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而无明显缺陷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質和环境方面的原因,使学生能力的获得或发展产生障碍,学业成绩明显落后正常学生,表现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不可否认,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在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智力、身体都很正常,但却厌学、压抑或个性活泼有余、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学业成绩偏低。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只有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如学习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表扬。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作用,维持作用,还对学习过程有监控作用。
关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学困生”根本就不想学,不存在学习动机。但本能主义者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人本主义者马斯洛认为人对未知事物都有好奇的本能,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本能、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动机而不是习得的动机,它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过,从动机转化成行为,还需要有一个诱因。“学困生”其实内心都有向学和力求发展的趋向,只是这些愿望由于缺乏正确的诱因而被压抑了。教师的角色就是扮演一位“激励者”,运用内因和外因,引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由“静”到“动”的转移。
那么,我们老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兴趣培养,点燃学习的火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强大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二、实现“学困生”角色转换,提高自我效能感。
北师大金盛华教授的差生成因的行为动力系统角色偏常理论认为,“学困生”成绩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整个行为系统偏离了一般学生的角色,处于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中。大多数学困生都经历过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这导致了他们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失败者心态,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导致自身内部动力机制的缺损,最后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对于这种角色偏差,“学困生”很难自己来纠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外部干预,通过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纠正角色偏差,提高自我效能来影响其学习成绩。
1.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励人为之奋斗,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帮助他们逐个实现。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确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因为确定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条实现梦想达到的策略。目标既是学生的努力方向,又是评价的标准和学习进步的标志。学习目标既有长期的和较高层次的,又有短期的和简便易行的。阶段目标的实现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使他们的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还能使他们感觉到实现远景目标的可能性很大。这种可能性越大它给个体的激励值也越大,因而个体实现该目标的动机就强。所以,教师必须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和活动,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确定行动的措施,让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前,必须清楚地、生动地提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才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2.后团体奖赏效应。研究发现,当个体顺利参与并完成某一团体任务后,会有一种很愉快的感觉,这种效应称为后团体奖赏效应,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确认感和自尊水平。教师可以把“学困生”和“学优生”协调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的胜利使“学困生”获得奖赏效应。
3.归因训练。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从而改变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要求、指导完成任务、给予言语反馈、直接给予暗示等方法,尽量引导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因素,减少他们对失败的稳定归因(如能力差),让他们意识到失败的状况在后来的活动中有可能改变,增强对未来学业成功的期望和实现目标的信心。
4.模范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些“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榜样,听取来自成功的“学困生”的心声,,让他们相信原来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都可以成功,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
5.成功教育策略。成功教育就是使“学困生”在学习后也能获得成功的感觉。它的基本机制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它的教学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应勤矫正。
6.提出正确的期待。由于学习成绩总是处于落后状态,大多数教师对“学困生”抱着“但求无过”的态度,丧失了对他们的期待,“学困生”自己对自己也没有目标,没有期望,也就没有了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对学困生一视同仁,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期待着他进步,期待他成功的一天。但也应“不要期望过高,不要失望太快”。 三、充分鼓励,激發学习的动力。
惩罚不一定能阻止人们去做某事,而奖励却能鼓励人们。学习是学生所必须要从事的主要活动,对于他们的成果,应以及时奖励来强化其成功感,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有可能会由“学困”变成“厌学”,最终弃学。作为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自信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例如,我班罗佳怡,她的学習成绩比较差,脑袋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的尊重、注视、宽容她,常常用鼓励的言语评价她的发言,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从此可知学生若能从家长或教师处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就,看到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动机会明显加强,会对自己产生自信,充满创造的成功感。正确引导,以奖励为主是培养儿童好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手段。
四、个性进取,激发学习的潜能。
学习动机与独立进取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个性是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习动机的培养,不能像一般学生那样,必须因材施教。独立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一切潜能开发的出发点,要使“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养成独立的思维意识,进而养成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长此下去培养出的学生既不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困生”而言,之所以学习成绩差,就因为综合能力低。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则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帮助“学困生”解题固然重要,但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发散思维更为重要。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找出知识点,理出知识的脉络,而不是搞题海战术。对此我深有体会:本来每次教完词语,我总是让“学困生”回去把每个词语抄4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这些学生的词语听写的成绩老是不理想。我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多。就让他们把每个词语抄10遍甚至更多,然而他们的听写成绩依然如故。我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词语的掌握并不有效。经过思考,我向“学困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词语抄写作业,但要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略有提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期望感,那么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只有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如学习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表扬。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作用,维持作用,还对学习过程有监控作用。
关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学困生”根本就不想学,不存在学习动机。但本能主义者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人本主义者马斯洛认为人对未知事物都有好奇的本能,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本能、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动机而不是习得的动机,它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过,从动机转化成行为,还需要有一个诱因。“学困生”其实内心都有向学和力求发展的趋向,只是这些愿望由于缺乏正确的诱因而被压抑了。教师的角色就是扮演一位“激励者”,运用内因和外因,引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由“静”到“动”的转移。
那么,我们老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兴趣培养,点燃学习的火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强大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二、实现“学困生”角色转换,提高自我效能感。
北师大金盛华教授的差生成因的行为动力系统角色偏常理论认为,“学困生”成绩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整个行为系统偏离了一般学生的角色,处于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中。大多数学困生都经历过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这导致了他们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失败者心态,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导致自身内部动力机制的缺损,最后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对于这种角色偏差,“学困生”很难自己来纠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外部干预,通过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纠正角色偏差,提高自我效能来影响其学习成绩。
1.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励人为之奋斗,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帮助他们逐个实现。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确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因为确定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条实现梦想达到的策略。目标既是学生的努力方向,又是评价的标准和学习进步的标志。学习目标既有长期的和较高层次的,又有短期的和简便易行的。阶段目标的实现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使他们的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还能使他们感觉到实现远景目标的可能性很大。这种可能性越大它给个体的激励值也越大,因而个体实现该目标的动机就强。所以,教师必须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和活动,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确定行动的措施,让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前,必须清楚地、生动地提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才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2.后团体奖赏效应。研究发现,当个体顺利参与并完成某一团体任务后,会有一种很愉快的感觉,这种效应称为后团体奖赏效应,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确认感和自尊水平。教师可以把“学困生”和“学优生”协调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的胜利使“学困生”获得奖赏效应。
3.归因训练。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从而改变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要求、指导完成任务、给予言语反馈、直接给予暗示等方法,尽量引导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因素,减少他们对失败的稳定归因(如能力差),让他们意识到失败的状况在后来的活动中有可能改变,增强对未来学业成功的期望和实现目标的信心。
4.模范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些“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榜样,听取来自成功的“学困生”的心声,,让他们相信原来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都可以成功,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
5.成功教育策略。成功教育就是使“学困生”在学习后也能获得成功的感觉。它的基本机制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它的教学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应勤矫正。
6.提出正确的期待。由于学习成绩总是处于落后状态,大多数教师对“学困生”抱着“但求无过”的态度,丧失了对他们的期待,“学困生”自己对自己也没有目标,没有期望,也就没有了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对学困生一视同仁,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期待着他进步,期待他成功的一天。但也应“不要期望过高,不要失望太快”。 三、充分鼓励,激發学习的动力。
惩罚不一定能阻止人们去做某事,而奖励却能鼓励人们。学习是学生所必须要从事的主要活动,对于他们的成果,应以及时奖励来强化其成功感,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有可能会由“学困”变成“厌学”,最终弃学。作为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自信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例如,我班罗佳怡,她的学習成绩比较差,脑袋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的尊重、注视、宽容她,常常用鼓励的言语评价她的发言,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从此可知学生若能从家长或教师处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就,看到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动机会明显加强,会对自己产生自信,充满创造的成功感。正确引导,以奖励为主是培养儿童好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手段。
四、个性进取,激发学习的潜能。
学习动机与独立进取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个性是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对于“学困生”而言,学习动机的培养,不能像一般学生那样,必须因材施教。独立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一切潜能开发的出发点,要使“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养成独立的思维意识,进而养成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长此下去培养出的学生既不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困生”而言,之所以学习成绩差,就因为综合能力低。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则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帮助“学困生”解题固然重要,但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发散思维更为重要。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找出知识点,理出知识的脉络,而不是搞题海战术。对此我深有体会:本来每次教完词语,我总是让“学困生”回去把每个词语抄4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这些学生的词语听写的成绩老是不理想。我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多。就让他们把每个词语抄10遍甚至更多,然而他们的听写成绩依然如故。我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词语的掌握并不有效。经过思考,我向“学困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词语抄写作业,但要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略有提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期望感,那么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