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凸显过程

来源 :学习与科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关系“一体化”的理解框架中逐渐推进的,随着国内外研究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由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趋向,从中可以多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世界观,辩证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由隐性到显性发展的原因
  由于国外“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研究已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学术思潮,甚至出现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综合论述即《比较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与西方社会》,将各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编入其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划时代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在思想界也兴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引起了思想界又一次的全面反思热潮,在思想解放的同时,学术上也随之活跃起来,大量引进了一些西方社会的研究成果,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潮影响了我国的学术界,在这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的思潮与我国的反思苏联传统影响的思潮相呼应,所以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对苏联传统理解方式的修正倾向。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此我们开始了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征程,这也决定了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苏联解释过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苏联式理解,这种理解方式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和恩格斯的思想是等同的,我们既可以根据马克思的著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可以根据恩格斯的著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我们主要依据的是恩格斯的著作,因为恩格斯的主张更通俗易懂、更系统化。受到国内外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开始意识到这种理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科学的,从而将视野转移到“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研究上,使得这一问题由隐性走向了显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由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趋向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由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对恩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质疑,认为恩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不能等同的,对主要根据恩格斯的著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提出了批评,对马克思主义作简单化的理解方式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始源于恩格斯的,认为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法问题都是与马克思没有关系的。在形式上国内的研究方式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他们对恩格斯的职责和批评更隐晦,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指名道姓式的,而是或者通过批判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或者通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第一,在世界观方面,反对辩证唯物主義所提出的物质本体论的世界观,主张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的世界观。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以这一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的阵营,坚持的是物质本体论的世界观。与此相反,实践唯物主义者们认为“马克思在哲学上坚决拒斥宇宙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及此类讨论”,也就是说,“马克思对于先于人和不依赖于人及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代‘自然界’是‘存而不论’的,马克思并未特意去制定一个不依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和W思的思维方式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超越两者对立的从实践出发来说明人与自然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实践思维方式。 丛大川先生是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提纲》第11条明确指出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立足点在于‘改变世界’,这种新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相互改变的关系,而不是在于找出哪一个是本体,哪一个是派生物的问题。所以对这一关系的认识不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也不是从抽象的人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而只能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实践观点就被马克思作为新世界观的基石,这显然是同恩格斯所提出的物质本体论的世界观是不同的。
  第二.在辩证法方面,反对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强调客体性的唯物辩证法,倡导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在这一方面是与国外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者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即明确提出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所提出的辩证法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辩证法,客体性占主导,与之相反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充分重视主体性的辩证法,是在实践中实现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统一的实践辩证法。朱宝信先生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对待辩证法的态度是错误的,不应将辩证法运用到整个马克思主义,不应只从这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和运动规律来认识整个世界。他认为:“马克思是从主体看世界,他承认作为存在的人的实践受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的支配,但强调的是人对客观世界辩证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如果没有人的实践者个前提,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究竟如何就无从得知;如果人不在实践中利用辩证法,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使再完美,对人的自身发展也无裨益。”
  他进一步将辩证法作了划分,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辩证法,恩格斯及其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法是强调客体性的唯物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克服了前两者的缺陷即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双重缺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辩证法。他还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相区别的唯物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是因为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只注重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唯心性的批判,而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对其客体性的批判。他明确提出恩格斯应该是这种强调客体性的唯物辩证法的第一负责人。
  丛大川先生同样也是反对唯物辩证法的,他将马克思的辩证法称为否定性辩证法,并且突出了这种否定性辩证法的人道主义价值指向。他分析说:“对于黑格尔哲学,马克思颠倒的并非仅仅是其唯心主义,而是其形而上学本体思维方式马克思‘扬弃’的也并非是打倒其绝对精神汲取自然辩证法或物质辩证法,而是克服其精神异化史观吸取其劳动的辩证法。”他还分析了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唯物辩证法的发挥,特别是列宁给“物质”所下的定义,为这种唯物辩证法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物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他最后总结说:“列宁所坚持的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与马克思独创的实践活动思维方式是有倾向性差异的。”另外,陈志良先生也是对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持批判态度的,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主体性辩证法的观点,这种主体性辩证法是与以往的客观辩证法和主管辩证法根本不同的。是在辩证法领域的根本变革。他认为:“主体辩证法是从主体角度来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辩证法,因此,它既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辩证法的反映,也不是人的思维运动的反映,而是对主体的‘活动过程’、‘行为过程’的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它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是主体行为、活动的辩证法。”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是籍由批判和责难恩格斯这一方式从隐性走向显性的,与国外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者们的观点相呼应,对传统框架中“一体化”的理解方式构成了挑战,从而引起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新一轮研究热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丛大川:《辩证法体系:马克思与列宁》,[J].云南社会科学,1995.
  3.丛大川:《是哲学的掌握方式,还是科学的掌握方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4.陈志良:《主体性原则和哲学现代化》,载《当代视野中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J].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新生进入大学后,之前的所有人际关系被调整,需要重新建立全新的交往模式。而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最基本的环节。总体而言,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较为和谐,但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有些学生因为适应不良,不能理性处理宿舍矛盾,正确进行问题归因。本文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希望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宿舍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宿舍;人际关系  1 引言  新生从进
期刊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应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职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少年。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文秘 核心素养 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时代。当互联网与任何行业结合时,它肯定会与耀眼的火花
期刊
摘要: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文章以扶贫档案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對象,通过其重要性的分析,对发挥扶贫档案的作用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扶贫档案;精准扶贫;网络系统;动态管理  引言:  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促进中国特
期刊
幸福是什么?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画家来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妙作是他的幸福。对于作家来讲,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美文便是他的幸福。对于喜欢旅游的人,出去走走,看到的是风景,得到的是内心的快乐,忘记俗世,享受风情,陶冶情操,是一种幸福。而我认为:幸福就是自己真切的感受。  身体健康,是一种幸福。  平时为了生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无奈,有沮丧。6:30分,在闹钟滴滴声中已醒了十分钟的我,揉
期刊
摘要:在当代“互联网+”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互联网网络迅猛发展,同时也为了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战略政策的提出,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变革,利用互聯网等网络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深化改革,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网络先进技术在线上不断整合公共服务图书资源,图书馆应精准的为阅读者们提供图书需求,不断完善公共图书资源和数据资料,为更多的读书者们提供更便捷、超前,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期刊
摘要:在汽车行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汽车电子技术逐渐兴起与完善,并为汽车操作性能、安全性、舒适性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文章主要针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趨势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个方面深入研究与探索,进而为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为汽车电子技术的兴起与普及提供了良好条件。通常情况下,汽车电子技术主要包含了维护与
期刊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的主体经济形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都以集体经济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对于农村来说,集体经济很好地契合了农村集群生活,集体经济也成为现阶段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经济形式,农村的经济良好发展必须依靠集体经济的繁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集体经济在资产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在现代化建设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今天,农村集体经济也必须顺应时代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实施,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然而政策不完善,部分农民利益受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容易危害社会秩序。本文基于对群体性事件特点与起因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综合防范乡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辅助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群体性事件 防范  正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多方利益交叉纠错、矛
期刊
摘要:在新世纪的城乡关系中,乡村出现了越来越边缘化的现象,乡村也越来越被大家忽视和遗忘。首先,新世纪乡土文学中开始大量出现了破败的生存景象,农村开始变成了“空心村”。也从而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乡村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失落。其次,三留守的问题间接的导致了乡村荒芜化的进一步恶化。最后,乡村逐渐失去了建设的主力,在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却因为人口、资源等的流失,面临着严峻的建设危机。  关键词: 城乡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和国有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共青团组织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如何找准青年工作的切入点,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成为企业共青团工作者积极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共青团现状分析  随着从目前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来看,团组织工作陷入一个不利的局面,影响力日趋减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团员和团组织相对弱化  一方面,由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