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悉,北京保利本年度春拍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已有多件重器“浮出水面”。去年秋季大拍,北京保利推出的“大明·格古”专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今春,保利将再度推出“大明·格古”专场,将目光锁定于明代各时期各类艺术精品,在深度挖掘明朝艺术品潜在收藏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术体系的建立以及对系统性收藏的引导。
一件将在本专场亮相的明初钧窑天青釉花盆可谓极珍,其盆底刻“五”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充满表现了当时瓷器的制作水平。本品曾为“一代船王”赵从衍先生旧藏,后上拍于1999年伦敦苏富比秋拍,由香港徐氏艺术馆收藏,传承有绪。
永宣二朝是青花瓷器发展之巅峰时期,本次春拍有幸征得两件永乐时期的青花佳作。其中,明永乐青花缠枝莲执壶,形制端庄隽秀,胎薄体轻,此器造型仿西亚地区铜器式样,是永乐、宣德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之一。另一件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玉壶春瓶青花发色浓重,富有时代特征,犹如水墨画浑融之美,造型优美,亭亭玉立,尽得玉壶春瓶之妙韵,为后世所不及。
明代嘉靖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因受嘉靖帝崇奉道教的影响,内容多道教色彩,如八仙、三星、葫芦等。本次推出的一件明嘉靖青花三羊开泰铃铛碗可谓此时佳作。
明清宫廷艺术专场历来是北京保利古董珍玩拍卖的最大看点,此次春季大拍的宫廷专场同样精品荟萃。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此次推出的一件清乾隆粉彩通景山水蝴蝶耳小尊可谓其中翘楚。其通景绘山水庭院,施彩清薄妍美,设色淡雅隽永,益见苍雅深厚之感,观之仿如宋人之青绿山水翰墨。山水楼阁是乾隆御瓷稀有的装饰题材,仅仅集中在乾隆早期唐英督陶期间所造的高端御瓷之中,例如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开光山水碗、盘、瓶、罐,至今所见尚有20余例,但是通景者则寥寥无几,加之饰双蝴蝶为耳,可见其珍。又有清18/19世纪紫檀嵌桦木龙凤纹扶手椅一对,比例匀称,虚实有致,但边角均有倒棱,属典型的紫檀工,极具质感,且饰以龙飞凤舞,更添“龙凤呈祥”之美意。
今年春拍专场中将增加鼻烟壶专场这一新的亮点,其中,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烟壶最为惹眼。此壶色彩柔和淡雅,方寸之间准确描绘人物形象和西洋建筑,体现了宫廷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此外,一件清玻璃胎珐琅彩花卉图鼻烟壶,纹饰疏朗清雅,与同类常见之华更显秀美规矩,品格不俗。与纯为西洋进口的珐琅料相比,玉石类鼻烟壶更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其中的代表作便是“苏作”鼻烟壶。此次付拍的清苏作人物白玉鼻烟壶,玉质莹润如脂,用料丰硕,碾琢精细,掏膛匀净,为盛清苏作的精彩之作。
除了古董珍玩亮点不少外,本次古书画部分将有一件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亮相,十分引人注目。此册御笔书画共八开,书、画分别四开,书法为乾隆帝亲笔临写颜真卿、蔡襄、苏轼、米芾四人法帖。其所临帖,并非亦步亦趋“书奴”式的临写,而是在理解古代名家笔意基础上的意临,既具有所临书家大的风格面貌,又不失个人特有风格。所画四开分别描绘松、竹、梅、兰。寥寥数笔,用笔拙雅率意,意境简澹,每开分题“贞乾、介节、蕊珠、仙佩”,文人画意味颇浓。此册为清宫旧藏,清宫鉴藏印累累,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实为乾隆御笔书画中的难得之作。
11件沈尹默书法惹人眼目
在不久前举办的北京保利2012年春拍全球16国征集成果观摩展(第一回)中,有11件沈尹默先生的书法精品,引得无数观者驻足。
沈尹默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其崇尚二王法门的书学思想,在清末民初碑学大盛的书法史大环境中,可谓一股强劲的逆势。但沈老的取法并不是单一的,在其漫长的书法研习历程中,时代所推崇的“碑”与自身所神往的“帖”,都对其书风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造就了其晚年淳厚、典雅的沈氏书风。
由于受到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沈老自己留存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浩劫中的牺牲品,这也是其晚年作品于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上并不多见的主要原因。而本次参展的11件沈老遗墨,均是得自大洋彼岸的沈氏后人之手,尤为难得。它们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诗稿底本、录前人名篇和临摹古帖。
诗稿部分,为8件沈老自录诗稿底本,大部分内容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其中不乏“红旗烈烈”、“从戎不投笔”、“朋友遍天下”、“明年今日便称强”等语句。而本部分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一段沈老与赵朴初先生的唱和之作。沈尹默先生在1963年曾发表过一篇论述如何学习二王书法的经典书学论文,题为《二王书法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文章发表后,许多学界、书界的同道都与沈尹默进行了书信的来往,而本次展出的这段与赵朴初先生的唱和之作,便是其中之一。
沈老录前人文章部分,共有两件作品,分别是录《欧阳文忠公集序》和节录孙过庭《书谱》。他对所录内容的喜爱,以及在录文时“神怡务闲”、“偶然欲书”这种安静祥和的心态,在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第三部分,为本次展览中沈老最为重要的一件作品,即通临楷书法帖《伊阙佛龛碑》长卷。该卷总长逾20米,为若干尺余见方的仿古宣裱为一卷,其中篆额六字,每字一页,正文每页4行,每行4字。
欧阳询严谨峻峭,褚遂良生动潇洒,学书之人大多认同于此,而褚遂良《伊阙佛龛碑》一作,在褚氏固有的结体上,拥有着与欧阳询楷书十分相似的“线性”,而沈尹默在临习此卷时,则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温润如玉一般的线质,配合长卷一气展开的形式,静穆至极。然而此卷的精彩,不仅仅体现在整体的气势和秀润的笔画上。在仔细研读每一开、每一字、每一个点画形态之后,我们似乎能够从中体会到沈老在处理这件作品时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状态、结字和用笔上都有所体现,仿佛书者自己时刻处于一种调整状态之中,这调整的手段绝对是精妙的,精妙到不仔细研究,很难发现其中的变化,而这种调整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便是让作品在简单之中表现出一种博大宽广的气势,用简洁凝练来阐释丰富多彩。
一件将在本专场亮相的明初钧窑天青釉花盆可谓极珍,其盆底刻“五”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充满表现了当时瓷器的制作水平。本品曾为“一代船王”赵从衍先生旧藏,后上拍于1999年伦敦苏富比秋拍,由香港徐氏艺术馆收藏,传承有绪。
永宣二朝是青花瓷器发展之巅峰时期,本次春拍有幸征得两件永乐时期的青花佳作。其中,明永乐青花缠枝莲执壶,形制端庄隽秀,胎薄体轻,此器造型仿西亚地区铜器式样,是永乐、宣德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之一。另一件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玉壶春瓶青花发色浓重,富有时代特征,犹如水墨画浑融之美,造型优美,亭亭玉立,尽得玉壶春瓶之妙韵,为后世所不及。
明代嘉靖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因受嘉靖帝崇奉道教的影响,内容多道教色彩,如八仙、三星、葫芦等。本次推出的一件明嘉靖青花三羊开泰铃铛碗可谓此时佳作。
明清宫廷艺术专场历来是北京保利古董珍玩拍卖的最大看点,此次春季大拍的宫廷专场同样精品荟萃。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此次推出的一件清乾隆粉彩通景山水蝴蝶耳小尊可谓其中翘楚。其通景绘山水庭院,施彩清薄妍美,设色淡雅隽永,益见苍雅深厚之感,观之仿如宋人之青绿山水翰墨。山水楼阁是乾隆御瓷稀有的装饰题材,仅仅集中在乾隆早期唐英督陶期间所造的高端御瓷之中,例如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开光山水碗、盘、瓶、罐,至今所见尚有20余例,但是通景者则寥寥无几,加之饰双蝴蝶为耳,可见其珍。又有清18/19世纪紫檀嵌桦木龙凤纹扶手椅一对,比例匀称,虚实有致,但边角均有倒棱,属典型的紫檀工,极具质感,且饰以龙飞凤舞,更添“龙凤呈祥”之美意。
今年春拍专场中将增加鼻烟壶专场这一新的亮点,其中,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烟壶最为惹眼。此壶色彩柔和淡雅,方寸之间准确描绘人物形象和西洋建筑,体现了宫廷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此外,一件清玻璃胎珐琅彩花卉图鼻烟壶,纹饰疏朗清雅,与同类常见之华更显秀美规矩,品格不俗。与纯为西洋进口的珐琅料相比,玉石类鼻烟壶更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其中的代表作便是“苏作”鼻烟壶。此次付拍的清苏作人物白玉鼻烟壶,玉质莹润如脂,用料丰硕,碾琢精细,掏膛匀净,为盛清苏作的精彩之作。
除了古董珍玩亮点不少外,本次古书画部分将有一件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亮相,十分引人注目。此册御笔书画共八开,书、画分别四开,书法为乾隆帝亲笔临写颜真卿、蔡襄、苏轼、米芾四人法帖。其所临帖,并非亦步亦趋“书奴”式的临写,而是在理解古代名家笔意基础上的意临,既具有所临书家大的风格面貌,又不失个人特有风格。所画四开分别描绘松、竹、梅、兰。寥寥数笔,用笔拙雅率意,意境简澹,每开分题“贞乾、介节、蕊珠、仙佩”,文人画意味颇浓。此册为清宫旧藏,清宫鉴藏印累累,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实为乾隆御笔书画中的难得之作。
11件沈尹默书法惹人眼目
在不久前举办的北京保利2012年春拍全球16国征集成果观摩展(第一回)中,有11件沈尹默先生的书法精品,引得无数观者驻足。
沈尹默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其崇尚二王法门的书学思想,在清末民初碑学大盛的书法史大环境中,可谓一股强劲的逆势。但沈老的取法并不是单一的,在其漫长的书法研习历程中,时代所推崇的“碑”与自身所神往的“帖”,都对其书风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造就了其晚年淳厚、典雅的沈氏书风。
由于受到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沈老自己留存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浩劫中的牺牲品,这也是其晚年作品于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上并不多见的主要原因。而本次参展的11件沈老遗墨,均是得自大洋彼岸的沈氏后人之手,尤为难得。它们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诗稿底本、录前人名篇和临摹古帖。
诗稿部分,为8件沈老自录诗稿底本,大部分内容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其中不乏“红旗烈烈”、“从戎不投笔”、“朋友遍天下”、“明年今日便称强”等语句。而本部分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一段沈老与赵朴初先生的唱和之作。沈尹默先生在1963年曾发表过一篇论述如何学习二王书法的经典书学论文,题为《二王书法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文章发表后,许多学界、书界的同道都与沈尹默进行了书信的来往,而本次展出的这段与赵朴初先生的唱和之作,便是其中之一。
沈老录前人文章部分,共有两件作品,分别是录《欧阳文忠公集序》和节录孙过庭《书谱》。他对所录内容的喜爱,以及在录文时“神怡务闲”、“偶然欲书”这种安静祥和的心态,在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第三部分,为本次展览中沈老最为重要的一件作品,即通临楷书法帖《伊阙佛龛碑》长卷。该卷总长逾20米,为若干尺余见方的仿古宣裱为一卷,其中篆额六字,每字一页,正文每页4行,每行4字。
欧阳询严谨峻峭,褚遂良生动潇洒,学书之人大多认同于此,而褚遂良《伊阙佛龛碑》一作,在褚氏固有的结体上,拥有着与欧阳询楷书十分相似的“线性”,而沈尹默在临习此卷时,则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温润如玉一般的线质,配合长卷一气展开的形式,静穆至极。然而此卷的精彩,不仅仅体现在整体的气势和秀润的笔画上。在仔细研读每一开、每一字、每一个点画形态之后,我们似乎能够从中体会到沈老在处理这件作品时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状态、结字和用笔上都有所体现,仿佛书者自己时刻处于一种调整状态之中,这调整的手段绝对是精妙的,精妙到不仔细研究,很难发现其中的变化,而这种调整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便是让作品在简单之中表现出一种博大宽广的气势,用简洁凝练来阐释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