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评估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可以通过评估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研究生国际化素质来衡量。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着国际化人才素质的高低。本研究试图总结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构建一套可量化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从而引导高校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取长补短,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9-0017-05
  Abstract: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odels of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training patterns plays a key role in high quality post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 methods of graduate students,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s was constructed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t could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program of post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drawing on strengths and complementing weaknesses, and improve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diversity of students; curriculum; faculty;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evaluation system
  隨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必然会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从而要求高等院校培养更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1]。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日益明显,归根到底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竞争[2]。直面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代教育问题[3]。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开放的前提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使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重新配置,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沟通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将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投入到研究生教育领域,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5],同时也是高水平大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我国虽初步确立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理念,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高水平人才派出、国外大学名师讲学邀请等方面[4],总体而言派出人数相对较少,远达不到国际化院校15%~20%的留学生比例[5],2015~2018年期间研究生留学生仅占留学生总数的3%~5%,尚未形成一套高效、成熟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创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评价,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将为建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常态化发展机制,制定未来高校发展规划,减少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服务。然而,目前有关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当前主要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试图建立可量化的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培养效果,为有效评价不同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研究生国际化模式提供依据。
  一、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概述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又充满竞争的发展时代,国际化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和培养条件等通常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主要组成要素[6]。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环节,包括生源多样化、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设置、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科研交流与合作[7] 四个主要方面。
  (一)多样化的生源
  研究生生源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进而影响着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8]。在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世界高水平大学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大学影响力和竞争力,采取了许多举措来保障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和国际化[1]。例如,伯克利大学除了重视增加国际留学生的比例(约占研究生总数的1/3),还注重弱势群体研究生的数量;剑桥大学将其招生范围普及到大众化,并且将国际学生作为考量的一个重要范畴,不断提高女性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所占比例。此外,哈佛大学还增加了具有独特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比例[1]。   中国研究生教育在学生结构国际化上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存在极大的“留学顺差”。据统计,2018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6.21万,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而同期来华留学人数为49.22万[9-10]。二是来华生源地的结构性差异[11]。由表1可知,来华留学生主要来源于亚洲、非洲,占比达76.52%。2018年,来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85,062人,仅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17.28%。
  表1 2018年来华留学人数统计
  “一带一路”倡议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12]。目前,来华留学逐步进入良性发展时期。据统计,2016年我国留学生人数超过44万,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为31.72万人,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64.85%[14]。因此,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应当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加强与周边国家研究生教育合作,以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的“软实力”[12]。
  (二)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15]。从世界各国实践来看,很多大学都把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16]。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前提是确定课程目标,关键在于更新课程内容,成败在于创新教学方式[17]。
  美国研究生教育水平无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美国三所著名高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可知,其研究生课程具有明确的国际化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上采用厚基础、博前沿的方式,课程模式上以“科研问题-解决方案”为特点,培养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等特点[18]。從课程体系来看,美国三所顶尖高校研究生课程主要以专业核心课、研究方法课和选修课组成,并具有选修课多、注重学科交叉、重视研究工具及方法、兼顾基础和学科前沿、提倡课程国际化等特点[18]。此外,美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课程的“教”重在“吸引”“启迪”和“调动”等方面,并推行独立学习、多学科交流、专题研讨、科研实践及实验室轮转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18]。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较为陈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理念、背景、知识等方面受到限制,在讲授的方式上一般更多地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缺少研讨、启发教学;专业课课程没有有效的系统性和规划性[19]。我们应立足本校,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世界前沿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培养更符合需求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以及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的培养目标已从以往仅针对学生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训练上,拓展到培养研究生的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以及国际合作意识[20]。因此,我们应重视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以满足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创新型国家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慕课/微课及互联网平台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手段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出一定的应用优势[21]。因此,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手段的便捷以及双语教学工具的优势可以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深度思考学习习惯,这将完美地与当今时代创新要求相结合[22]。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产生重要的影响[23]。研究生师资国际化、多元化,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过程亟需解决的问题[23],同时也是教育全球化对高校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24]。然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仅对师资团队的多元化构成、教师的国际化知识和科研能力背景提出了高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实现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国际化[6]。教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践行者,其对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背景的国际化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整体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意识欠缺、重点不突出以及机制不完善等三个方面[25]。部分高校和教师缺乏国际化观念,并未充分意识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高校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主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但受资助能力的影响,对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投入仍然很少。在国际化建设中,很多高校更多注重国际合作办学、学生的国际交流和互访,并把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招纳代表高水平的“海归”人员,而忽视了高校对现有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导致大部分教师缺少国际交流机会以及系统地培养。大部分国际合作交流依然局限在教师个体层面的“孤军奋战”,还未真正形成学院、学校层面的有保障的合作规模与维持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导师学历结构整体偏低;研究生导师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偏低;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现象,可能存在研究生导师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在学缘结构上,研究生导师“近亲繁殖”现象普遍,这使得研究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往往受到单一学科和学术思想的限制,不利于其创造性发展[26]。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充实、扩大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核心。例如,提高知名度,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扩大海外知名学者来华开展学术交流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比例;鼓励中外导师合作制、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带动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水平;通过构建“学术梯队”,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研究合作,提高本土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国际化培训制度,培养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19]。
  (四)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要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也是加快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27]。当前,我国高校主要坚持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并重的方式来打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环境[28]。“请进来”包括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报告、讲座和短期授课等,保证学生在校园内也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走出去”包括研究生赴境外攻读学位、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外暑期学校等。然而,这一系列国际交流与高校的层次和国际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来看,普通高校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受益程度比较低,接触范围较窄。而从研究生们实际交流状况来看,除少部分赴国外高校攻读学位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仅体现在作报告和听报告等,国际交流的时间和深度都相对有限[28]。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高校应当从学校战略和制度层面高度重视研究生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健全保障机制以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29]。例如,高校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公派”“省公派”,以及学院优势学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尽可能设立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短期访学专项资金,并建立健全国际交流考核机制。高校应多方位开拓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丰富国际交流形式[29]。例如,依托学科优势,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前沿论坛,提升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层次和质量,实现科研优势互补;在传统“引进来”基础上,重视建立与国外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使研究生国际交流从被动“听”“看”向着主动“做”转变;在“走出去”方面,从学校层面建立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使出国交流从短期、形式交流逐渐向长期、实质性合作转变。
  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处在何种水平?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优势和差距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构建可量化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对我国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全面了解,通过诊断结果指导高校及时调整国际化培养方式,进而促进我国研究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进程。
  目前,常用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模糊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弊端。根据国际化培养模式的特点,我们筛选了用于评价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指标,通过数据降维将指标进行简化,提取出可以代表全部信息的相互独立的公因子,避免重复信息的干扰,且能够克服人为主观判断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评价结果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
  根据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特点,筛选出用于评价国际化培养质量的可量化指标,最终得到国际化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表2)。
  三、结束语
  在全球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既是促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创新推动发展,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当前主要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现状进行调研,试图构建可量化的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有助于定量分析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有助于诊断并完善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而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玥,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哈佛、剑桥、伯克利和墨尔本四所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2]张春红,徐晓冬,刘立佳,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7):1-3.
  [3]杨舒.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8(4):60-62.
  [4]黄进勇,位芳,刘鑫,等.优化国际化办学环境,培养生物技术国际化人才[J].教育现代化,2017,4(31):105-106.
  [5]荣军,李岩.澳大利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272-274.
  [6]罗蔷.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7]刘晓黎,张莉,刘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11-15.
  [8]王建柱,张文丽.研究生生态学课堂教学中创新素材的培养研究[J].现代交际,2018(15):7-8.
  [9]忠建丰.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2):10.
  [10]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R].2019.
  [11]蒋琦玮.“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9(4):30-37.
  [12]常凯,赵艳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6):102-105.
  [13]教育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R].2017.
  [14]教育部.來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R].2018.
  [15]康若祎,朱中超,张阿英,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1):104-107.
  [16]单春艳.中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4):97-106.
  [17]王添翼.“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8(3):16-18.
  [18]向智男,熊玲.关于推进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基于美国著名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39-44.
  [19]刘贻新,李香,衷华.新加坡NTU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探究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6):65-71.
  [20]闫丽,段海燕,张利.推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双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7):79-80.
  [21]王胜,聂立武,韩古月.智慧教育内涵与教学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1):21-23.
  [22]耿长冉,刘云鹏,陈飞达,等.论基于国际合作项目的高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J].智库时代,2018(48):107-108.
  [23]张毅,罗元.全面质量观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2):117.
  [24]郑炜君,王顶明,曹红波.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建设——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72-77.
  [25]李孝川.师资队伍国际化:探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路径[J].教师,2020(23):107-108.
  [26]朱浩,余仁伟,刘琳,等.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2.
  [27]王凯,吴三林.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三阶段培育路径研究——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J].教育现代化,2020,7(49):27-30.
  [28]王文文,雷晓锋,冯蓉.国际化视域下研究生学术和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以航空航天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27-31.
  [29]钱礼光,张小晟,邢华斌,等.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大学化工学科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4):15-20.
其他文献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育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机械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风险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安全。文章从信息传递角度出发,识别风险来源、揭示风险本质,进一步厘清人工智能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建议采用与人工智能相兼容的保密通信技術规避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想
随着新课改有条不紊地实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积极优化实验教学,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科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探究实验,为学生搭建交流与合作的舞台,自主编创生活化科学实验,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中蕴含的科学奥秘,围绕实验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完善,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摘 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效,不断呈现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的教育态势。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还存在内卷离散的现象,表现为无用论、厌恶、抵触,以及思想行为失范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依据科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说”,从“依从、认同和内化”三重维度来规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离散倾向,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为培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数学教师攻克数学概念、计算和几何教学难点,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堂学习。 对于特殊小学学生来说,因为身体情况干扰,其在数学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则可以将抽象知识以生活化状态进行形象展示,对培智学生而言无疑是学习上的一大助力。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支持下培智学生多感官参与生活数学课堂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定参考。
摘 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形势,高校基层党支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形势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创新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持续贯彻落实高校基层党支部政治工作责任,持续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及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文章分析了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影响高校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而阐述了高校基层党支部创新工作模式的實践策略。  关键词:疫情常态化;高校党支部;工作
摘 要:基于工程教育更加重视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新工科”理念,系统思考了新时期工程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问题和教学策略。从一线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文章指出了工程数学教学的若干问题,即课程应用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艰涩抽象和课时压缩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典型问题,分别提出了目标导向式教学方法、数学软件可视化教学方法、线上和线下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有助于光电类专业教师更好地开展工程数学等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现代师范专业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撑,也是培养应用型师范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在进行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以层次分析法和相关构建原则为基础,同时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化平台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
一直所说的百年大计就是以教育为基础的,因此,在这种方式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是围绕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相关研究。 始终坚持不懈的推行学校的教育管理的德育措施。 优化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推进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摘 要: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主要聚焦于高校在学术方面的声望、资源、产出等因素。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文章从学生学习投入度维度探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评估,丰富现有评价体系。详细介绍美国国家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的理论基础、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等。借鉴NSSE指标体系基础上,制作本土化问卷、实施问卷调查,最后给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NSSE;高等教育质量;学习性投入;评价指标  中图分
摘 要:实践教学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思路,提出了“四层次-四模块-五类别”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四平台三原则”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八训三赛一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五循五必”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体系、“三阶段五方式”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三维三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