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荣光在16世纪的尾声逐渐出现了衰落的迹象,那些巅峰时代艺术巨匠的创造势不可挡地成为历史。17世纪的欧洲强国群雄争霸,商业革命、经济发展、人文环境和政治变革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之后近三百年复杂动荡的社会格局。
艺术家作为“精神的传递者”,宗教画、风景画、神话题材作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们对于宗教的新认识和对神秘世界的探求敦促着艺术家投入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首先是虔诚、敏锐的感知者,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劳作,使抽象的内容得以转化为具有寓意的图像。但与文艺复兴盛期所不同的是,神性的光芒不再只是艺术追求描摹的主导力量,日常性和区域性特点的细节被广泛地运用到作品之中。那些原来被高高仰望的宏大主题和遥不可及的形象,渐渐与大众拉近了距离,从而获得了较多的亲切感,以激发起更为纯朴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触动。
在18世纪,肖像画、风俗画、静物画等日益盛行。在没有摄影术的久远年代,肖像画最初是被用来记录或纪念伟大人物的形象;静物也只是宏大题材里用来辅助装饰的部分物件。经过勃鲁盖尔、卡拉瓦乔、鲁本斯、伦勃朗等几代杰出艺术家的践行,取材于日常生活、专注观察和表现平凡之处的作品层出不穷,内容从人像到地域生活风貌到无生命之物等均有涉及,创作风格迥异且不失高度个性化。这代表着人们的关注点从神到人的世界的转变,更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宽广的视角,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代表作品《音乐课》明显带有启蒙运动的思想结晶;《人物素描》代表著古典主义高超严谨的绘画技巧;《小酒馆》《读信》《女子肖像》等作品以生动丰富的笔触、浓烈活泼的色彩精准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读信》的创作者弗里德里西·海因里希是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德国画家,他的画风独特,技法严谨。
17、18世纪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艺术开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巴洛克、洛可可、写实主义、古典主义各种风格相互交织,并行发展,各领风骚。伊根斯、奥森毕克、西尔芙哥特·布兰德、凡·戴克等都是在此期间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炉旁》是库尔贝工作室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描绘了一个工人坐在火炉旁取暖沉思的画面。将日常普通的生活题材作为表现对象,是现实主义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个时代官方的沙龙绘画多以漂亮唯美的题材为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上流社会的居家装饰需要,甜俗是这类作品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是现实主义画家嗤之以鼻的。
因此在这幅画中画家落笔轻松洒脱,丝毫没有要画一张“完美作品”的包袱,寥寥数笔便传递出主人公略显老态的形体和神情,同时交代了他的生活状况和心境。整个环境氛围在火光的烘托中显现出来,颇有在黑暗中寻找着希望的隐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
到了19世纪中叶,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风景画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不仅作为寄情、象征的题材,更成为表述观念、实验新方法的载体。艺术家开始追求成为“自然的追随者”。
秉持着古典写实主义的风景画家,以细腻微妙的手法传递着自然的开阔和壮美;同时,随着艺术家们对道德和固定价值观的转变,一批志存高远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传统绘画题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浪漫主义潮流以显露感性和自由为精神崭露头角,在表现自然时侧重从内心出发,在画面中常用热烈奔放的手法和充满想象的戏剧性效果,这也为后来印象派为首的近现代艺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集聚在法国农村巴比松的艺术家们,将“面对自然”的宗旨贯彻到底,他们忠实于自己的视觉,而无意强调理想美的特征。作品《生机勃勃的大树》是法国知名的巴比松画家爱德华·保罗·亨利创作的,他是当时著名大师皮埃尔·杜普伊斯的得意门生。爱德华·保罗1874年开始参加巴黎沙龙展,在柯罗的影响下,开始主要绘制风景画作。当时巴比松画派正处于被传统学院派打压和排斥的黑暗时刻,画家以画抒情。作品突破了以往树冠为着光点的传统表达方式,而采用光线直接照亮大树的根茎部的方式,描绘出野外大树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不为人类所阻挡的生存法则,从而告诉观者,画家本人以及巴比松画派的生命力和淘汰传统学院派的信心。
此后的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则是现代艺术开疆拓土的先驱,他们成功地让绘画艺术成为表达艺术家主观视角的媒介,艺术的面貌实现了更多元化的转变。
编辑:沈海晨
精神的传递者
艺术家作为“精神的传递者”,宗教画、风景画、神话题材作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们对于宗教的新认识和对神秘世界的探求敦促着艺术家投入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首先是虔诚、敏锐的感知者,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劳作,使抽象的内容得以转化为具有寓意的图像。但与文艺复兴盛期所不同的是,神性的光芒不再只是艺术追求描摹的主导力量,日常性和区域性特点的细节被广泛地运用到作品之中。那些原来被高高仰望的宏大主题和遥不可及的形象,渐渐与大众拉近了距离,从而获得了较多的亲切感,以激发起更为纯朴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触动。
日常的观察者
在18世纪,肖像画、风俗画、静物画等日益盛行。在没有摄影术的久远年代,肖像画最初是被用来记录或纪念伟大人物的形象;静物也只是宏大题材里用来辅助装饰的部分物件。经过勃鲁盖尔、卡拉瓦乔、鲁本斯、伦勃朗等几代杰出艺术家的践行,取材于日常生活、专注观察和表现平凡之处的作品层出不穷,内容从人像到地域生活风貌到无生命之物等均有涉及,创作风格迥异且不失高度个性化。这代表着人们的关注点从神到人的世界的转变,更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宽广的视角,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代表作品《音乐课》明显带有启蒙运动的思想结晶;《人物素描》代表著古典主义高超严谨的绘画技巧;《小酒馆》《读信》《女子肖像》等作品以生动丰富的笔触、浓烈活泼的色彩精准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读信》的创作者弗里德里西·海因里希是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德国画家,他的画风独特,技法严谨。
17、18世纪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艺术开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巴洛克、洛可可、写实主义、古典主义各种风格相互交织,并行发展,各领风骚。伊根斯、奥森毕克、西尔芙哥特·布兰德、凡·戴克等都是在此期间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炉旁》是库尔贝工作室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描绘了一个工人坐在火炉旁取暖沉思的画面。将日常普通的生活题材作为表现对象,是现实主义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个时代官方的沙龙绘画多以漂亮唯美的题材为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上流社会的居家装饰需要,甜俗是这类作品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是现实主义画家嗤之以鼻的。
因此在这幅画中画家落笔轻松洒脱,丝毫没有要画一张“完美作品”的包袱,寥寥数笔便传递出主人公略显老态的形体和神情,同时交代了他的生活状况和心境。整个环境氛围在火光的烘托中显现出来,颇有在黑暗中寻找着希望的隐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
自然的追随者
到了19世纪中叶,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风景画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不仅作为寄情、象征的题材,更成为表述观念、实验新方法的载体。艺术家开始追求成为“自然的追随者”。
秉持着古典写实主义的风景画家,以细腻微妙的手法传递着自然的开阔和壮美;同时,随着艺术家们对道德和固定价值观的转变,一批志存高远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传统绘画题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浪漫主义潮流以显露感性和自由为精神崭露头角,在表现自然时侧重从内心出发,在画面中常用热烈奔放的手法和充满想象的戏剧性效果,这也为后来印象派为首的近现代艺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集聚在法国农村巴比松的艺术家们,将“面对自然”的宗旨贯彻到底,他们忠实于自己的视觉,而无意强调理想美的特征。作品《生机勃勃的大树》是法国知名的巴比松画家爱德华·保罗·亨利创作的,他是当时著名大师皮埃尔·杜普伊斯的得意门生。爱德华·保罗1874年开始参加巴黎沙龙展,在柯罗的影响下,开始主要绘制风景画作。当时巴比松画派正处于被传统学院派打压和排斥的黑暗时刻,画家以画抒情。作品突破了以往树冠为着光点的传统表达方式,而采用光线直接照亮大树的根茎部的方式,描绘出野外大树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不为人类所阻挡的生存法则,从而告诉观者,画家本人以及巴比松画派的生命力和淘汰传统学院派的信心。
此后的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则是现代艺术开疆拓土的先驱,他们成功地让绘画艺术成为表达艺术家主观视角的媒介,艺术的面貌实现了更多元化的转变。
编辑: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