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五笔”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ngel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作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轻点一笔”。其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是“交代一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穿插一笔”。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一段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的“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两段详写一家人的散步,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巧折一笔”。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深化一笔”。
  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记叙文的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下面我们再用两篇短文来印证《散步》这种结构模式是实用的、可用的。
  第一篇,林文煌的《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轻点一笔)
  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交代一笔)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简叙一笔)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巧折一笔)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深化一笔)
  第二篇,小月的《鲇鱼跑了》: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轻点一笔)
  他买回了3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交代一笔)
  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啰!”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简叙一笔)
  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遍寻不着,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妈妈埋怨爸爸:“就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给听见了。”“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巧折一笔)
  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爸妈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深化一笔)
  以上三篇文章,内容上完全没有雷同的地方,但结构模式却很相近。除了“穿插一笔”可以灵活地取舍之外,“轻点一笔”、“交代一笔”、“简叙一笔”、“巧折一笔”、“深化一笔”等“五笔”都得到了运用。于是,它们就呈现出一种文章结构上的规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
其他文献
下面这篇文章是《丰碑》。大多数同学在小学阶段学过这篇小小说。现在,我们再从学写记叙文的角度,来看看它的借鉴意义。  《丰碑》表现的是一种恪尽职守的牺牲精神,构思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没有一笔直接写军需处长如何舍己为人,只是抓住并突出了人物的一个瞬间。第二,运用了多种烘托渲染的方法,多角度地表现人物。  让我们来看看穿插于文中的点评与分析。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
期刊
感谢
期刊
“我走了。”儿子带上门,上学去了。儿子省略了“妈妈再见”这样的话。  儿子似乎是突然长大的。个子长高了,脸上有了棱角,眉骨和颧骨突显了出来,鼻子下面还长出了一层软软的细细的茸毛。说话少了,放学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直到吃晚饭时才出来。她感到很失落。她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圆圆的、红扑扑的脸,眼睛黑亮亮的,流露出天真、好奇的神色。这张小脸总是像葵花向着太阳那样跟着她,要妈妈抱,要妈妈讲故事
期刊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经典诗人,叶赛宁是俄罗斯的经典诗人之一。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
期刊
朝阳,小路,小摊,飘香。每天早上。人们都在渤海湾边的天津卫把这天下独绝的美食当做早餐。说“天下独绝”,也许有些夸张,但又有谁不在介绍家乡的风味小吃时掺上一把乡情呢?  摊主们一般推着一辆简陋的四轮车,拉着一小车的面糊糊和各种配料,清晨6点便到了他们固定的摊位。不用宣传,也不需吆喝,那一大块黑黑的铁板就是最好的招牌。正如热粥在广州的受欢迎程度,煎饼馃子是天津男女老少永远的经典早餐。  车下生着炉火,
期刊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起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在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微微的寒意使我血液沸腾!  多么想让我那炽热的身体,  去紧贴白桦袒露的胸脯。    啊,森林的郁郁葱葱的浑浊!  啊,白雪覆盖的原野的
期刊
阿里山,它不是一座山峰。而是哩哩啦啦的一系列山脉,一般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位于台湾中部偏南的嘉义县阿里山乡。  我们一行人自台南乘车由低向高蜿蜒而上,沿途山壁险峻,俯瞰右侧,幽幽空谷的地段不在少数,但一旦登至景区相对的平坡,则秀色突然展现出来,使人目不暇接。单从下榻处的阿里山宾馆阳台放眼望去,密林之间的狭径透着点点碎花。意境深远;直观下方,层层叠叠的石崖造型奇特,如长盆似圆钵,托着各种奇花异
期刊
典子的话  被罚写作业的事儿,我也有过。那的确不怎么好玩儿。眼看着下课后其他同学一阵风似的向操场跑去,而自己只有望“场”兴叹的份儿,唉,那真叫郁闷。其实,老师罚写作业是百般无奈,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是学子本分。  好了,闲话少叙,书归正传。本期辩论有几个亮点值得大家注意:首先是正方的王洪芳同学,她以小见太,引用蔓圆心理学家的那段话很有深度;其次是反方的刘芮同学。她透过不做作业的现象。看到了学生思想深处
期刊
典子的话  典子看到这幅漫画,自然想到了少年的成长。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青少年时期,都是需要“笼子”的,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学校,那是一种保护,那是一种爱。而当我们羽翼渐丰,需要独自面对世界时,会自然地萌生突破茏子的愿望,想从笼子里伸出自己的“枝丫”。而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上那些热爱着我们保护着我们的大人,也该适时地调整罩着我们的笼子的型号大小和栅栏疏密,给我们足够的伸展空间。切不可让“保护”变
期刊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朝代,但在对外关系上却始终处于弱势。在北宋崩溃后避地江南的这一政权从开始建立就受金朝武力的重压,而后是更为悍勇的蒙古铁骑。历史的轨迹时有诡秘,文明毁于野蛮自古以来在东西方皆屡见不鲜。由于这种压力和危机的存在。南宋诗歌中尤多表现忧国情怀、报国志向的作品,而其情调往往以悲愤为主。人们最熟悉的。前期要数陆游临终时带有遗嘱意味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