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h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具有个性的人物肖像等,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如何使美学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客体(作品)的自然美,从而逐渐深入地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渗透。
  一、在朗读中显示的自然美
  1、富有魅力的范读
  教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因为朗读技巧较好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的感受。如果教者自身朗读条件较差,可以请别人录音,可借助录带,以弥补不足。
  2、朗读技巧的指导
  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中的自然美,朗读指导是一个关键。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想,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噪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
  3、抓住关键词语导读
  教者抓住关键词语读,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这样的读法能让学生积极思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自然美。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第四自然段描写春花图上时,可以让学生抓住“像”、“仿佛”,教者一边读,学生一边想,想象初春时节,繁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想到了通过拟人手法来写春花的生动传神。
  二、 在课文分析中挖掘神韵美
  当学生有审美感受,获得了审美愉悦后,教者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主体逐渐加深的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
  1、体会炼字的精妙
  在朗读中,学生已经感知作品的语言美,那在课文分析中,就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美”。母语中有丰富的词汇,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而当一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产生精美、简洁的效果时,教者就应该让学生体会炼字的精妙。
  2、在欣赏修辞中细细品味
  修辞手法除了让学生感知音乐美、语言美外,还能通过欣赏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此外,还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通过鉴赏,学生将无形化为有形,将抽象化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总之,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者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感知作品的自然美,带领学生在字、词、句、篇中徜徉,挖掘内涵,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从而在写作中创造美。由此得知,语文教材中存在美,教学艺术中表现美、挖掘美,教者必须在教学中渗透美,让学生在丰富的美学内容中感受美,鉴赏美,得到美的享受,激起创造美的欲望。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内容安排,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并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形成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目的,必须要遵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把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我是从以下方面做起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课中要想达到培养学
期刊
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全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就开始向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化,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不取决于教师反复的讲解,而是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就变得尤其重要,让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要“学会”到要“会学”
期刊
有的学生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也许这就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体验作文就是让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与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不断获取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认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再感悟中生成。”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探索活动。实践体验作文教学是推动教师向新课程迈
期刊
在传统方式的教学过程中,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往往是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煞费苦心地从写作背景讲到段落大意,费尽心血地从中心思想讲到写作特点。然而,几堂课之后,望尽台下学子,眼前一幅幅仍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的景象,又实在让人不忍直视。  抽象的“写作五大环节”的讲解,往往讲不出写作的实质。一个个专有名词,亦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弄清“写作是什么”、“为什么写作”、“如何很好地完成写作”这些道理。对书本上
期刊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时,往往只抓“主要的”进行分析,常常忽略了作品中着墨不多的那些“次要”内容。用这种方法去解读高考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就会无法全面领悟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有时候想要表现“主体”,但又不直接写,而是通过那些“次要的”来写,以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常常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次要的”内容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期刊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板块,现代文阅读既是化育精神、建树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形成思维、积淀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更是养成兴趣习惯、建构阅读知识、体悟阅读方法的实践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现代文的阅读促进了他们逐渐构建、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可以说,阅读对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世界观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当今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真可谓谈“读”色变,每次答题时
期刊
《蜀道难》与《琵琶行》皆是千古传颂的名篇,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一曲华章《琵琶行》,令无数“天涯沦落人”为之泣泪。作者运用大量的拟声词、叠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那震撼人心的力量。琵琶女通过时而高
期刊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一剂良药,抚平你心中的伤痕。”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呢?如果他们写出的好文章没有得到适合的认可与赏识,那岂不是一件憾事?所以,处理好作文讲评课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最佳平台,同时,也是给写作困难的学生创造一次契机。通过作文讲评课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
期刊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名家经典作品,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由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学习此类课文,能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更多的阅读兴趣 。  一、数次尝试,雾里看花  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曾有过
期刊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几轮教学改革,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仍然被单一的“讲读”和“串讲”主宰。“讲读”和“串讲”是语文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