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悼亡妻作品的死生主题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cyat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在儒、释、道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对生死的看法,在悼念亡妻的作品中也显示出努力超越生死的态度,但仍会出现对死生的执著心态,在人生的起伏中,苏轼受佛教的影响出现过顿悟与释怀,但超越生死并不易,苏轼最终在生死轮回中徘徊,未能彻底跳脱出挚爱的死亡所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苏轼;悼亡妻作品;死生主题
  一、苏轼对生死的面对与超越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生死问题的阐述一般由认识生命的本质开始,逐渐向超越生死的方向前进,苏轼对生死的看法也是如此构建起来的。苏轼认为生是“寄寓”,而死则为“俯仰”,从中可窥见苏轼对生死问题的豁达态度。
  苏轼作品中有不少“寄寓”主题,是其对生命的感悟。王水照先生如此解读苏轼作品中的“寄寓”:“‘寄’,是寓居之意,即谓此世界对任何一个生命来说,皆非永恒停留之所,生命从别的地方来,还要归别的地方去,只是一段时间寄居于人世。” ①从《赤壁赋》中便可看到苏轼对生命是一种“寄寓”的认识。
  苏轼有意识地接受各家观点,而对死后众多虚无的思考保持着清醒的态度。从《静常斋记》《和陶神释》可见,苏轼对死后的世界持有怀疑的态度,也借此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怀着务实的心态面对现实,认为唯有做到“不执著”方可超越生死,不为生死所束缚,因此,苏轼以通透淡泊之态度看待人生,以随缘自适之心面对世间的沧桑变幻。
  从上所言,苏轼在众多对生死的思考汇聚而成的洪流中保持着清醒的态度。在认识到生命“寄寓”与“俯仰”的本质的基础上,苏轼逐渐塑造起自己的生死观,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苏轼融合多家思想的过程及超越生死的努力。
  二、苏轼之悼亡妻作品的死生主题
  在苏轼悼亡妻作品中,也有不少表现了死生主题,从中不难看出苏轼在悼念亡妻时表现出的坦然面对、超越生死的努力,也能看出苏轼在此过程中仍然有着无法释怀的执念。
  苏轼一生热衷于佛教,在苏轼悼念亡妻的作品有不少以佛教思想来缓解自身亡妻之痛的表现,但是在面对曾是人生伴侣的悼念对象时,苏轼很难彻底从中解脱自我,超越生死之悲。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位妻子,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不可忽略的一笔,苏轼在王弗死后所作以悼念她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令人印象深刻。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对佛理渐渐有所参悟。苏轼在梦中与对镜梳妆的王弗相见,彼此却相对无言。按照佛家的生死观,苏轼挂念的早已不是梦中女子,而是一堆白骨,但此时的苏轼依旧没有醒悟,可见其尚未完全参悟禅学,在悼念亡妻时仍无法完全超越生死之界。
  而从悼念王闰之的作品中可窥见苏轼对禅学有了初步参悟。在王闰之去世之初,苏轼无法接受一位精神伴侣的离去,显得极为悲怆。但是,苏轼在修习佛理的过程渐渐有了通透的心境,悼念王闰之时开始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在悼念她的《蝶恋花·同安君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中,苏轼以佛家习俗为王闰之资福,此词运用了佛语“天公为下曼陀雨”,佛经的“曼陀罗华”代表适意,它能够使人愉悦,表达一种超然的态度,可见苏轼对王闰之的哀悼被通透与释然浸润着。在此阶段,苏轼是以通透自适的态度来面对生死,表示他对禅学有了最初的参悟与解脱。
  王朝云也是苏轼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女子。王朝云死后,苏轼曾作诸诗悼之,着眼于《悼朝云》,首联追忆他们不幸早夭的孩子;颔联中“驻景恨无千岁药”表达了希望留住王朝云的生命却苦于无法做到的惆怅,“赠行唯有小乘禅”表示苏轼只能用佛教中的“小乘禅”为王朝云送行;颈联化用了“垂老休吟花月句,恐君更结后生缘”,颔联、颈联连用佛教的词语,表达无力挽回王朝云生命的哀伤;尾联苏轼希望将王朝云埋葬于不远的竹林中,并殷勤地朝拜仙佛。因王朝云对佛教的信仰,苏轼特意将其葬在栖禅寺,墓地可远望大圣塔并听见塔中传来的阵阵钟声梵音。此举可谓是苏轼努力从哀伤中挣脱的表现,不再沉沦在丧妻之痛,积极地面对她的死亡。
  在《惠州荐朝云疏》中,苏轼运用许多超越死生大限的佛教教义,“净土”是佛教圣者所居住的国土,“无上菩提”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表示断诸烦恼。佛家认为,三界火宅是对人世间永无止境之生死轮回的比喻,人们在三界火宅中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苦痛,永无解脱之途径。
  苏轼希望信仰佛教的王朝云得以引渡到西方净土并摆脱死生轮回的三界火宅。苏轼在哀痛之余,将王朝云的信仰落实到面对她的死亡上,借佛教教义安慰亡灵,并且努力从中得到自我解脱。
  苏轼在王朝云亡故后,悼念她的作品多表现出努力解脱与积极面对的态度,但是由《西江月·梅花》和《雨中花慢》可见,苏轼又被无法排遣的悲痛所苦苦缠绕,之前通透豁达的心态消失了,苏轼又回到三界火宅的轮回中挣扎。可见,苏轼在面对挚爱天人永隔的苦痛,并没能完全达到“不执著”的境界,有着复杂的情绪,仍在释怀与痛苦中徘徊、轮回着。
  三、結语
  苏轼的诸多作品表现其超越生死的努力,再观其悼念亡妻的作品,苏轼努力将不执著于生死的态度用于悼念亡妻,但面对挚爱的天人相隔,苏轼难以彻底从切肤之痛超脱,仍无法做到完全释怀,不时出现执念,在顿悟与执念之间来回徘徊,未能彻底做到旁观、超越生死。
  注释
  ①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参考文献
  [1]郑芳祥著.出处死生 苏轼贬谪岭南文学作品主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芬芳.管窥苏轼“悼亡妻诗词”中的“生死观”的禅学渊源——以《江城子》《蝶恋花》《悼朝云》为分析载体[J].名作欣赏,2012(35):28-29.
  作者简介
  吴京烨(1998—),女,汉族,广东梅州市人,本科,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在门诊导诊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90例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5例,采用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45例,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对产后康复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的足月妊娠孕产妇300例,按随机数字
在广东上学的时候,每当新同学问我,我是哪里人,我总会很自豪地说:“潮汕人。”随即就会听来一声声对于潮汕美食的赞叹,其中最多的,当然是对牛肉丸的无限向往。确实,潮汕地区的牛肉丸很出色,它们是人们不吝时间精力,将新鲜的牛肉捶打十几小时之后而做成。上大学之前,我从未离开过家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靠着这些朴素又美好的食物成长着,但我从未觉出它们的特别之处。到广州上大学以后,两相比较,才知道
期刊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3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医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性颅脑创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28例.A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B组患
广州的夜景是令人惊喜的。夜游珠江,抬头而见的高耸广州塔,姿态曼妙、五色斑斓;珠江对岸的CBD则繁华绚烂,到底是现代化大都市;夜晚的美丽即便在汹涌的人潮之中亦是令人惊异,但人潮所带来的喧闹和推搡却最终将我磨至意兴阑珊;如果没有这番汹涌的人潮,这一番繁华的美或许当别有风味,但是事实上,人潮便是繁华的另一个标志。终于拨过重重人潮,倚靠在珠江栏杆边,看着江水波流涌动,江中船艇慢慢移动,船上人该是言笑晏晏;
期刊
《庄子》的《逍遥游》和《荀子》的《劝学》都是高中文言必读篇目,读《庄子》的《逍遥游》,纵横捭阖,让我拜服于庄子不羁、飘逸、洒脱的文风;而读《荀子》的《劝学》,字里行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模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历史,一块化石是一段历史,一本流传已久的书册是一段历史,甚至刚才拂过发梢的清风也是一段历史.有的人面对或好或坏的历史,画地为牢,始终无法挣脱无形的枷
期刊
目的:探讨对脑梗塞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其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36例)行综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