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情境式教学策略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沪科(2013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为例,阐述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采用情境式教学策略,通过情境解读、情境追问、情境深化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设计,指向问题的解决和人的创造性,使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推进深度学习和迁移,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情境式;复习课;初中物理;策略
   中考及复习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好的复习方式。常见的讲练模式通过复习知识建立框架、典型例题讲解、学生配套练习、教师讲评变式拓展,体现了满堂灌与满堂练的监控效果。不仅累,也很难达到预期。究其原因,是脱离了情境形成孤题,个体缺乏情境解读能力,主要靠记忆而非高阶思维,教师将大问题分解到学生都听懂的程度,而让学生失去面对困难的机会。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让学生进入情境、解读情境、变换情境,实现深度学习。
   复习课的情境化,指教师在复习课中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复杂情境,学生面对困难,运用知识将其分解成众多的可理解的情境切片,进一步分析并与相关的知识原理进行比较配套,最后尝试变换情境进行创造。把已学过的知识点进一步转化为与具体运用的情境具有相似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较为复杂的物理情境创设下,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类似知识产生或运用过程的情境,自然地释放身体和情感,更加直观地、富有意义地、快乐高效地深入理解知识甚至创造知识。
   情境为知识内容赋予了现实意义,使得复习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就好比加了蛋的炒饭更营养更受人喜爱一样,在节奏快容量大而内容又相对比较枯燥的复习课中,创设真实而富有新意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持久度,提高学习质量,更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综合性品质。同时,把情境作为学习知识的载体,将枯燥无味的知识情境化,提高知识接受的效率的同时,还能使知识的内涵丰富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培养学生的认识与实践观,提升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学生在情境中生发自己对事物的原初性的感受,感性思维和内在探究事物的渴望和能力被充分激发和提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了核心素养,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情境复习法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情境展示、情境解读、情境追问、情境深化、情境迁移等五个基本策略。本文以《内能与热机》单元复习课为例,依据教学实践,重点运用了情境解读、情境追问、情境深化等策略。
   一、情境解读,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习课中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对情境进行解读,建立物理观念体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创设情境:电水壶烧开水,水沸后壶盖不停跳动。
   以上述生活情境作为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这一情境入手,联想与热学相关的知识,进而初步建立起由内能、热量、做功、比热容、热效率等知识组成的知识网,将零散的、片面的知识点提炼浓缩成系统的整体的知识群组,从而建立物理观念体系。
   二、情境追问,辨析核心概念
   情境追问在初步建立其物理观念体系的基础上,在原有情境中展开进阶式追问,深度挖掘每个核心概念,進而生发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过程。
   追问1:观察烧开水水温上升的现象,思考什么是内能?与机械能有何区别?如何判断内能的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回答: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是微观上的,机械能是宏观上的。温度是影响内能的一个因素。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追问2:观察水烧开后壶盖跳动的现象,思考是谁在做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如何区分做功和热传递?
   回答:水蒸气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做功的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追问3:观察电水壶加热这一现象,思考使用不同的燃料有何区别?燃气燃烧放出热量是否能全部被水吸收?
   回答:不同燃料燃烧的放热本领不同,用热值描述。水吸收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比用热效率表示。
   利用上述对物理情境的一系列进阶追问,引发学生对内能、做功、热传递等核心概念的深度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对内能的含义、研究领域、影响因素、改变方法及热学中的功能关系等知识的深度理解。
   原情境:冷却中的电水壶和水。
   新情境:厦门出租车推广使用新能源,渗透节能环保教育。
   追问4:冷却中的电水壶和水谁的温度降低更慢?为什么?
   回答:水。水比热容大,放热能力强。
   追问5:厦门出租车使用的燃料还有汽油和天然气,燃烧同等质量放出的热量相等吗?
   回答:不相等。不同燃料燃烧时的放热本领不同,用热值来反映这一特性。
   物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热容是物质吸放热能力的一种体现,而热值反映的是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本领。通过创设上述两个看似独立实则具有内在关联的物理情境,对其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在情境的帮助下成功地将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发现它们的不同点或内在联系,进而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化解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情境深化,形成观念和方法
   原情境:电水壶烧开水,壶盖不停跳动。
   新情境:密闭瓶内酒精燃烧,瓶盖被弹了出去。(如图1)
   设问:两种情境下分别有哪些做功?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转化?还有哪些类似的能量装置?能量可以全部转化吗?
   答:电水壶烧水是气体对壶盖的做功,电能—内能—机械能。酒精燃烧是气体对瓶盖做功,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类似还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由于要克服摩擦、排出废气、还有未完全燃烧等等,真正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这个百分比是评价热机的一个重要指标,叫做热机效率。
   物理能量观念是物理观念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以上情境对比和联想迁移(如图2),发现能量原来可以蕴藏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再通过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为我们所用,整个世界才得以运转。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内能的储存、转化和利用,帮助学生建立起能量观念中的能量形式观和能量转化观。
   原情境:电水壶烧水。
   情境设问:如何体现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回答:转化为加热时间。
   情境深化:那如何研究水的吸热能力?
   回答:质量和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或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加热时间。
   物理教学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领悟、最终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针对本章节,如何设计实验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以及需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是渗透学科思维的主要契机。让学生通过解读比热容的定义式,顺利得到两种控制变量的方法,如图3。
   以情境为背景,深度挖掘情境的教学依托功能,引导学生设计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应用转化法、控制变量法等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复习课中切实落实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物理情境取材于学生身边生活,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采用情境式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顺利将学生带入复习主体,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体系,深化理解核心物理概念,区分理解易混淆知识点,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有效地在复习课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91-205.
   [2]陈宗成.基于习题的进阶追问与物理观念的培养[J].中学物理,2019(Z1):1-3.
   (厦门市第五批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课题“基于整体视角的初中物理单元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编号:Z508。)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此阶段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有利于提升初中生音乐欣赏力,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对此,本文对初中生音乐欣赏力培养意义展开探究,提出初中生音乐欣赏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实践教学   音乐课作为艺术课程,音乐欣赏力是学生必备的艺术欣赏力,目前,对艺术欣赏力没有明确的界定,自含义上看是人们在接触音乐艺术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能力,是人们通过
期刊
【摘 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束缚限制教学的。我们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应甘作教材的奴隶。内容上重组,富有创造性;文本上重组,富有趣味性;形式上重组,富有挑战性;资源上重组,富有延展性。重组教材,让道法课灵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重组教材;内容;文本;形式;资源   “距离之问,不在于是否‘正面’,而在于是否真实。只要真实、就能释放‘正能量’;惟
期刊
【摘 要】美术源于生活,源于发现,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学生描心绘神,拓展创新的宝贵资源。本文从学生主体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角度入手,以自然生活素材为教学载体,探讨了回归自然、生活的美术教育路径,尝试引导学生在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中,重塑审美情感和艺术素养,创新美术语言的表达,发展美术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融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艺术环境中,实现美术感知、想象、审美、评鉴和艺术思维创造能力的全面发
期刊
【摘 要】语文是所有学科里最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学好语文是最关键的一步。随着当今教育的不断改革,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地区都倡导从小培养孩子们文字理解能力,加深语文在孩子们心里的印象,帮助孩子们以后更好的进行学习。作文作为语文学科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也更加受重视,教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采取更优质的教育模式开展语文教学。本文就放
期刊
【摘 要】校园环境毕竟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巨大推动力。和谐的教学环境,契合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生成积极心理,促使学生产生愉悦、互助等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良好的体验。为确保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开展,教师要把打造校园诗意环境文化作为重中之重,给学生提供富有诗意而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优化和改善校园环境,调整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状态,改变英语教学中费时低
期刊
【摘 要】在以往的讨论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及时反馈和正向评价总是局限于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运用。而本文将从学生英语学习中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大学习困难入手,讨论教师如何通过结合语言教学的语境、摆正教师学生的关系和发挥同伴影响的积极作用来将教师的及时反馈和正向评价发挥到最理想的状态。   【关键词】及时反馈;正向评价;语境教学;同伴影响   教师在课堂中的及时反馈和正向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得到了广泛
期刊
【摘 要】在初中地理的课堂学习中,通过采取分层练习的方式,能够切实做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切实提升地理分层练习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快速掌握。   【关键词】初中地理;分层练习;人教版;《美国》   在初中地理的课堂学习中,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分层练习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正确认识,让学生的地理课
期刊
【摘 要】乡土案例运用于教学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结合“产业转移”教学实例,列举了利用乡土案例创设情境从认识区域范围,区域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区域认知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区域认知的方法四个角度,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  【關键词】乡土案例;区域认知;高中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高中地
期刊
【摘 要】英语属于语言类学科,而语法是语言类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法教学要使语言学习在情境中进行,帮助学生习得规则、应用知识,提高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敢于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知识的运用,在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中感知、运用、内化语法,并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情
期刊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现代素质教育观的背景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拓宽学生学习视角的宽度与广度,正视自己的定位,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教师也要努力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的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科学、合理的安全课堂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素养培育工作。本文以高中历史《辛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