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是关于发明创造的学问,其核心就是探索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重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多,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实施程序
科学探究是人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使用的方法,它有明确的步骤程序,首先,要明确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其次,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再次,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和猜想;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对原来的设想进行改进,直至解答问题,提出新的理论。为此学生和教师都要做好准备,尤其是对问题的模型一定要有初步的了解。教师需要做的准备:明确试验目的,检查试验器材,设计好试验记录表,做好应急准备。
如在进行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验设计时,首先明确试验目的: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实验前猜想:大家基本都认定能。我们设定的实验方案:将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箱遮住,学生在纸箱外玻璃缸旁大声击掌。记录表内容:试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对现象做出解释,得出实验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也要学生做好准备:提前预习试验内容,知道是什么试验,明白试验步骤和过程,知道在试验中自己需要做的观察和记录等。
为了更好的达到试验目的,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课前要试做实验。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学生动手的可实施性等。教师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了,才能确保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操作准确,观察清晰,记录准确,试验科学有效。
做好探究安排
实验前应明确试验目的,整个试验都要围绕目的开展,在试验过程中,小孩子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不注意,他们就会“玩”起来,忘记试验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立即给出提醒,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
有的试验过程比较慢,变化不明显,这时学生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给学生讲明,让学生在观察时要细心、认真,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明确,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等,这个试验用到哪些观察手段,学生提前掌握了。
学生动手之前,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非常重要,教师在实验中演示时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无形中会把教师的举动当成依据和榜样。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条不紊,按照实验基础知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试验过程的严谨性。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教会学生试验器皿的使用注意事项,比如:使用温度计时,手要稳拿温度计的上端,在读数时,要等到液体停止升降才能开始读,视线一定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在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以免影响温度计测量的准确性。教师的举动会在学生的眼中、心中形成印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的习惯。试验过程中,成员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要学生轮流变换角色,相互讨论,归纳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手段,悬念是学生追求新知识的动力来源。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结合科学课程的蕴涵众多“神奇”道理的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告诉学生,在历史上有一位超级大力士,他能够撬动地球。这时,同学们心里就有疑问,是谁呢?他怎么会这么厉害呢?他是怎么撬动地球的呢?而教师这时候话一转,告诉同学们,你们也能变成超级大力士,下面我们就来变变看。教师先给学生一捆书,看学生能不能搬起来,大家都觉得书太沉搬不动;然后,教师让学生使用杠杆很容易将这捆书撬了起来;再加成两捆书,学生还是很轻松地撬了起来。学生这时候又说用杠杆撬动书很容易,就能变成大力士。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吗?教师将支点位置改变,变成费力杠杆,然后还让原来的同学来撬同一捆书,这次,学生觉得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了。经此一变,学生对杠杆产生极大兴趣,感觉它就像一根魔术棒,可以把力气变大或变小,这时候教师再进行讲解总结,效果可想而知。
多组织活动
为了提高科学探究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的课堂不是学生单纯动手操作,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科技小制作。同时,我们还经常开展科技展示活动,让科学探究走出课堂。如让孩子们在课外开展试验、栽培、饲养等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用到实践上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对科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我们成立科技小组让大家吸引进来,带他们到科技馆参观学习,在网络上查找科技资料,并自己动手开发、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参加科技比赛等。学生走出课堂,不仅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知识用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小学)
注重实施程序
科学探究是人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使用的方法,它有明确的步骤程序,首先,要明确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其次,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再次,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和猜想;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对原来的设想进行改进,直至解答问题,提出新的理论。为此学生和教师都要做好准备,尤其是对问题的模型一定要有初步的了解。教师需要做的准备:明确试验目的,检查试验器材,设计好试验记录表,做好应急准备。
如在进行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验设计时,首先明确试验目的: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实验前猜想:大家基本都认定能。我们设定的实验方案:将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箱遮住,学生在纸箱外玻璃缸旁大声击掌。记录表内容:试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对现象做出解释,得出实验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也要学生做好准备:提前预习试验内容,知道是什么试验,明白试验步骤和过程,知道在试验中自己需要做的观察和记录等。
为了更好的达到试验目的,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课前要试做实验。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学生动手的可实施性等。教师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了,才能确保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操作准确,观察清晰,记录准确,试验科学有效。
做好探究安排
实验前应明确试验目的,整个试验都要围绕目的开展,在试验过程中,小孩子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不注意,他们就会“玩”起来,忘记试验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立即给出提醒,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
有的试验过程比较慢,变化不明显,这时学生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给学生讲明,让学生在观察时要细心、认真,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明确,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等,这个试验用到哪些观察手段,学生提前掌握了。
学生动手之前,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非常重要,教师在实验中演示时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无形中会把教师的举动当成依据和榜样。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条不紊,按照实验基础知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试验过程的严谨性。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教会学生试验器皿的使用注意事项,比如:使用温度计时,手要稳拿温度计的上端,在读数时,要等到液体停止升降才能开始读,视线一定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在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以免影响温度计测量的准确性。教师的举动会在学生的眼中、心中形成印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的习惯。试验过程中,成员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要学生轮流变换角色,相互讨论,归纳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手段,悬念是学生追求新知识的动力来源。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结合科学课程的蕴涵众多“神奇”道理的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告诉学生,在历史上有一位超级大力士,他能够撬动地球。这时,同学们心里就有疑问,是谁呢?他怎么会这么厉害呢?他是怎么撬动地球的呢?而教师这时候话一转,告诉同学们,你们也能变成超级大力士,下面我们就来变变看。教师先给学生一捆书,看学生能不能搬起来,大家都觉得书太沉搬不动;然后,教师让学生使用杠杆很容易将这捆书撬了起来;再加成两捆书,学生还是很轻松地撬了起来。学生这时候又说用杠杆撬动书很容易,就能变成大力士。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吗?教师将支点位置改变,变成费力杠杆,然后还让原来的同学来撬同一捆书,这次,学生觉得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了。经此一变,学生对杠杆产生极大兴趣,感觉它就像一根魔术棒,可以把力气变大或变小,这时候教师再进行讲解总结,效果可想而知。
多组织活动
为了提高科学探究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的课堂不是学生单纯动手操作,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科技小制作。同时,我们还经常开展科技展示活动,让科学探究走出课堂。如让孩子们在课外开展试验、栽培、饲养等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用到实践上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对科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我们成立科技小组让大家吸引进来,带他们到科技馆参观学习,在网络上查找科技资料,并自己动手开发、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参加科技比赛等。学生走出课堂,不仅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知识用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小学)