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0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有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才能更好应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遭遇的危机和挑战。尝试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供给侧层面探讨,具体从创新的教材、创新的课堂以及创新的师生关系三个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特色教材;合作式教与学;和谐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4-0104-05
  Abstract: A better response to the crisis and challen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 be realized only by freeing the mind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formula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theory from supply-side, involving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es, and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Key words: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aterials; Cooper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rmonious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进一步深化教材、教师、教学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而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与灌输、以大班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围绕教材展开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正遭遇时代挑战。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遭遇挑战
  (一)师生彼此期望差异大
  教师根本出发点是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突出教学重难点的知识传授,期望学生认真听讲,掌握知识点。可在部分学生看来,老师讲的理论枯燥而空洞,远离现实,对自己的生活和日后工作指导意义不大,因此缺乏听课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一些理工科学生认为思政课与自己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相比,显得“虚”,于是在课堂填写实验报告、编制设计图,解答习题等。在部分文科生眼里,思政课和中学的政治差不多,考试前突击背背就可以过关。于是常见的课堂现象是:教师一人站在讲台卖力讲授,学生成低头一族,忙着干与课程无关的事。即使有教师抛出问题想引导学生讨论,部分学生也不以为然,不愿参与进来。有教师通过考勤、课堂纪律作为成绩考核方式,明显感觉学生是为完成学分而被迫来上课。这使得思政课教师很容易陷入教学挫败感,产生职业倦怠。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得知,教师的魅力居首位,甚至有同学声称“讲什么不重要,能吸引我很重要”。教师魅力一方面属于知识层面的。思政课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处在成年早期的大学生们既渴望知识能给他们指引人生或解决生活苦恼,但又不希望教师身居讲台之上,端起权威架子教导。另一方面是人格魅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共同特点是有人格魅力,能吸引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说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能走近学生、接纳学生是展现人格魅力的第一步。如果老师眼里的学生是一代不如一代,学生认为老师啰嗦而古董,吸引力何從谈起?例如,某学生课后想和老师私下交流,问:“老师,能加你为微信好友么?”教师:“微信?不常用。”学生又问:“那QQ呢?”教师:“QQ啊,上去的少。”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机会可能丧失。虽然人格魅力包含很多内容,每位教师不是天然都有魅力,但如果不愿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对他们不感兴趣,也就很难吸引他们。
  (二)缺乏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思政课中的一些理论不能很好与当前社会现实相契合,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思政课教师深陷两种困境。
  一是思维束缚,难以把握好“度”。教材的内容体系由权威专家编写,很多教师认为紧紧围绕教材备课比较稳妥,虽然讲授难以出彩,但至少不会讲错。有时面临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脱节,也试图用理论分析社会发展矛盾,却担心过多揭露社会负面现象是不忠于党和教育事业的表现,怕被学生误认为对社会不满的“喷子”,不符合思政课教师形象。若对社会现实矛盾视而不见或者刻意回避,学生则疑惑很多,甚至对一些理论知识因不甚理解而持否定态度。
  二是缺乏理论高度。思政课教师多是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却难以使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下面简称《计划》)中指出“必须清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挑战……必须清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政课提出新的要求[1]”。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1]”。
  (三)互联网对大班课堂教学的冲击
  思政课部分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不同专业背景,甚至文、理、工不同基础的学生混班上课。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教师常选用无个性、无差异,同一的讲授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多半低头干自己的事,特别是频繁使用手机。在笔者 “思政课教学效果调查”访谈中,学生比较代表性的答复是“课堂内容很无聊,老师讲授很枯燥,玩玩手机可提神。”“要是不玩手机,教室要睡倒一大片。”“我用手机查资料,也是学习,老师讲的我上网都能搜索。” 有的高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取“无手机化课堂”措施,通过限制学生使用手机来提高抬头率,但治标不治本。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事实,不得不接受网络对传统班级授课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 教育”的出现,催生了慕课、教育APP、电子书包、云服务、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的课程,甚至是一些海内外名校提供的网络课程平台,传统课堂讲授岌岌可危。   二、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突破传统思维定势
  当思政课的需求侧——学生背离课堂愈来愈远的时候,改革势在必行。改变这一局面的常用思维模式是提高学生出勤率和听课抬头率。如要求辅导员进课堂检查,每个班的班干部课前点名,任课教师课中抽查,并规定缺课若干次取消考试资格,甚至有的学校把学生名单和座位相对应,谁缺课一目了然。在这样严堵之下,学生出勤率确实提高了,但更多是出人不出心。于是又采取若干措施提高听课抬头率:杜绝课堂使用手机,随机提问抽查等。结果是师生教与学都很辛苦,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违背,也与思政课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相去甚远。
  《计划》指出“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1]”。思想解放是创新创造活动迸发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才能更好应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遭遇的危机和挑战,本文尝试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层面探讨,供给侧因素,包括教材、教师、课堂,重在创新。
  (二) 创新的教材
  1. 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现在高校思政课通常使用统编的本专科生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课本的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理论精简,一本教材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若承担思政课的教师对某些学科知识涉猎不多,理论理解不透彻,就没办法讲清楚讲生动,只好捧着教材干巴巴地单纯说教。理工科学生因高中过早分科,人文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经常出现字都认识,意思不知的现象,妨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虽然有配套的教师、学生用书,但远远不够,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即整合全国高校网络优秀教学资源,集中本学科优秀的师资力量透彻研读教材,把理论的构成及来龙去脉讲清楚,并提供详实的通俗易懂的资料。资源库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平台,提供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微信公众账号,让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该资源库是教材的重要补充,也是顺应时代由纸质向电子化发展。
  2. 积极开发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校本教材。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其特色的校本教材。有的高校创办历史悠久,从革命年代到和平时期,甚至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她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党、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传统。这些高校结合自己的历史发展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已取得一些成功。如井冈山大学在2004年,组织相关专家和思政课教师,编写出版《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将历史转化为课程、史料转化为教材,作为必修课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2]。有的大学充分利用不同领域的师资力量,紧跟时代步伐,打造自己的特色教材。如上海大学开发的“大国方略”课程广泛受学生热捧。该课程教学目的是解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解我国改革发展、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增强青年学生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3]。校本特色教材的开发既扩充了国家思政课统编教材的内容,又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 创新的课堂
  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关键因素。目前思政课部分是大班教学,弊端明显。为了加强教学管理,《计划》中指出“合理设置教学规模,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1]”。但在目前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不能有效保证中小班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合作式教与学可有效弥补其不足。
  1. 合作式教与学。师——师合作。教师从“单人作战”转向“协同合作”。一个教师独自承担几个甚至十几个班级的某门课程,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它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需要教师是通才,个人的力量显然不够。“协同合作”是指承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成合作小组,通过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甚至把一门课分成几个模块,发挥教师各自研究专长,从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小组的老师接受来自同一年级甚至相同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这种压力和动力有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生—生合作。大班教学,课堂管理复杂,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间可以彼此约束,组与组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有效保证课堂纪律。此外,课前的资料阅读和收集、课中的问题讨论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个人力量有限,视野不够开阔,容易思维狭隘,借助小组的力量相互帮助,共同切磋,能充分发挥自身及同伴的学习优势。关键是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团队精神,培育合作共赢的理念,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师—生合作。师生合作体现在情感和思维上。师生之间的情感——彼此相對的情感态度、相互尊重的意愿、相互的接纳度是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思维的合作则是在教学中,二者能否能节奏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即使在不一致情况下,双双能否立刻意识到,并及时调整思维节拍。这样的合作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参与其中,愉悦、喜爱等正性情绪益于人记忆力增强,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教师在这样的课堂容易体现自我价值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方式以“导”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确实有许多益处,节约教学成本,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功扎实,但学生普遍后续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究其缘由,长期灌输式讲授和被动学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能力和素质的拓展,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思政课重在育人,即使理论讲授无比正确,如果学生不“走心”,也没办法促进其成长。而以“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替代教师的讲授灌输。例如在全球颇受欢迎的迈克尔?桑德尔的课堂—— “公正,该如何做更好”,可容纳上千人的桑德斯剧院座无虚席。桑德尔教授常用交流与辩论的方式授课。他先给出一个案例,然后把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几派,让他们不断去交锋、碰撞。对学生的观点不轻易评述判断,而是把疑问又抛给学生,几次反复下来,学生自发形成的结论逐渐接近他所要讲授的内容,就如同让风筝自由翱翔,但主线轴还在老师手里。在交流与辩论过程中,桑德尔教授充分尊重学生,他总能记住学生的姓名及其观点。其次,桑德尔教授注重结合现实生活中案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去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他没有直接把各种正义理论及其局限性呈现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个“电车难题”的情景让学生在纠结中体会与思考。这种以“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渠道多样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多渠道化,形成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重要补充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性认识和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普遍性,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制定详实的实践教学计划方案,建立多元化的实践基地,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的时代性、灵活性以及海量的信息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通过网络链接,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随时更新和补充最前沿的研究,实现多维度的互动交流,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随时通过邮件、QQ、微信群等方式互动。通过互动反馈,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学生也可依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创新的师生关系
  1. 转变传统“中心论”,师生角色分化。传统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一是 “教师中心”论,学生在这种教学体系下,束缚较多,被动而学,痛苦多于快乐,学习效果不佳;二是“学生中心”论,虽然有效克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与消极,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但教师地位相对边缘化,如何把握好“度”,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成了难题。无论强调谁处在中心位置,被边缘化的一方很难体验教学过程中的愉悦。近年来,师生冲突事件频发,隐藏了许多矛盾,与上述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单一有关。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点被提出并被广泛接纳,但在具体实践教学中,两个“主”的关系如何协调又成了新难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师生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这四个角色相互渗透,就不会出现谁是中心,谁被边缘化的现象。依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和需求,师生相互转化角色,共同创造和建设教、学过程,一起体验与分享,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 加强合作与服务,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合理的师生角色分化,关键在于教师控制好教育者角色的过度扩张[4]。教师要有一种服务意识,用自己的学识和友善获得学生的认同,对学生不同个性特质,不同想法持包容和接纳态度,能放下身段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学情境,如发动学生搜集热点问题,下载相关视频等作为课程素材,实现充分合作,而不是用自己师者身份将个人观点强加给学生。有时就某一专题,请学生主讲,教师坐在台下听,然后要求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充分分化,多维度互动与体验。对于教师而言,既体验学习者的感受,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辅导点评;而学生既是学习者,又从教育者的角度评估他人。因为角色的互换与体验,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和体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课堂共享。师生没有割裂开来,是相生相伴,亦师亦友,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作为教师,我们有时候走在学生前面,更多的时候是和他们走在一起。”[5]
  改革创新,需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本文在教学实践中,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入手,着力提高供给侧方面质量与效率,通过对教材、学习方式方法、师生关系等领域的探索,充分發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思政课。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s78/A13/s3097/s8079/201510/.html,2015-10-28.
  [2] 彭福华,徐光明.井冈山大学:红色资源多形式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EB/OL]. http://www.jyb.cn,2014-12-09.
  [3] 许婧.上海大学通识课《大国方略》受热捧 激励大学回归“教与学”[EB/OL]. http://www.chinanews.com, 2015-11-03.
  [4] 刘历红.论师生“角色分化与共享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5):28–33.
  [5] 刘铁芳.公民教育的学与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2.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
其他文献
故事演绎双溪村是江苏省苏州市富阳区有名的贫困村,双溪村的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为了修建人村的主干道,村里欠下200多万元的债务,是个名副其实的“负债村”。
电网智能化是世界电力发展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执行单元,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
2015年11月14日,孔志华接到一周内第五个微信订购中药材的语音电话。作为一名返乡农民工,孔志华用16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不少留守妇女、老人打工。忙时他每天要为工
目前,对于300 MW机组火力发电厂面临逐步淘汰的国际形势下,加上国际能源价格攀升,火力发电厂煤源杂、煤种多、煤质稳定性差、偏离设计值等各方面因素,从加强入炉煤管控入手,
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高家庄是一个库区移民村,村里多丘陵地,土层薄,种粮食十年九不收。
以参加第41、42、43届体操世锦赛及第30届奥运会高低杠决赛运动员完成的32套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前高低杠连接加分、难度分及最后得分进行统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最集中的场所,其电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变电站工频电场评估日益重要。本文对变电站元件进行三维建模,以导线、绝缘子和
现有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非电量信息采集存在采集手段单一、自动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实时在线监测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油温油位
风能的间歇性和随机性使得风电场的输出功率发生波动,这会引起电网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电流等问题。储能系统能够通过吞吐一定的功率对风电场输出曲线进行平滑,从而
摘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友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的简单复制,而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弘扬友善价值观,需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使四者有机统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友善;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