西方更多受众以客观的心态、认识了解的眼光来看西藏,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做西藏外宣工作,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了解西藏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要用全球化的视野观察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方式方法要跟世界接轨。
  要认识文化的力量。2010年,我们在西班牙组织了“2010·中国西藏文化周”活动,有展览,有讲座,有演出。我们的节目很有吸引力,既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展示了藏族群众幸福的笑脸。在演出快结束时,一曲《西班牙女郎》的演唱,让演出再次掀起高潮,观众们被深深打动了,他们说:太棒了!他们听到的音乐是那么的质朴而优美,服装是那么的富有民族特色,真想亲自去一趟西藏……这样的交流,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另外,工作要敢于创新。2009年底,尼泊尔书店开业,这是我们很有益的一次尝试。我曾经在尼泊尔发现达赖集团的书铺天盖地,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我们也可以为尼泊尔藏胞提供精神家园,让他们更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
  怎样做到创新?只要有利于掌握主导权,就可以做;只要有利于在涉藏问题上争夺世界人心,就可以做;只要有利于让世界认识了解一个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西藏,就可以做。
其他文献
国际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国际NGO)致力于推动国际公共问题的解决,并以自己的传播策略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互动,积极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近年,国际NGO在中国扮演着活跃的角色,在贫困、气候、救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中,乐施会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NGO之一。乐施会(Oxfam)是一家独立的发展及人道援助机构,在全球有15个成员机构,致力于消除贫穷以及与贫穷有关的不公平现象。乐施会香港于1976年
期刊
众所周知,在美国军方、议会及学者中有很多“对华强硬派”,卜大年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卜大年,英文名丹·布卢门撒尔(Dan Blumenthal),华盛顿大学学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杜克大学法学博士。2002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国防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蒙古科科长。2004年卸任后成为美国著名保守派智库企业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AEI)
期刊
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两国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交往都很频繁,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德国不仅成为了欧洲对华投资、输出技术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成为中国在欧洲的主要投资地。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交往必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国际间的新闻秩序长期以来由西方大国所主导,一些媒体并没有客观、全面地展现中国的发展,反而是常常刻意夸大负面信息。鉴于此,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明镜》为例,对2012年所有涉华
期刊
《地球的温度》是2010年3月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的五集系列节目,这个节目实地拍摄了气温升高最快的北极、受海平面上涨威胁最大的南太平洋岛国以及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地遭遇气候变暖而出现的种种变化。在节目中,各国顶尖级的气候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企业家,从中国国内到国际,从科学到民生,从政治到经济,全方位深入剖析了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揭示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期刊
形形色色的论坛活动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轻量级”的,其表现为参会人员级别不高,甚至论坛徒有虚名或名不副实,很难发掘真正的新闻,绐新闻报道,尤其是对外报道,特别是对外英文报道带来了挑战。  但是,笔者通过参加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线报道体会出:只要有事件,就有新闻;只要悉心挖掘,就有对外新闻;只要采访扎实,就会有深度的英文新闻。对待林林总总的论坛活动,我们在
期刊
“在一片光明里和在一片黑暗里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黑格尔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两难”,这种“两难”也似乎是一系列的。  ——调结构与保增长是“两难”。不调结构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前途,不保增长中国经济连当下都没有了;节能减排与全面工业化是“两难”,不节能减排我们资源耗尽了,青山绿水也没有了,可不推进工业化就没有现代文明与民族强盛等等,这是经济上的
期刊
美国中期选举给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共和党赢得众议院和州长选举的多数席位,美国政府呈现为分裂政府。特别是此次选举期间出现了大量的以中国为主题的负面竞选广告,要么把中国夸大为一个经济威胁,极力抹黑中国的海外形象,要么把美国经济萧条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责任推卸给中国,把中国描绘成傲慢无礼的暴发户。在此种政治局势和舆论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将会在地区安全、台湾、人权、出口等领域更加咄咄逼人,在汇率调整、气
期刊
中国城市大多注重城市形象塑造,在城市形象传播上也进行了不少积极的尝试。虽然不乏成功案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城市形象定位趋同我们组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市形象定位从用词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许多城市在城市形象定位上非常相似。对城市形象定位中的形容词和名词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宜居”一词的使用频率最高,出现了5次,其次是“魅力”、“活力”、“休闲”等。这种
期刊
2010(第四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以下简称“名城会”)已于2010年lO月20至24日在南京举行。在本届名城会上,三个趣致可爱的中国娃娃——“明明”、“诚诚”、“卉卉”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带着童稚的笑脸和热情的姿态,欢迎来自世界16个国家、44个城市的近千名参会嘉宾。这三个吉祥物的诞生,对名城会品牌塑造和形象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    创意独特    “明明”、“诚诚”、“卉
期刊
2010年,为推进对外文化传播,帮助武汉外籍人士了解与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地域文化,武汉市委宣传部国际交流传播中心组织举办了四场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分别围绕中国书法、绘画、音乐、江南园林等主题,以活泼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中华文化艺术的内在意味,展示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受到外籍人士的广泛好评,成为外籍人士了解中国和武汉文化的新窗口。    精心策划广泛发动    近年来,随着武汉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