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共鸣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ai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共鸣本属于物理学中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共鸣的理念促进师生在教学阶段和情感氛围等方面的同步加强。同步共鸣法旨在加强师生共同的已知区域,减少教学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共鸣 同步 物理教学
  一、关于共鸣理论
  1.物理学中的共鸣
  共振是物理学的声学、电学中重要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而且振动幅度最大的现象。共振在声学中又被称为“共鸣”,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共鸣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一个物体受外来的频率作用时,它的固有频率与后者的频率相同或基本相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概念和含义加强教学效果。
  2.受众的需求中的共鸣
  从传播学角度看,受众的视觉、听觉需求决定传播在形式上的效果,而当信息发出者在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并推出与目标受众的期望相符合的信息、理念或思想时,能够建立与目标受众之间的牢固联系。进而这些理念就会为目标受众所认可,并在心灵深处引发目标受众对信息、理念或思想的共鸣。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主要的信息发出者,有效的课堂传播也需要根据学生(受众)需要达到同步共鸣状态。本文把这种课堂上师生在授课内容、形式和情感氛围的教学双方寻找共同频率,进而使得节奏同步化,称为同步共鸣法。
  二、物理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击节者和听猜者总有内容、形式或节奏上的不契合、不同步,提供信息者和接收信息者经常难以同步开启对话和沟通的机制。在物理课堂上,抽象的概念、原理经常构成学生信息接收和理解的障碍,特别需要使用促进同步化的思维和方法改进教学。
  2.减少信息不对称是物理教学课堂上解决师生之间教与学矛盾的目标之一,教师的深刻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和学生逐步接受能力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物理教学中信息不对称呈现动态化特点,特别需要教师掌握传授知识和引导训练的内容、形式和节奏[1]。
  三、同步共鸣法的关键
  1.教师对学生信息接收引入阶段的准确把握
  教师在上课前,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通畅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根据AIDA法则,从注意—兴趣—愿望—行动,不宜立刻进入主题,而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话题、故事等,用图片、动画等形式来开启课堂。学生接受信息有一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应当在大脑皮层兴奋起来的时候及时给予信息,在课堂引入阶段应当以激发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为主。
  2.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同步共鸣
  有效的课堂应当是学生高度参与、积极主动的,最好是能创造课堂学习的乐趣。这需要我们注意发散式提问和收敛式提问的内容和时机;同时通过层次性提问,逐层累进,难度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剥笋式地寻找答案。除了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寻找问题情境来源,最好是和课堂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确切现象。例如,在进行“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教学时,可以现场演示发光的白炽灯泡的灯丝会颤抖、灯泡会闪的现象,通过这个神秘的现象设置悬念,让学生猜疑,然后教师展示出磁铁,让学生看到是磁铁靠近发光的白炽灯泡时,灯泡忽闪起来。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引入主题“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然后,通过奥斯特实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并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再次,分层次实验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这样,教师和学生通过交互式的沟通,不断达到同步共鸣。
  四、同步共鸣法策略
  1.教学发声的共鸣
  物理教师应当和教授语言的教师一样锤炼语言魅力,清晰化和美化发音,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运用声音本身的共鸣,如胸腔、口腔和鼻腔共鸣等方式强化发音效果。声音的生动形象,如所有的图片、动画都应当为形象化服务,声音也不例外。如果能进一步做到幽默风趣,声情并茂运用课堂语言,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则课堂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2.教师先能自我共鸣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告诉我们,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备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及适应矛盾的能力。物理教师必须足够具备专业主义精神,不断探索,优化自身思维结构,钻研教育教学能力,绝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需要教师自身有主动探索、自我更新的动力,能和自己对话,自我沟通,自我共鸣。唯有这样,在探索改进和教学过程中,才能富有教学和科研热情,保持职业活力,不致产生职业倦怠。
  3.拓展师生的共鸣区域
  根据约哈里之窗理论,我们可以把师生双方的信息划分为教师知道和教师不知道,学生知道和学生不知道的维度。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双方的未知和已知区域一直处于动态的封闭和开放状态的互动中。一般来说,增加双方的共同知道的开放区域,促进沟通透明化,必然有助于双方的沟通效果,我们把这部分称为共鸣区域。师生在课堂沟通中,双发均需增加自我展露和及时反馈,以诚恳的方式强化共鸣[2]。
  4.课堂氛围渲染与调控
  充满激情的授课是情感共鸣前提,在课堂上,越是接近生活实际的物理现象,越能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调节课堂氛围,并且加以渲染,学生的投入度也会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和构建教学出彩点,张弛有度,消除紧张感,强化信息接受者的意愿,利用情感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加以优化。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可以通过魔术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平面镜成像的神奇;在讲物理公式时让学生不要死记公式,更要赋予公式符号的物理意义,靠心智体验公式给人带来的简洁美。此外,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成功的实验操作也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人造彩虹、被纸片托起的水杯等。因此,在涉及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其美妙之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和事物,这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同一频率,并互相探寻定位,节奏同步化,信息才会精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郑丽波.“信息不对称”视野下课堂教学构建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2):34.
  [2]冯晔平.“约哈里之窗”对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人际沟通的启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2(8):25-26.
其他文献
该介绍了一种基于时频瞬态互相关分析的小数基音周期检测理论和方法。基于时频分析的理论,为了动态重构出语音信号的时频谱,精确的瞬态小数基音周期是极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另外
《今日话题》的启示姚长盛,刘坚1995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在每晚的黄金时间推出了新闻评论节目《今日话题》。开播不久,在北京地区的收视率就排在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第二位。几年来,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用于组建专家系统的方法,基于案例推理方法.基于案例推理解决一个新问题时,通过回忆先前与新问题相似的情形,并复用那种情形下的信息和知识,获得新问题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不能够有效的设问,自然也谈不上有效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直在课堂
高中物理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对我国当代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物理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此,在高中物理
针对注塑过程参数设定过于依赖专家经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符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参数设定的方法,先利用范例推理选择初始参数值,再根据注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模糊推理进行参数的
在基于案例的推理(CBR)系统中,利用过去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用成功或失败对案例质量进行定性描述不能满足需要。该文结合粗集理论的基本概念,根据案例所包含的条件
该文论述了有限词汇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中如何利用句法结构知识的方法,针对应用于“虎丘”导游服务的有限词汇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词的句法结构模型
检索是CBR的关键步骤。该文将检索过程分为两步:首先由偏好驱动抽取特征,组成检索范例,并通过上下文约束,从源范例库中选定范例的初步匹配集,然后再从初步匹配集中挑选出最相似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