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知行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借鉴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onak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精通儒、道、佛三家之学,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将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即意识层次与实践层次进行结合,本人也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知行合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以及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道德意识;道德实践 ;当代借鉴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核心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是他一生“履历”的真实再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着实因为其在道德认识与社会实践领域都可以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直至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
  儒家向来讲究“内圣外王”,形成了完整的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但是儒学发展到明代,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依然作为法定原则和取士标准,这就走向了桎梏。王阳明质疑程朱“知先行后”理论,认为这样便使道德认识和社会实践脱节,造成“交织行分作两截用功”的弊病。“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在这种情形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只是为了解决知行关系的理论问题,更是为了解决人们道德实践过程中的知行脱节问题,挽救危在旦夕的封建论理纲常。
  王阳明生活的时代,是在明朝中叶,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朝廷内忧外患。朱明王朝统治面临众多威胁,“三纲五常”的伦理框架也不断遭受冲击。王阳明深知“今天下波颓糜,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人是己见,莫肯相下求正”。这种处处倾轧、言行各表的社会现实,促使王阳明针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危机,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明朝武宗年间的“南赣盗乱”事件,更使得王阳明军事才能在平定祸乱的战役中得意充分体现,深刻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正要义,并总结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实战感悟。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论证
  宋代以降以至明朝前期,都流行程颐朱熹一派的理学,强调格物穷理。王阳明继承的是宋代陆九渊“心即是理”的学说,主张“理在心中”,倡导人们从自己的内心探求最高的道理。基于此,产生了阳明心学,又称作王学、阳明学,阳明心学这种“心即理”的理念,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人欲和天理的看法。这种正面的、可接受的阳明心学,通过后学们的继承、发扬,以讲会的形式传遍民间。
  程朱学派认为“心”与“理”分别独立存在,也就是通常指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王阳明提出自己的心学主张—心即理,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他否认心外有理,主张纲常伦理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提出“致良知”学说。致良知的“致”字有推广和扩充的含义,推广的就是与生俱来的良知、伦理道德。扩充就是将被私欲掩盖的良知进行恢复,最终成为圣人。王阳明认为人们无需向外求知,只需向内反求诸心,向外扩充自己的良知即可。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借鉴
  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价值体系,历经两千多年而未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在维护民族统一、社会稳定与支撑中国人的道德架构等方面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道德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传统文化的血液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体里,在精神层面,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沉沦、信仰缺失等问题无可回避。领导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民间提出“第三次儒学的复兴”口号,这都说明当前道德建设问题的极其紧迫性。不谈全部,起码相当程度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实践这的桥梁,似乎有些时候变成了空谈。
  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要将责任和担当精神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积极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更加鲜明地强调“实干”、行动、实践的重要意义。
  四、总结
  阳明学提倡知行合一,要求人们把道德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王阳明提倡言行一致,认识与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本意,在于解决当时人们道德修养中知行脱节问题。比照现今,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滞后的现实社会来说,只有当大多数人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才有可能实现社会风气的真正好转。
  王阳明毕生坚持修养自己的道德,自“龙场悟道”后,勇于践履“知行合一”理念。尽管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瑕疵,没有意识到以道德行动取代知识活动是不完善的,行不通的,但王阳明很有针对性的首倡“知行合一”论,虽未能挽救明王朝道德沦丧于历史狂澜中,但这一理论却不愧闪亮在历史的长空中,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现实的、可操作的修养方法,对于提高当下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阳明:《传习录》[M]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阳明:《答储柴虚》[M]王阳明全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王阳明:《守仁与杨士德薛尚谦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人民出版社,1991
  [5]余英时:《论戴震和章学诚》[M]三联书店2000.
  [6]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人民出版社2012.1
  作者简介:
  钟楠,(1990.2~),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论语》中系统体现了孔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的政治观,认为治理国政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治理国政与生活具有同样的要求。这种“道之以德”的政治观对于当前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孔子;政治观;《论语》  政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一书中共有43次直接提到“政”一词,其中的《为政第二》篇更是关于孔子政治观点的集中论述,系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孔子认为,治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因此,明确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路子,实现新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多样化,过去一些形式的、教条的、生硬灌输的做法已很难凑效。如何适应这种形势,主
期刊
针对“90”高职班级学生在大部分课堂上选择沉默,课堂表现沉闷的现象,本文从教师和学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希望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能够使课堂活跃起来
期刊
一、主要技术内容rn化学交联聚乙烯管材是一种新型化学建材,它以高密度聚乙烯为主要原料,以乙烯基硅烷、有机过氧化物、催化剂、抗氧剂等为辅料,经熔融接枝、水解缩合等化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聚焦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4+1”现代农业产业,着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业转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对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择我院收治192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进行两组住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以农业大省著称的江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构成和就业分布、劳动力价格水平、就业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外务工总体收入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